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的天京事变及其后的石达开出走,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的太平天国不仅陷入了“朝中无将,国内无人”的困境,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朝政混乱,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将领离心的局面。清军乘此有利时机,从东西两线向太平军反扑。
天京内乱后,清廷趁机三面进逼
西线,曾国藩率领湘军相继攻陷了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武汉、九江,包围了天京城的门户、安徽省首府——安庆。东线,清军集合绿营兵分别扎寨于镇江、扬州,重建了江北、江南大营,再度包围了天京。相比于顺江而下、稳扎稳打的湘军,江北、江南大营无疑威胁更大。
到1858年3月,江南大营的清军先后攻陷了溧水、句容、镇江、瓜州、秣陵关等地;江北大营也相继攻克浦口、江浦,在这两面夹击之下,天京城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为了应对这一紧张局面,1858年9月太平天国军事上的两个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联手出击,在浦口大败绿营兵主力,攻破江北大营,并收复了扬州、六合等地。
天京的压力虽然有所减轻,但江南大营仍是心腹大患。而且江南大营经过守将和春、张国梁多年经营,已经筑起了长长的高墙,工事坚固、兵力雄厚。为了攻破这里,陈玉成、李秀成等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反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师自救,必获捷报也。”
1860年2月,李秀成率军由皖南直趋浙江,并冒充清军旗帜衣号,进袭杭州,并于3月19日攻占之。杭州是浙江首府,更是江南大营粮饷的来源。因此,江南大营紧急出动1万多精锐前往救授。李秀成见调虎离山、分军江南大营的目的达到,便在城中遍插旗帜以为疑兵,于24日连夜撤离杭州,由小路急返天京。5月初,陈玉成、李秀成等五路大军10余万人齐集天京城外,猛攻江南大营,将其彻底摧毁,并成功击溃了城内的3万余守军,天京之围遂解。
太平军进军武汉、苏浙,欲再救安庆
可惜,当太平军故技重施,想用同样的“围魏救赵”之计解安庆之围时,却没有起到丝毫作用。1860年9月,太平军各路将领齐聚天京,提出了进军湖北、苏浙,迫使清军撤安庆之围的战略决策。1861年3月,太平军一路进军湖北,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了黄州府等地,此时武汉空虚,兵不满3千,远在前线的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不住埋怨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顾家”。当时的湖北可是湘军军饷的重要来源,各部将领纷纷要求回师救援。
同时,另一路天平军向东出发,1个半月内攻城略地,占据苏南和浙江许多州县,开辟了苏浙根据地,严重威胁清廷在江南的财赋之区。清廷为此心急如焚,连番下旨严令曾国藩进军江南,并令其署理两江总督,即刻赶赴苏州就任,确保江南半壁。但曾国藩对于清廷的旨意或拖延应付,或置之不理,一门心思紧紧咬住安庆不放。
曾国藩不为所动,一心攻克安庆扭转被动局面
公元1860年8月,清廷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水陆各军,令其迅速进军苏浙。但曾国藩却始终不为所动,拒不应命,一门心思千方百计围攻安庆,“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与之争得失”。最终,随着安庆的失陷,天京门户洞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各路太平军在东西两面的努力全部功亏一篑,只能放弃已经拿下的广阔地盘,撤军返回救援天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