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历史中,总有那么几个人走不寻常的路。
比如刘邦喜欢斩蛇,武松喜欢打虎,周处喜欢屠龙,这样的人很多,真要算起来,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今天要说的这位男主角,既没有斩蛇,也没有打虎,龙就更不用说了,他没这个本事。
比起这些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的粗鲁人而言,他选择了更文雅的路子。
读书,写字。
当然算不上,在大唐这是吃饭的家伙,算不上文雅,最多是俗物。
他走的是高大上。
就算是帝王将相,没这个本事,一样做不了。
修真!
看到这儿少不了引起一干书友的鄙视,修真,你以为是写修真小说啊,胡说八道。
这个还真不是我胡说八道,史书正儿八经的有记载。
所以,我们得往下看。
公元多少年,这个不太具体,只说在西京宣平坊有一个中年人,这中年人平日里没干别的就盯着自家对门看。
不是看美女。
是看一个老头。
这老头很奇怪,经常独自一个人着驴在那儿出入。
过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脸色衣服像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
这个奇异的景象引起了中年人的注意,他开始四处打探,并且雇佣了私家侦探对这老头生平都打探了一番,得知的结论却是让他大吃一惊。
这老头不是别人,就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人。
可偏偏这人没死。
越是观察,中年人越发觉得这老头是个不平凡的人。
他没事去凑个热闹,甚至舔着脸喝了几次酒。
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
这天,日暮时分,雪下得正紧。
中年人架起了火炉,烤上了一只大火鸡,又烫了一壶酒,不怀好意的把老头请到了家里来喝酒。
酒兴正酣,老头告诉了中年人,他能驻颜有术是因为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
中年人一听动了心,当即拜老头为师,并且将家传宝贝夜明珠当做了学徒费给了老人。
老婆差点没气得一口血喷出来。
可架不住中年人执意如此,只好一脸的不舍给老头送去了。
本指望老头能看在钱的份上给点有用的东西,却不想老头告诉中年人。
想要修真。
可以,但得去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否则一切白搭。
我不是忽悠人。
这是真理,我就是这么干的。
老公不能答应。
中年人却不为所动,当即拜了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
中年人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此事太过匪夷所思,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纷纷指责那中年人男子败家子,想成仙想疯了。
一个诗人,一个书法家,一个状元郎就这么废了。
这废人姓贺,名知章。
是不是觉得不太可能,没错,第一眼我也觉得不可能。
这还是我认识的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的贺知章么?
这还是那个写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么?
这还是个那个对着李白说谪仙人也,自称"四明狂客”的贺知章么?
答案只有一个字“是”。
公元659年,这一年的大唐充满着血腥。
先是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跟着他的好外甥也参与了这件密谋杀人的大事。
短短几个月的功夫,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被毫无征兆的剥夺了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且沿途派人监视。
朝廷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人并不放心,特意将他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案子越审越大,长孙无忌很清楚自己的外甥媳妇要的是什么。
这一年的七月,自缢而死。
如此大的场面,自然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谁也没留意在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一个姓贺家一个孩子出生了。
孩子很闹腾,刚生下来哭声就很大。
与大唐四处压抑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贺父起知章为名,寓意施什么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很明确。
名字很对孩子的胃口,似乎这名字本身就该是个读书人一般。
孩子读书很聪明,什么三岁读诗,五岁写诗的时候没少干,虽然没有落下神童的美誉,但也混到了一个“年轻时以文章知名”。的好名头。
转眼到了唐武后证圣元年(695),贺知章三十六岁。
在母亲的催促下,他开始走向了考场。
他并不像证明什么,只是觉得该做点事,为了这场考试他头悬梁锥刺股啃了上百套黄冈宝典。
这一年的桂花很香,考试的时候,他很没有骨气的吸了几口,若不是老师看着严,他恨不得跳出教室出来耍一耍。
亏得他没有出来。
这一年,他高中状元。
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这让他感到有些意外,原来文章就是那么回事。
状元的名头带来的不光光是名还是实惠,他做了一名教授,在帝都的大学教书。
这活儿是个轻松活,他干得很肆意,也很自在。
因为肚子的货多,加上为人风趣,教学效果很不错,科研成果也不少,经常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论文。
诗词,书法更是官场里的战斗机。
这些很快吸引了丽正殿修书使张说的注意,由他推荐进入国家档案馆,撰修《六典》、《文纂》。
这似乎是一个好的开始。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顺了,他似乎很会做官,很懂得为官之道。
明明没做什么,官却越做越大。
开元十年(722)官太常少卿。
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不久,又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人称"贺监"。
旁人用一辈子做的事,他只用了二十年就做到了顶峰。
漫长顺畅的仕途像一条渐渐让人厌恶的小河,让人心生绝望,唯一让贺知章感到欣慰的是他还有几个朋友。
而这些朋友当中又以他与李白的相遇最为世人津津乐道。
这一年的长安繁华而热闹。
常年的放浪不羁,并没有损坏他的文艺水准。
当他第一眼看到了李白,读了李白的诗,就喜欢了这个年轻人。
两人交朋友的过程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浪漫复杂。
充其量是读了几首好诗,寻了一个能喝酒,能谈书法的知己罢了。
至于后来,他“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那是那天他多喝了几杯,酒后之言。
但他从不否认交了一个好知己。
李白狂傲多才好酒一如他健谈好酒的性子,所以两人很合得来。
自从认识两人几乎没有断过酒,隔三差五就寻个小酒馆来一个地道的小菜,饮酒赋诗,切磋诗艺。
时人将他与李白、张旭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后辈杜甫对他的天天下馆子喝酒的行当很是羡慕,特意为他写了一个头条《饮中八仙歌》,开头的两句说的就是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应该是酒仙。
是不是酒仙他不知道,不过他真的很爱酒。
但酒喝多了,总有误事的时候。
这不,开元十四年那件酒后的糊涂事就是他一辈子的污点,哪怕豁达如他也难以释怀。
当时皇帝的兄弟岐王去世了,皇帝追封岐王为惠文太子,其葬礼规格也提到了太子级。以为是太子,按照朝廷的规矩,作为挽郎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作为礼部侍郎的贺知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按规矩他不该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下。
这是他唯一一次动用了关系网。
六十七岁的他竟然成了挽郎的最佳人选。
他很得意,旁人却很失意。
几个落选的人找上门来要讨个公道,家人怕闹出的动静太大,改日上了头条,就把院子的大门关了。
人虽然都关在外头了,但问题却没有解决,几个大胆更是放出狠话,要找专业打假的打假人生曝光这件事。
害怕谈不上,但紧张还是有的,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寻来了一把梯子,爬出了墙外,做了一番解释,这事儿算是过去了,
但出小小的墙头戏,也成了他心底的一块阴影,多年久久不去。
他开始一心向道。
历史没有明确他如何修道的细节文字。
但他是真的很向往那片未知的世界。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唐玄宗
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额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看着熟悉的家乡,他心头感慨万千,下笔写出了两首名垂千古的好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是面容终究是老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是时候该走了。
他似乎很早就有这个意思,走的十分坚决
至于去了哪儿,历史没有任何的记载,甚至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有人说他一个人在某时某地死了,结果许多年后又有人看到他。
关于他的传闻,一只都在。
他的出现仿佛就是一个传奇,即便是过了千年,依旧让人充满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