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服饰发展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完的。所以邀请大家在看完后,留言分享你所了解的男子服饰。
01穿裙子不是女子专利
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不管男女,都是不穿衣服的。
而之后为了遮羞,开始使用兽皮和叶子进行遮挡,是最早裙子了。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春秋战国,流行的上衣下裳。
这里的裳就是裙子。
尽管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各种裤子:从开裆裤到合档裤(连体裤) 、从窄脚裤到阔腿裤......
各种袍子和深衣也没有去掉裳的部分,裙子的形态一直留传。其中,由上衣下裳演变而来的,上下一体的深衣,穿起来更加方便。
深衣: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向左滑动查看现代深衣。
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盛行,服饰也有了小小的变化,出现了当时流行的衫子:
衫子:特点是轻薄飘逸、质朴简约、宽松疏朗、最能表现空明的精神境界。道家的审美追求体现的十分充分。
而后我发现,不管是南北朝的衫子;还是大唐圆领衫和圆领袍——“襕衫”;
亦或是宋代出现的一种叫背子的长衫,和清朝官员的袍子;都有着连衣裙的样子。
清朝的官员服“情补服”,是根据胸前的图案进行区分等级和官品的。比如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
军官的服装也几乎没有脱离裙子。
包括民国时的男子长衫,最外面的一层也跟连衣裙似的。
放远来看,好似不管什么衣服,都可以不分男女,起码在外形上曾经不分男女。 其实除了衣裳,还有不少服饰曾是男性专属,或首先在男人帮里流行。 比如接下来要说的丝袜。
02男人穿丝袜真不是骚 俗话说:女人穿上丝袜征服男人,男人用上丝袜征服银行。 你知道,我国穿丝袜第一人是谁吗? 是曾北大校长的胡适。他一个大男人,为什么穿丝袜? 作为走出国门的先驱,胡适带回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知识,还有当时的美国潮流。
穿丝袜的胡适 茅盾在回忆与胡适见面的场景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胡适的“少爷”打扮: “我只觉得这位大教授的服装有点奇特。他穿的是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 我想:这倒象征了胡适之为人。七八年以后,十里洋场的阔少爷也很多这样打扮的,是不是从胡适学来,那可不得而知。” 20世纪30年代,是胡适在美求学的时代,也是丝袜面世的时代。他当时穿的应该是中筒黑丝袜。 而丝袜最早出现是在18、19世纪的欧洲,而且是给男性贵族穿的。 那个时候的男人是不穿长裤的,茂盛的腿毛暴露在外面也是被视为不雅,所以当时的男人穿丝袜主要是为了遮丑。 近年来,在时装展上,也出现过穿丝袜的搭配。
穿丝袜的男人并不等于变态,关键看怎么搭配。
向左滑动查看错误示范
穿对了是时尚,穿错了是屌丝,甚至会被怀疑性取向啊。(据英国《每日邮报》10日报道,一名土耳其女子提起诉讼要离婚,原因是丈夫居然会在家中穿性感丁字裤和渔网袜,她怀疑丈夫是同性恋。)
那么,穿高跟鞋的男士会不会也有着不一样的性取向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了解一下曾在男士中盛行的高跟鞋。 03男士高跟鞋爱好者 还记得这张图吗?
路易十四,穿白色丝袜加红色高跟鞋。 据说,高跟鞋的发明初衷是,为了让波斯士兵在骑马时,能踩在马镫上保持平衡穿的。 而在我国古代,男人也穿过高跟鞋。 古籍中常说的“高屐”,就是高跟鞋。但这种“屐”是木头做的,也不像慈禧穿的那样中间高,而是两头高。
新疆首次发现古代男式高跟鞋,这是一双古代男式高跟鞋,奇特的形状让人称奇,鞋底有三个木齿,整只鞋子看上去像三条腿的小板凳。
这双古代男式高跟鞋的收藏者为一位名叫库尔班的老人,鞋是木制的,鞋长33厘米,跟高7厘米,与现代人所穿的高跟鞋明显不同。 据说,它距今800年前金元时期的高跟鞋,是至今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高跟鞋。 古代男人穿高跟鞋与女性不同,更多是实用,或者是战争需要。
同样,高跟鞋也不是女性专属,只要平衡好,男人穿起高跟鞋来,也是自信满满啊。
小个子的小伙伴,嗨起来。(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现代,在国外不少男士也疯狂迷恋高跟鞋的魅力。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大型银行的项目经理Ashley,在前两年就开始穿高跟鞋上班。
他说:“我很享受穿着男式西装和高跟鞋时带来的注意力,且真的是喜欢穿且好看。”
虽然关于Ashley是男同,他们公司也是人尽皆知的。但关于喜欢穿高跟鞋男士性取向,我们能怀疑,不断定。
咳咳,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包包和高跟鞋早已不仅是女孩的专属。 04男人更爱包包 在古代,“包包”是男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包包”的出现可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群M7墓中,曾出土了三只先秦时代的包。
当时不是叫包包,而是叫佩囊。小包装小物,钥匙、印章、手帕、干粮都可以。 佩囊,也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装饰品,也像现代包包一样,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款式大小各异。 春秋时期的“鞶(pán)囊”,是一种有皮的包包,囊身为圆柱形,囊口以丝带系住。
到了汉代,有了一种方形包包叫“绶(shòu)囊”,又叫“虎头鞶囊”“縢囊” “绶囊” “旁囊”。 绶囊有丝帛制、皮制之分、常配虎头等兽头作装饰、亦有配兽爪。
向左滑动看现代腰包
绶囊由皇帝赏赐所得,可盛放印章信件等物品,且只有官爵才能拥有绶囊。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中称:“固于张掖县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又遗身所服袜三具,错镂铁一。”——《与窦宪笺》 二品以上饰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到了唐代,绶囊只用与装信件。而用于鉴别身份的包包叫做“鱼符”。 “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新唐书》 鱼袋所盛放符契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而官员的身份证就是鱼形...
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且当时的官员之间的互动,认鱼符不认人。 但到了宋, 鱼符不再用于装东西,仅用鱼儿的金丝银丝区别身份。 流行的是一种装书装工具的包包——“招文袋”,也叫“刀笔囊”。 且宋朝尚文不尚武,读书风气盛行,所以招文袋像现代的书包和公文包一样普遍。 到了元明清,包包更是多种多样,且分得很细。
有用于放钱放物的“褡裢” (dā lian)、放烟丝的 “烟袋”、放扇子的“扇囊”、放挂表的“表帕”、用作装饰的“荷包”... 清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眼镜袋。
向左滑动看我的眼镜盒
讲真,看到这个眼镜袋,再看看自己的眼镜盒,我酸了。
有朋友问,古代男人不是就像电视剧那样,把物品往袖子里塞吗?要包包做什么? 答案是:不是所有的袖子都能装东西的。 古代衣服上的袖子可大致分为3种,广袖,窄袖和琵琶袖。 其中,明朝发明的琵琶袖,才可以放东西,且不会掉。
向左滑动查看琵琶袖汉服 至于其他袖子的深衣,装不了东西,除非袖子里有暗袋。 现在,应该是只有在汉服圈里,才能找到这种袖子的汉服。
近年来,常常能在街上看到穿汉服的年轻人,气质果真不一样。
只是有个疑问:夏天穿汉服逛街的小伙伴,不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