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知否,知否?没有他们,大唐早完了

1

是个中国人的,都知道空城计。

 

但未必知道空城计是虚构的,也未必了解背后的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其实借鉴了唐朝名将张守珪的事迹。

 

那年,张守珪受命为瓜州刺史,仅率数骑赴任。

 

刚到瓜州,屁股还没坐热,急报传来:吐蕃来犯!

瓜州守备空虚,守是肯定守不住了,“城中人相顾失色”。孰料张守珪神色自若,吩咐众将士隐匿。然后,于城楼上“置酒作乐”。

 

吐蕃军至城下,见张守珪凭栏品酒,谜之淡定,疑心城中设有埋伏,遂撤围而去。

 

活脱脱一出唐朝版的空城计!

2:

张守珪因为屡立战功,升任幽州节度使。

 

担任幽州节度使期间,军中抓获了一个偷羊贼。张守珪下令将偷羊贼推出辕门斩首,以正军纪。

 

行刑前,偷羊贼嚎了一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意思是:大帅难道不想横扫大漠?为啥要杀壮士?

安禄山

张守珪觉得他口气不俗,下令松绑,并提拔他为捉生将(相当于侦察兵)。

 

嗟乎!张守珪武略过人,却不善识人。

 

这位偷羊贼,叫安禄山

3:

安禄山确实有几把刷子,不仅通晓六种语言,而且骁勇善战。

 

担任捉生将期间,安禄山经常率数骑深入敌境,生擒几十人归来。

 

安禄山还善于揣摩领导的意思。张守珪觉得他胖,他就节食,每顿饭只吃个半饱。张守珪见状,愈加欣赏他,收他为养子。

 

为了让这个养子见见世面,顺便在皇帝那混个脸熟,张守珪派安禄山入朝奏事。

 

安禄山有没有给唐玄宗留下深刻印象,不得而知。倒是丞相张九龄,注意到了他。

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位,有文采,善识人。

 

从张九龄看到安禄山的第一眼起,就预言:“乱幽州者,此胡人也。”

 

直觉告诉张九龄,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但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张九龄也不能拿安禄山怎样。

 

不过,没多久,张九龄就逮到了机会。

 

安禄山因为轻敌冒进,折损了不少人马,按军法处置,当斩。

 

安禄山毕竟是养子,张守珪下不了手,就派人将安禄山押至京城,交由唐玄宗处置。

 

朝堂上,张九龄上奏:“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这番话犹如一首凉凉送给安禄山

 

眼看安禄山要凉了,剧情神反转。

 

唐玄宗觉得安禄山脸熟,一打听,知道安禄山曾经入朝奏事,且立过不少战功。

 

念在安禄山是个勇将,唐玄宗开口了:“卿,不可以貌取人。”

 

最终,安禄山逃过一劫,降职为士兵。

4:

没多久,安禄山将功补过,当上平卢兵马使,再到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的仕途为什么如此顺呢?

 

首先,是政策的原因。

 

这时,张九龄已经罢相,取而代之的是奸臣李林甫。

 

李林甫嫉贤妒能,最忌那些文武双全的贤臣。此类人“以文翰入台辅,从马上取功名”,出将入相是迟早的事。这意味着,李林甫的相位终会遭受挑战。

 

针对此,李林甫想出了重用蕃人将领的歪招,怂恿唐玄宗说:“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蕃人将领不识汉字,即使军功再卓著,也当不了宰相。

 

安禄山恰好是出身贫寒的“蕃人”。

 

其次,安禄山确实能打,打得奚人和契丹人满地找牙。

 

安禄山还很狡黠,常常设宴邀请部落酋长,然后在酒里下蒙汗药,《权游》中的“血色婚礼”,隔三差五上映。

 

无论是刀剑得来的,还是诡计骗来的,总之,安禄山成堆成堆地抓获俘虏,并送往朝廷邀功,史载“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

 

安禄山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威震一方的大将。安禄山用外族人的血,染红了冠缨。

第三,安禄山善于卖“忠臣”的人设。

 

京官来地方上视察,安禄山极尽贿赂之能事。这些京官收了贿赂,回去后,对安禄山赞不绝口。

 

朝中有人好做官,久而久之,唐玄宗也对安禄山产生了兴趣,召他入京觐见。

 

觐见时,唐玄宗和太子李亨都在场,但安禄山只拜唐玄宗,不拜太子。

 

有人提醒安禄山拜太子,这时,安禄山开始卖萌了:“臣是蕃人,不识朝仪,不晓得太子是何官?”

 

唐玄宗答:“太子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

 

安禄山立刻说:“臣太蠢了,只知有陛下,不知有太子,臣罪该万死。”(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要知道,唐代有过“儿子夺老子权”的先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夺取了老爸唐高祖李渊的权力。

 

唐玄宗难免对太子李亨存有戒心。所以,当唐玄宗听到安禄山这番话时,龙颜大悦。

 

后台是老板,安禄山犹嫌不足,又一把抱住了老板娘的大腿,竟然认比自己小16岁的杨贵妃当妈!

 

每回,安禄山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唐玄宗感到很好奇,问其中缘由,安禄山回答:

 

“番人先母后父耳。”

 

既奉承了杨贵妃,又等于变相认唐玄宗为爹。加之,安禄山是个三百多斤的胖子,说这番话时憨态可掬,唐玄宗瞬间被逗乐了。

 

还有一回,宫中跳胡旋舞,杨贵妃领舞。跳到尽兴时,安禄山也加入舞池。

 

这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旋转跳跃闭着眼”,画面相当辣眼睛。唐玄宗再次被逗乐了,笑得像个两百多斤的孩子。

 

结束后,唐玄宗问汗涔涔的安禄山:“卿肚子这么大,里头装的是啥啊?”

 

安禄山拍了拍大肚皮,高声回答:“唯有一颗赤胆忠心!”

 

5:

Anyway,安禄山逐渐get了唐玄宗的宠幸,仕途如坐火箭般上升。

 

不久后,安禄山总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相当于三大军区总司令。其麾下兵力多达15万,将近全国边防军的一半。

 

这时,安禄山已经萌生“异志”。之所以没造反,一方面是因为唐玄宗有恩于他,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忌惮李林甫。

 

安禄山和李林甫都是恶人,两人的关系却很微妙。套用《让子弹飞》里的一句台词:比恶是吧?李林甫比安禄山还恶!

 

起初,安禄山仗着唐玄宗的宠幸,目中无人。

 

李林甫就找机会敲打安禄山。怎么敲打呢?每当安禄山产生什么想法,李林甫总能抢先说出来。安禄山觉得自己被李林甫看透了,畏之如虎。

 

大冬天,安禄山见到李林甫,冷汗直冒。这时,李林甫脱下大衣,披在安禄山身上。

 

这招叫啥?恩威并施!

 

总之,只要李林甫在,安禄山就不敢造反。坏就坏在李林甫下台了,上位的是杨国忠。

安禄山当上军政两界的当红炸子鸡时,杨国忠还是在四川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所以,安禄山从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

 

一想到安禄山对李林甫那么敬畏,对自己却嗤之以鼻,杨国忠恼羞成怒。

 

恼羞成怒的杨国忠,不停地在唐玄宗面前diss禄山。

 

本来,安禄山念及唐玄宗对自己有恩,想等唐玄宗驾崩后,再搞事情。而今杨国忠把安禄山逼急了,安禄山决定不等了。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恐,唯有一人感到高兴。

 

谁呢?杨国忠。

 

因为杨国忠此前老说安禄山会反叛,但唐玄宗不相信。如今安禄山真的反了,杨国忠不就有实锤了吗?

 

杨国忠满足了私欲,却引来了祸水。

6:

渔阳鼙鼓动地来,叛军长驱直入,沿途郡县非逃即降。

 

不过,也有诈降的。

 

比如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他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哥哥,不得已假装归顺安禄山,暗中策划抵抗运动。

 

忍辱一时,是为了以后的抵抗。

 

至于某些望风而逃的郡县,也是迫不得已。唐军内部防守空虚,且久疏战阵。比之有备而来的叛军,根本不是对手。

 

在叛军攻打某座城池时,惊现了魔幻的一幕:叛军尚未架起云梯攻城,仅仅一通擂鼓,许多守城的唐军将士就被吓破了胆,不慎跌落城楼,如雨点般坠下。

 

懦夫固然有,英雄也存在。

 

有个叫荔非守瑜的神箭手,赶在叛军到来前,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放箭。

 

一箭一个准,射杀了不少叛军。有一支箭甚至射到了安禄山的铁辇车驾前,吓得安禄山绕道而行。

 

读到这段历史,我脑海中就会浮现《魔戒》中英姿飒爽的精灵王子,占据高岗,射杀半兽人的画面。

 

怎一个“酷”字了得!

 

当荔非守瑜射出最后一支箭,发觉箭囊已经空空如也,他纵身一跃入水。

 

比起被俘受辱而死,刺骨的冰水,又算得了什么?

7:

在虎牢关,叛军终于遭遇了大规模抵抗。

 

驻守虎牢关的是唐军名将封常清,出征前,封常清当着唐玄宗的面,夸下海口:

 

“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

 

封常清临时张榜,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五六万人的大军。然而,这支临时凑起的唐军,构成几乎都是新兵蛋子,如何抗衡得了戍守边疆、久经沙场的叛军?

 

结果毫无悬念,唐军兵败如山倒,丢了虎牢关,洛阳陷落。

 

封常清见识到“贼锋不可挡”,便与另一位名将高仙芝,抱团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不愧是名将,制定出了明确可行的方案。

 

正面刚,唐军不是叛军的对手。唐军只有凭借潼关天险,据守不出,与叛军打持久战。如此,叛军战线拉得过长,补给困难,早晚显露颓势。

 

换言之,唐军只要待在潼关,按兵不动就能赢。

 

好端端的一道送分题,却因为某个死太监,成了送命题。

 

这个死太监叫边令诚,此次担任监军。监军,顾名思义,监督军队的官员。虽然监军不掌控军队,却掌控着军队中将帅的升迁。

 

边令诚仗着这一点,向高仙芝索贿。

 

大战在即,高仙芝忙得很,怎会顾及这茬事?

 

边令诚没收到好处,就向唐玄宗举报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当然了,罪名是捏造的。

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却一点儿也不英明,竟然听信了谗言。

 

边令诚带着敕书,趾高气扬地回到军中,先是宣判了封常清的死罪。

 

封常清没有做任何辩白,只是递上一封奏表: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chán,短矛)。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然后,封常清引颈就戮。

 

接下来,轮到高仙芝了。

 

当边令诚宣布高仙芝私吞军饷的罪名时,高仙芝大声疾呼:“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枉!枉!枉!”三军将士齐声为高仙芝喊冤,声振潼关,响遏行云。

 

可惜,远在长安城的唐玄宗听不到这声“枉”,一代名将高仙芝被枉杀。

 

自毁长城!

8:

三军不可一日无帅,谁来接替高、封二将?

 

唐玄宗想到了哥舒翰。

 

哥舒翰也是名将,曾镇守边关多年,立下赫赫战功。

 

当时,边塞流行一首民谣:哥舒夜带刀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可见在百姓心中,哥舒翰是一位泰山北斗式的豪杰,是护佑大唐帝国的守护神!

 

不光老百姓,杜甫也为哥舒翰打call: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意思是,自打哥舒翰镇守边关以来,外族不敢来犯,所以,唐军的弓箭高高束起。

 

Anyway,哥舒翰是唐玄宗当时能想到的最合适人选。于是,唐玄宗派使者去请他。

▲哥舒翰

 

年迈的哥舒翰须发皆白,他见到使者,是会“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抑或是怒吼一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

 

都没有。

 

哥舒翰卧病在床,连起身迎接使者都感到困难。

 

原来哥舒翰豪饮过度,中风偏瘫。所以,当使者宣读唐玄宗的任命敕书时,哥舒翰再三推辞。

 

哥舒翰再三推辞,不是怯战,也不是毫无担当。相反,这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岂可把三军将士的安危,系于我一介病夫?

 

然而,唐玄宗不理会这些。哥舒翰拗不过,负病出征。

 

好在哥舒翰行动不便,大脑仍能照常运转。哥舒翰遵循高、封二将的策略,坚守潼关,击退了叛军的N轮进攻。

 

每度过一天,守关将士就会点燃烽火。从潼关到长安,每隔几十里就设有一座烽燧,交相接力,给长安报平安。

 

就在唐军喜滋滋地点燃平安火时,安禄山因为后院失火,焦头烂额。

 

前文说过,颜杲卿是诈降。此时,颜杲卿已经联系弟弟颜真卿,共同举起了反安禄山的义旗,河北各郡县纷纷响应。

 

安禄山大怒,派史思明去平叛。由于寡不敌众,颜杲卿被俘,然后被押至安禄山处。

 

安禄山:“我提拔你为常山太守,对你有恩,为何谋反?”

 

颜杲卿义正严辞:“你不过是个放羊娃,天子提拔你为三镇节度使,对你恩重如山,你又为何谋反?况且我颜家,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我只恨不能砍下你的头颅,献给天子,以谢皇恩!”

 

安禄山岂能忍?下令将颜杲卿绑肢解处死。颜杲卿大骂逆贼不止,直至气绝。

9:

比颜氏兄弟更让安禄山头疼的是横亘在眼前的天险——潼关。

 

叛军的后方不宁,粮道时不时被截。倘若继续对峙下去,叛军迟早面临粮草不济的困局。

 

焦虑的安禄山,只能通过痛骂帐下谋士来发泄怒火:“汝等令我举事,皆云必成,四边兵马若是,必成何在?汝等陷我,不见汝等矣!”

 

然而,安禄山马上就可以转怒为喜了。

 

唐军阵营中出现了个猪队友!谁呢?杨国忠!

 

名为国忠,实为国妖!在杨国忠心中,唯有一己私利,全无国家社稷。

 

所以,哥舒翰据守潼关的时候,不仅安禄山感到焦虑,杨国忠也感到焦虑。

杨国忠认为哥舒翰是故意不出战,企图长期把控军权。长此以往,对自己来说是一大威胁。

 

权欲熏心的杨国忠,当然不愿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天到来。于是,他怂恿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战。

 

尽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尽管哥舒翰反复表示“宜守不宜攻”,但唐玄宗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催战,哥舒翰顶不住压力了。

 

公元756年,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中伏,全军覆没。

 

痛哉!杨国忠为了一己之私,搭上三军将士的性命!

 

至于哥舒翰,兵败被俘后,竟投降了安禄山

 

惜哉!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10:

潼关失守这天,长安城没有收到前线的平安火,唐玄宗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

 

这是大唐的至暗时刻,朝廷高层如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

 

这时,宰相杨国忠发话了:“我早说过安禄山会谋反,可惜圣上不信。酿成今天的大祸,不是我的错!”(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之不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

 

国难当头,身为宰相,不挺身而出,肩负其责,却在推诿!

 

杨国忠接着说:“圣上不如幸蜀,蜀地飞鸟难度,叛军插翅也难攻过去!”

 

就像后来的慈禧太后把逃亡说成“避暑”一样,杨国忠也美其名曰“幸蜀”。

▲《明皇幸蜀图》

前文提到,杨国忠曾是蜀地一小混混,目前又兼任剑南节度使。所以,他提出“幸蜀”的建议,或许是想骗唐玄宗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牢牢把持朝政。

 

可悲的是,唐玄宗又听信了杨国忠的鬼话。

 

那天凌晨,细雨濛濛,唐玄宗一行人,悄咪咪地打开宫门,如丧家之犬般逃往蜀地。

 

临行前,杨国忠还想卷走宫殿仓库里的金银珠宝,带不走,也要付之一炬,不留给叛军。

 

所幸被唐玄宗制止了。

 

唐玄宗说:“叛军攻入长安,如果攫取不到宫中财物,势必迁怒于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朕于心不忍啊!”(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

 

一行人过了便桥,杨国忠又想烧断便桥,延缓叛军的追击。

 

再次被唐玄宗制止了。

 

唐玄宗说:“官员和百姓都要避难,奈何绝人生路?”(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

 

唐玄宗毕竟是唐玄宗,是那个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虽然中年沦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中,晚年更是昏聩不明。

 

但经此大难,如梦初醒,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那个唐玄宗

11:

尚且蒙在鼓里的官员、百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当众人察觉唐玄宗开溜了,长安大乱。难民们纷纷逃往城外,其中就有杜甫的身影。

 

杜甫年迈体衰,实在走不动了,藏匿在野草丛中,希冀不被叛军发现。万幸的是,杜甫的侄子发现了他。这位勇敢的侄子把坐骑让给杜甫,自己走在前面,一手持兵刃,一手牵马缰,护送杜甫逃出长安。

 

逃出长安以后,杜甫一家子避难于鄜州羌村,然后,竖起耳朵听朝廷的动静。

 

杜甫听说,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杨国忠兄妹被杀。

▲马嵬驿兵变

他还听说,唐玄宗一行人继续前往蜀地,而太子李亨选择留下,主持抗战大局。不久后,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即位这件事,让杜甫兴奋不已。次日,杜甫告别家人,只身前去投靠唐肃宗。

 

行至中途,倒霉事发生了,杜甫迎面撞上叛军的游勇。好在杜甫衣裳褴褛,也没啥名气,活脱脱一个乡巴佬。

 

叛军觉得无利可图,就没怎么刁难杜甫。

 

反倒是另一位诗人,因为名气太大,遭到叛军的百般刁难。

 

这位诗人就是王维。王维的大名,安禄山早有耳闻,所以,安禄山逼迫王维当伪官。不听命就杀头,王维只得从命。

 

某天,安禄山命令乐工雷海青为自己奏乐。雷海青直接摔了琴!安禄山大怒,下令将其肢解而死。

 

王维听说这件事以后,写诗以寄愤慨和哀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只能说咱们的王维,虽然不似雷海青刚烈,但硬骨头还是有几根的。

12:

杜甫坐困长安,不禁想念起远在鄜州羌村的家人。于是,他挥毫写下了《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思念亲属之余,也翘首期盼唐军的到来。

 

唐军真的盼来了,统帅是时任宰相的房琯。

 

房琯为人正派,品行甩前任李林甫、杨国忠几条街。

 

可惜房琯是个儒士,而非儒将。

 

这个满脑之乎者也的儒士,在陈陶斜效仿春秋战国时期的田单,大摆牛阵。结果,叛军一通擂鼓,吓得牛儿把角倒向了自家阵营。

 

唐军一败涂地,杜甫听闻后,痛心疾首地写下了《悲陈陶》。其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官军解救不了长安,杜甫决定自救。

 

某个薄雾笼罩的凌晨,杜甫趁着叛军还在打呼噜,悄咪咪地潜出长安。出城门时,杜甫担心落入叛军之手,心提到了嗓子眼。事后,杜甫回忆起这段经历,形容是“残破胆”。

 

终于,杜甫见到了唐肃宗。因为长途跋涉、路途艰辛,杜甫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虽然杜甫穿这么一身去参加面试,不太合适,但唐肃宗仍给杜甫安排了岗位——左拾遗。所谓“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

▲杜甫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郭子仪、李光弼也来投靠唐肃宗,oh no,是来拯救唐肃宗。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大唐的新生代“军武双子星”。日后他俩联手屡挫安史叛军,力挽狂澜。

 

所谓“能人相轻”,郭李二人是小军官的时候,互相睥睨。史载“虽同席不交谈”,意思是,即使郭李二人同桌吃饭,也不交谈。

 

如今,郭子仪成了李光弼的上司。李光弼很担心,请求说:“我死了无所谓,但请不要为难我的妻子儿女。”

 

听到这话,郭子仪立刻“趋堂下,握其手”,说:“国难当头,我们岂能再牵挂私怨呢?应该齐心协力,共同杀贼!”

13:

比之郭李二人的冰释前嫌,叛军内部可没这么团结。

 

公元757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篡位。

 

趁着叛军窝里斗,郭子仪率15万雄师,以李嗣业为先锋大将,直取长安。

 

此役,大唐几乎押上了老本,事关大唐存亡。上至天子,下至布衣,都对此役寄予了厚望。

 

边塞诗人岑参写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肃宗则对郭子仪说:“胜败在此一举,全看将军你了。”

 

郭子仪当面立下军令状: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冲天香阵透长安!岑参笔下的菊,注定要在长安战场上怒放,而郭子仪也注定不辱使命!

▲郭子仪

 

这是一场惨烈的大战。

 

起初,叛军占上风,眼看唐军就要溃退了。李嗣业大吼一声:“今天不与叛贼血战到死,三军将士都没有活路了!”话音刚落,李嗣业赤体执刀,翻身上马,率先冲入敌阵。

 

值得一提的是,李嗣业用的是一款长柄窄刃的刀,名为“陌刀”。

 

史载“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李嗣业这一冲,犹如锥处囊中,在叛军中撕开了口子。唐军见先锋大将身先士卒,纷纷跟随冲杀。

 

激战中,流矢射中了唐军另一位将领王难得,正中眉心。王难得拔出箭镞,带出了皮肉。为了不遮挡视线,王难得忍痛切断皮肉,继续冲杀,杀得满脸是血。

 

读到这段历史,我脑海中就会浮现《三国演义》中猛人夏侯惇“拔矢啖睛”的画面。

 

三军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击溃叛军,收复了长安!

 

之后,郭子仪乘胜收复了洛阳,自此两京光复。

14:

如果说郭子仪人生中最辉煌的战绩是收复两京,那么,李光弼人生中最辉煌的战绩则是两场守卫战。

 

第一场是太原守卫战。

 

公元759年,安禄山的老铁(后来证明是塑料兄弟情),史思明亲率10万大军进攻太原。当时,驻守太原的唐军仅1万左右,统帅正是李光弼。

 

在太原守卫战中,李光弼把地道战运用到极致,时不时给叛军一个惊喜。

 

有个叛军将领天天来城下叫战,而且每次都在固定位置。李光弼就吩咐工人挖到叛军将领站着的位置,趁其不备,一下攥住对方的脚脖子,把对方拉入了地底下的坑道。不多时,叛军将领的头颅被插到了城垛的尖木桩上。叛军见到后,惊呼声一片。

 

还有一次,叛军在城外垒起了高高的土山。叛军企图将土山垒得高过城墙,然后派遣弓箭手于其上,居高临下地射杀城内唐军。李光弼立刻察觉到叛军的意图,便吩咐工人挖到土山的下面。土山轰然崩塌!

 

再有一次,李光弼假意投降,双方约定地点。等叛军到了约定地点之后,殊不知,大地的身体早已被掏空,仅凭木柱支撑。那天,李光弼带着军队出城,叛军还以为李光弼真打算投降,不加防备。刹那间,唐军推倒地底下的木柱,叛军坠入坑中,死伤无数。李光弼也趁机挥师掩杀,大败叛军。

第二场是河阳守卫战。

 

这一次,李光弼、史思明再度交锋,隔河对峙。

 

叛军有大批剽悍的军马,史思明每天吩咐部下带到河边“遛马”。目的是耀武扬威,好让河对岸的唐军瞅瞅,自己兵强马壮呢!

 

李光弼灵机一动,派部下牵出几百匹母马,也带到河边。敌马突然瞥到那么多“马子”,哪里经得住诱惑,纷纷淌水过河去约会。

 

李光弼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智赚敌马。

 

除了智赚敌马,还智赚敌将。

 

白天,李光弼故意带着小分队到城外扎营。史思明看到后,就派部将李日越趁夜偷袭。

 

李光弼早预料到了,他让小分队驻守原地,自己先行回城。回城前,他对小分队说:“今晚,敌人必来劫营,不用与之交战;如果敌人投降了,带他们来见我。”

 

小分队都懵了,大帅葫芦里卖的是啥药?

 

深夜,叛军将领李日越果然来袭,却见唐军小分队悠闲地吹着口哨。一打听,才知道李光弼已经回城了。然后,李日越率众投降!

 

为啥?因为史思明勒令李日越务必擒获李光弼,否则提头来见。李日越被逼无奈,只得投降唐军。

 

能智取,就不斗力;必要时,采取强攻。

 

李光弼作战时,往往身先士卒。即使他留在后军中指挥,也会在战靴里插一把匕首。他说:“战死疆场是常有的事,我位列三公,不可被俘受辱。倘若不胜,我也绝不苟活,誓与三军将士共存亡!”

 

在李光弼大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唐军个个奋勇争先,终于大破叛军,解了河阳之围。

15:

郭子仪和李光弼并肩作战,加之叛军内部“坑爹”、“插刀老铁”的丑事不绝,大唐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公元763年,年逾半百的杜甫,正在蜀地养老。他忽然听到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大新闻,仿佛听到了天籁,喜极而泣,并写下“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恨不逢老杜,与之一起放歌纵酒!

End

乱世出英雄,此话不假。

 

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郭子仪、李光弼、雷海青、颜氏兄弟、荔非守瑜以及本文中未写到的张巡、许远、南霁云……

因为他们,大唐才得以续命一个半世纪。

 

他们用血与泪,还老百姓一个太平天下!也再次证明了某个永恒的真理:

 

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唐  大唐词条  完了  完了词条  他们  他们词条  没有  没有词条  
综合世界

 小萨勒曼是如何继位的

我国的儒家代表人孟子著作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有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人圣贤对成功的同意看法,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天时、地利都是非常重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