快好知 kuaihz

清代至民国服饰杂谈

话说大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多尔衮、孝庄皇太后的关系有些凌乱,历史需要捋顺一些。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落。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于1635年改为满洲族,1636年定国号为“清”,1644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和第十四子多尔衮齐心协力,入主中原。皇太极成为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大清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至于多尔衮,在皇兄去世后,辅助其兄第九子,也就是孝庄皇后的亲子福临,即顺治帝,顺利登基并施政。

满洲族,也被后世的我们称为满族,满族在大清成为统治阶级的少数民族。

清朝,尤其重视服饰制度建设,将服制作为民族统治的标志。在发型上,改为“结发为辫,剃去额发”的发式。众所周知,汉族传统思想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发生因服装变革而流血杀戮的事件。

为缓解满汉关系,清政府接纳了明代遗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建议——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

因为政治、传统习惯等因素的促成,民族服饰得到空前的融合与繁复。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官员礼服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高层人士再另加领衣。男子官服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官员穿礼服搭配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脚着靴,成为大清服饰的典型代表。

清代礼服

清代满汉女子服饰颇具民族特色。经过长期融合改变,旗服、达拉翅、“花盆底”或“马蹄底”天足绣花鞋与汉女子的“三寸金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满汉融合后的男女服饰,为民国乃至当代的国人服制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

民国推翻清朝,服装为之一变,这不仅取决于朝代更换,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服制条例》,其内容主要为礼服和公服。

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虽然取消封建社会的服饰禁例,但各阶层人士的装束仍有明显不同。

(1)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布鞋或棉靴。

(2)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庄重首服。

(3)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

(4)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女子服装主要为19世纪20年代盛行的袄裙,30年代风靡全国的改良旗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的普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为满族女子的长袍。30年代时烫发流传到中国,烫发后别上发卡,身穿紧腰大开衩至膝上旗袍,佩项链、胸花、手镯、手表,腿上套透明高筒丝袜,足蹬高跟皮鞋,也成为这一时期中西结合较为成功的女子服饰形象。

民国的服饰性感举世公认,颇具民族服饰的代表性。

中国历史大系表,伴着历朝历代的优质服饰,被我拉了一遍。再次重回历史长河,我突然发现:这里,人迹罕至,静悄悄——一件件服装,横挂空中,令人眼花缭乱,触景生情;这里,清澈见底,坦荡荡——一件件服装,无论和平演变,还是血雨腥风,纵令寒彻骨,犹感时间年轮匀速的运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代至民国服饰杂谈  清代  清代词条  民国  民国词条  杂谈  杂谈词条  服饰  服饰词条  
综合

 ​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胡服帽

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浑脱帽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