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范蠡之所以能让越国以小博大,让自己趋吉避凶,并积累家财万贯,靠的就是审时度势的生存哲理。
所谓的审时度势就是在混乱和变化莫测的事情面前,要认清、看准和分析透,而后就要毫不犹豫的实行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不能只观望和等待,不敢下决心,必定会痛失时机。
范蠡帮助勾践对付吴国,就是对吴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认为可以一举击败的时机已经到来,到那时没有一丝犹豫,直接了当的拿下吴国,助勾践坐上霸主的宝座。
都说功臣都没有好的结局,范蠡也一样,拥有家财万贯的他,最后连自己孩子的命都救不了,走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地步。
越王勾践的委屈求生之路
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被越军射中脚趾,不久之后因伤病而死,从那之后,吴王夫差便夜以继日的练兵,目的就是要报杀父之仇。
越王勾践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夫差一定会攻打越国,与其挨打,不如先发制人,干脆抢先发动攻击。
范蠡告诉勾践,兵器就是凶器,战争本就是违天德之事,只有事情发展到不得已的地步,才能动用武器,暗中计划发动战争,这是上天有所不容的,也一定对自己不利。
但是勾践心意已决,觉得这是一场不能不打的仗,一心求战的勾践根本不听范蠡的劝阻,率领军队开始攻打吴国,结果吃了个大败仗,自己的五千甲兵还被困在会稽山。
事后勾践非常后悔当初没听范蠡的劝阻,才会落到这种地步,试问范蠡如今应该怎么办!
范蠡觉得要想保全国家,就要效法上天,不能自满,想要扭转危机,就要学会谦卑,想要事情有所成就,就要像开垦土地一样,不能马虎,如今想要得到吴王的求和,就得恭恭敬敬地给吴王送礼去,他若不答应,那就只能让越王自己去吴国当奴仆。
对勾践来说这是一个难堪的局面,但是为了扭转残局,也只能硬着头皮照着做,他派大夫文种当代表,以一种亡国奴的姿态向吴王跪地求饶,眼看吴王就要答应,半路却杀出来一个伍子胥阻挠了一切。
勾践想把宝物焚毁,妻儿杀掉,然后和吴国决一死战,但还是被劝阻了,后来文种带着美女和贵重礼物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请求伯嚭在吴王面前讲情,这才让夫差点头答应,然而吴国退兵以后,越国也成了吴国的属国。
卧薪尝胆和计然的强国之法
勾践返回国都后,从此在座位旁放置一颗苦胆,不论坐卧和饮食都要去尝一尝,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时刻不要忘记什么叫作苦,不能忘记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
从此他放下了国君的身段,亲自下田耕种,他的夫人自己织布,吃的饭和菜不比别人多,穿的衣服样式不比别人好看,礼遇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慰问丧家,还和百姓一起劳作。
勾践想让范蠡治国理政,范蠡认为在军事方面文种不如自己,但是在内政方面自己不去文种,于是勾践把国政交给文种,而范蠡和另外一名大夫则去吴国斡旋,在吴国当人质,两年后才被返回。
计然是范蠡的老师,他也和范蠡一起帮助勾践,计然也对经济方面颇有研究,教导勾践要了解掌握物品的用途和使用它们的时机,把它变成强国之道的一部分:
有丰收的时候,就有歉收的时候,干旱时要多储备一些船,闹水灾时要多储备一些车,因为天旱之后会出现大雨和水灾,而水灾之后会出现旱灾,都要有准备。
粮价不能定的太高,也不能定的太低,若定的太低,农民没有报酬,利益就会受损,若定的太高,商人得多花成本,利益就会受损,不高也不低农民和商人才能同时得利。
物品要完好,不滞留。
物品交易时容易坏的东西尽快卖出去,不囤积货物想求高价。物价扬到极点是会跌下来,跌到极点时也会上扬。物价高时脱手,物价低时收购。
勾践接受了计然的这套说法,用来发展越国的经济,而范蠡作为计然的学生,也将计然的理念推广到了极致。
越国励精图治,蓄积实力,臣服于吴国,同时与齐、楚、晋等大国发展友好的关系,十年后国富民强。
而吴国连年对外征战,一心想跟齐、晋等大国一较长短,国力日益衰落。
勾践成为霸主
吴国对齐国用兵这件事情上,夫差和伍子胥两人发生了分歧,伍子胥一直劝告夫差要重视越国的问题,认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头大患,相对来说,齐国只是吴国身上的一块癣。
但是夫差总想着逐鹿中原,争当盟主,后来在第二次出兵攻打齐国之前,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死伍子胥,这样一来等于是拔掉了越国背上的一根刺。
过了几年勾践问范蠡,伍子胥已经死了,而吴国境内多的是阿谀谄媚的人,这场仗可以打了吗!范蠡认为时机未到。
又过了一年,吴王率兵北上大会诸侯,由太子和一些老弱的部属留守国都,勾践又问范蠡可以打了吗!范蠡认为时机已到。
于是勾践迅速发动攻击,杀了吴太子,当时的吴王正在与诸侯会盟,极力争取盟主的地位,因此全面封锁战败的消息,会盟之后,夫差花钱向越国求和,越国眼看一时灭不了吴国,就答应了。
四年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由于连年对外征战,精锐都死在前线,兵力疲弱,被越国军队围困三年都无法突围。
吴王被围困在姑苏山,夫差派使者来跪地求饶,表示愿意做越国的属国,并提醒勾践夫差曾经饶恕过他,勾践不忍心,准备答应吴国使者的请求,但被范蠡劝阻了。
范蠡认为越军当年被吴军围困,是上天赐给吴国的好机会,但吴国没有把握,如今老天赐给越国这么好的机会,难道越国要违背上天的意思吗!
最后勾践虽然没有杀死吴王,但决定把吴王流放到小地方,夫差觉得很难堪,因此自杀了,死前夫差用布蒙住脸,认为自己没脸见伍子胥。
灭吴之后,勾践也继续向北方发展,与齐、晋诸侯会盟,并尊奉周王室,当时的天子周元王把祭祀的肉赏给勾践,封他为霸主。
勾践分别送还了土地给楚国和鲁国,又把吴国从宋国那里夺取的领土归还给宋国,从此越国的军队在长江和淮河以东地区畅行无阻。
同甘不共苦
勾践成为霸主后,封范蠡为上将军,此时范蠡的荣耀达到顶峰,然而他却写了一封信向勾践请辞。
范蠡在信里写道:君主若有忧患,当臣子的就要不辞辛劳,君主受到屈辱,臣子就得舍命,君王在会稽山受辱,我之所以不死,就是求取今天的成果,如今已经一雪前耻,我应当为当时没做好的事领受惩罚。
勾践对范蠡说:我要将这个国家分一半给你,你若不接受,我才会真的惩罚你。
但是范蠡心意已决,乘船出海后再也没有回来,其实范蠡领受惩罚只是表面上的说法,他之所以离去,一是他认为自己名位太高,难以久安,二是经过多年的相处,他发现勾践是一个“同甘不共苦”的人。
文种和范蠡是好朋友,范蠡出海后到了齐国,派人送信给文种,信里说的还是勾践的为人,劝文种早点离开勾践,不然会引火焚身,文种看了范蠡的信,假装生病不上朝。
但有人向勾践谗言,说文种想作乱,于是勾践赐了一把剑给文种,对文种说:你教导我说讨伐吴国可以用七种谋略,我只用了三种就打败吴国,剩下的四种请你为我到先王那里试试看。
文种听后,举剑自尽。
改名换姓
范蠡来到齐国后,自称是鸱夷子皮,鸱夷是皮革做成的袋子,当年伍子胥自杀后,吴王就是用鸱夷装他的尸体,伍子胥对吴国的功劳甚大,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范蠡自称是鸱夷子皮,应该就是拿伍子胥的事时刻提醒自己。
范蠡这些年经过计然的教导,学到了经济策略能治国,便也用来治理家业,没多久范蠡就积累了数千万家财。
而齐国国君听说鸱夷子皮的贤名,便邀请他为国相,三年后范蠡归还了相印,他认为享受了太久的荣耀,并不是一件好事,然后把钱财分给好友和相亲,来到了陶。
范蠡觉得陶这个地方位于天下的中心,是贸易和交通的枢纽,在这里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他又改名字为陶朱公,和家人一起在这里生活、做生意,没过多久范蠡成了巨富,从此陶朱公的名声传遍天下。
楚国救子
范蠡住在陶邑时生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范蠡的次子因杀人罪被关在楚国,范蠡认为杀人抵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拥有千金的孩子是可以免死的,于是派小儿子去探视二儿子,范蠡长子请求前往,但是被范蠡拒绝了。
范蠡长子说自己身为长子,二弟现在犯了罪,不派我却派最小的弟弟,莫非是认为我不够资格,之后便闹着要自杀,范蠡没有办法,只能让大儿子去。
范蠡拿了黄金和一封信让大儿子带给楚国他认识的庄先生,还嘱咐大儿子庄先生说怎么做就怎么做,千万不要狡辩。
大儿子到楚国后去拜访庄先生,把黄金也给了他,庄先生让大儿子快点离开楚国,就算坐牢的弟弟回来了,也不要问为什么!然而大儿子告辞后没有离开楚国,私自就在楚国,还把身上所带的黄金送给楚国的权贵,作为拯救二弟的活动费。
庄先生并不贪图陶朱公的黄金,只是想在事成之后归还给他,因此大儿子把黄金送给他后,他嘱咐他的妻子如果自己有个三长两短,来不及归还,就让他的妻子还给陶朱公。
后来庄先生去见楚王,他告诉楚王某颗星现在已经移到某个位置去,这对楚国不好,楚王很信任庄先生,问他如何行事!
庄先生告诉楚王只有实行德政,才能免除灾祸,接着楚王派人把储藏各种钱币的钱库封了起来,范蠡长子买通的那位楚国权贵告诉他,楚王已经开始大赦,每次楚王大赦,怕人乘机在大赦前打劫,因此会把钱库封起来。
范蠡长子一听要进行大赦,认为二弟一定会被释放,把那么多的黄金送给庄先生,实在没有必要,于是又来求见庄先生拿回黄金。
范蠡长子要回了黄金,高兴地走了,庄先生眼看自己被范蠡长子戏弄,非常不高兴,于是去见楚王,他告诉楚王有路人在说陶邑富人朱公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被关在楚国,他家里拿了大笔钱贿赂楚王的部下,大王因此才进行大赦,而不是为了体恤楚国的人民。
楚王听完非常生气,当场下令杀了范蠡的儿子,隔天才下达大赦令。
其实范蠡不让大儿子去就是怕他不舍得花钱,大儿子从小跟随范蠡吃苦耐劳,了解谋生的困难,所以把钱财看的很重,最小的儿子出生后,只看到了范蠡的财富,一天游手好闲,根本不懂钱的来之不易,因此出手也阔,而刚好大儿子做不到这点,葬送了二儿子的命。
结束语
范蠡的一生就像一出三部曲,第一出是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第二出是设法避免勾践可能对他的伤害,第三出是经商致富,不论哪一出都表演的很出色,成功诠释了一个人的生存之道。
而他的生存之道靠的又是审时度势的生存哲学,时——是时机,势——是形势,看清现实后做出相应的反应。
范蠡的成功蕴含着比一般成功更多的人生智慧,难怪史太公会这么欣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