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秦二世而亡,是意外还是必然?

秦始皇的留下的权力漏洞被赵高发现,偏偏帝国的未来又握在赵高的手里,如果没有出现意外,那才是意外。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经过数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将混乱了800余年的华夏大地,完全统一于同一旗帜之下。帝国的统治者嬴政自号始皇帝,幻想着能够千秋万世。不想,嬴政死后,皇位意外的到了不学无术的胡亥手中,帝国二世而亡。

 秦帝国最大版图

01:

帝国的公子们

公元前221年,尚未到不惑之年的嬴政,完成了数百年间无数先贤心中最伟大的事业——在这华夏大地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对于这一点,他颇有些志得意满。

史书上,很多第一,都归于他的名下:建立帝制、建立三公九卿制、建立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而且很多制度,一不小心就延续了2000余年。

然而,这个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却被后世史书称之为“暴秦”。对于这件事,秦始皇表示,这真的是一场意外,我也不想的!

帝国烽火:暴秦之名来自于后世史书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当仔细审视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东西——关于嬴氏宗室的记载十分简略:

嬴政有十八个儿子,然而留下姓名的只有长公子扶苏、公子高,以及后来成为秦二世十八子胡亥。此外,他也没有皇后,连妃子也没有一人留下姓名和封号。因此,有很多疑问,至今也没少有人知晓:整个帝国宗室有多少人,都担任着什么样的职务?帝国宗室近支是哪些人,在帝国运行中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

或者可以这样说,公子们大多很少参与军政决策。因为秦始皇的公子们,除了扶苏担任蒙恬的监军,几乎没有留下担任其他官职的记载。同样,我们也未曾发现公子们在秦始皇时期有受封任何爵位。

因此,整个帝国的运转核心嬴氏皇族中,只有嬴政一个人作为代表来掌控整个朝堂。而公子们,大多躲在幕后,等到老皇帝快要去世的时候,才逐渐走上台前。

这是一场对皇帝极不公平的拔河。然而,这一切的起源,竟来自于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

商鞅对帝国的深刻影响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料到

02: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给秦国留下的不只是一套可以统一天下的制度,对宗室和继承而言,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一,宗室鲜有爵位。后世的帝国皇子大多凭着出身就可以封王,然而秦国的皇帝便是从王而来,因此公子们封王是不可能了。那么,封侯呢?不好意思,也没有。商鞅留下的制度中,秦国的爵位分为20级,最高级别是彻侯,即关内侯。然而,这些爵位都是凭借军功得来。因此,没有军功的宗室子弟同样鲜有爵位。

其二,一视同仁。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之一就是,秦国宗室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大。而并不强大秦国的老贵族集团在商鞅变法及嬴驷平叛的过程中再次受到重创。同时,变法的过程中,太子犯法,太傅公子虔、公孙贾都被施刑,可见变法并不会给宗室留下太多特权。因此,整个后秦国时代,帝国的宗室力量在朝堂上十分微薄。

同时期的六国,名爵显赫的宗室人物层出不穷。而在秦国,除樗里疾、公子壮、公子华等少数宗室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录以外,公子们相当低调。

即便如此,嬴政以前,至少还有些公子出彩。而到了嬴政这一代,帝国的所有公子在继承皇位之前,几乎都没有在帝国的朝堂上留下什么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

嬴政:这位千古一帝的身后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03:

嬴政的秘密

在秦朝以前,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采取的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秦国,也不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嬴政没有皇后,没有嫡长子,而他也一直都没有明确谁是太子。

作为帝国的创建者,他似乎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这一切或许来自于他年轻时那些特殊的经历。

公元前239年,嬴政21岁,准备亲政行冠礼。冠礼,在秦汉之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而嬴政的冠礼,给他留下的应该是一辈子的阴影。

这个阴影来自于自己的母亲——赵姬。太后与人生子,这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该是极爆炸级的新闻!而更爆炸的是,太后的姘夫嫪毐,在一次酒后对秦国的大臣说,他是秦王的假父!

这还得了!得知这件事的嬴政大概是暴跳如雷的。嫪毐慌了。于是选择在嬴政行冠礼的时候发动叛乱,孤注一掷。

赵姬:存在被诋毁的可能,但她令秦始皇嬴政的出身遭到很大质疑

虽然叛乱被嬴政轻易的平定,但这件事留给嬴政的阴影,应该一辈子都没有散去。

然而,嬴政这辈子的阴影还不止这些:公元前239年,嬴政的弟弟成蟜发动叛乱,失败后降赵;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36年),曾经领兵平定嫪毐叛乱的昌平君熊启被拥立为楚王,发动反秦战争。

嫪毐叛乱之时,嬴政还未完全亲政,亲信应该还不多。而昌平君受命平叛,可见昌平君很受嬴政的信任。昌平君至少还是楚室公子,背叛也无可厚非。然而亲兄弟成蟜也背叛自己,嬴政应该是极其悲伤和愤怒的。

尉缭曾说,秦王为人,少恩而虎狼心。从历史记载来看,嬴政的性情也确实十分爆烈。这恐怕跟这些阴影脱不了干系。母亲、兄弟、亲信都背叛自己,嬴政的后半生应该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后宫一直是个秘密。既然害怕再有背叛,那么干脆,就让他们没有背叛的实力。然而,秦始皇或许没有想到,这将会给大秦帝国带来多么大的隐患。

这些性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位帝国创建者的另一张面孔:焚书坑儒、长生不老、笃信方士。

而这张面孔是公子扶苏所不喜欢的。

04:

公子扶苏

 

公子扶苏

扶苏,秦始皇的长子,后世公认他是嬴政心中皇位的继承人。他应该是除胡亥外,秦始皇的儿子们之中留下记载中最多的了。陈胜吴广起义也是诈称公子扶苏,可见在当世,扶苏就已经是被很多人怀念和惋惜了。

然而,史书上,连扶苏的生年也没有留下。只知道扶苏的母亲是卫国人,嬴政因一句“山有扶苏”的民谣而给其取名扶苏。

虽然不知道扶苏的年龄,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时候的扶苏还是个年轻人。

年轻便不免气盛,看到父皇如此,扶苏便忍不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虽然史书记录只有一条,但是扶苏应该是向父亲多次表达了这一个意思。

后世有一位和他有相同进言的皇子——明太祖的太子朱标。朱标生性仁厚,多次保护弟弟们和大臣免受父皇责罚。当他看到父亲朱元璋滥杀功臣,便进言谏之。朱元璋不动声色,甩给他一条布满尖刺的荆条,让他拿起来。朱标束手。这时,朱元璋拿起荆条,徒手划掉上面的尖刺,满手带血的把理好的荆条递给儿子。然后告诉他,我这是在为你铺路!

同是被称为暴戾的皇帝,在涉世未深的儿子面前,嬴政和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嬴政大概也是为了天下的安定,大概是为了自己的长生不老,大概是年轻时那些经历让他觉得这样做是必要的。总之,嬴政没有跟儿子解释什么,只是很生气,然后把扶苏派到上郡去给北逐匈奴的蒙恬作监军。

扶苏走出去的,是一条不归路

或许嬴政是为了历练扶苏,也或许嬴政只是当时烦了他的进谏。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机会跟这个儿子说话,而这个儿子也再也回不到咸阳了。

05:

意料之中的意外

本就不稳的帝国权力格局,在扶苏出走的时候,开始显现出更大的危机。

在秦以前,一直采取的是封地建邦制。王国被分为一个个的侯国,侯国又被分封给一个个的卿士。秦帝国没有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采取了郡县制。帝国分为48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除了帝国的官方任命文书,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纽带来维系这种上下级关系。

 

帝国郡县图

在后世看来,郡县制度是一种进步,但在当时这个制度太过于先进。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交通,中央的行政命令要想到达边远的郡县极其费时和困难,更无论文化影响。虽然建立了驰道,但帝国实在太过于幅员辽阔了。因此,当下的政令通畅都很难达到,要想进一步达到天下归心,更是需要很多代人的潜移默化。嬴政或许有些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统一之后不断巡游各地。

同时,秦帝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不断的引进人才。唯一考核帝国的官吏们的准则,就是能力。等到秦始皇的时代,中央及地方的官吏与这个帝国宗室的关系,纯粹就是职业经理人和股东的关系。这种情况的好处是,帝国的官吏们都很能干。但坏处是,一旦国家出现变故,由谁出任CEO似乎都没有太大问题,甚至于这个CEO可以不是嬴政的儿子。

帝国的权力漏洞很明显了:帝国的统治者除了权力,没有其他筹码来控制和引导他的官吏们,而帝国的官吏和臣民们又还远没有达到万众归心。因此,官吏和百姓,对于谁来继任帝国的皇位,几乎没有必然的倾向。

而本该身处帝国权利中心的嬴氏宗室,由于嬴政的不信任,几乎没有什么力量主宰权力的走向。帝国的公子们,更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力量,来阻止其他兄弟的即位。

这个漏洞虽然很大,但如果在有人看到之前,嬴政能够补上,帝国的未来或许也能一片光明。可是有人已经看到了这个漏洞,偏偏嬴政还是暴亡。

嬴政暴亡后的秦帝国,到底走向何方?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游,死在沙丘。嬴政死前向臣民们发布的,由扶苏即位的诏书,却由于赵高的阻拦,没有能够发出来。

嬴政身后,扶苏在远离权力中心的上郡,帝国的其他公子们因为没有过什么历练,几乎没有什么政治能力。而包括扶苏在内的公子们几乎都没有任何爵位和官职,手上没有一点政治权力。

嬴政身边,胡亥因宠爱而随行,随行的权力中枢只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本来在身边的蒙毅也被派回咸阳祭天去了。

现在,帝国的未来完全掌控在势利之徒李斯和阴谋家赵高手中。不巧的是,发现帝国权力漏洞的人,正是赵高!

而当以自身利弊的理由说服了李斯后,赵高的阴谋开始上了台面。身在中枢数十年,赵高太熟悉要怎么实现一个阴谋了。在他的一步步策划中,扶苏、蒙恬率先身死,而后李斯身死、始皇帝的公子们被屠杀殆尽。而实现这些的手——秦二世胡亥,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逐渐被架空。

数年之内,内外交困的帝国在胡亥和赵高的神操作中迅速坍塌。万世一统的梦想,不到20年便迅速终结。

图 历史上十足草包的胡亥

可以说,这个阴谋是帝国的转折点。表面上看,沙丘之谋是一场权力传承的意外。而从分析来看,始皇帝的留下的权力漏洞被赵高发现,偏偏帝国的未来又握在赵高的手里,如果没有出现意外,那才是意外。因此,秦帝国二世而亡,几乎可以说是必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世  二世词条  必然  必然词条  意外  意外词条  还是  还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