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最早的《国语》记载的祝融八姓就明确顺序八姓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记》和《大戴礼记》明确陆终生六子,“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因 “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先去掉秃姓从彭祖别出、斟姓从曹姓别出。(毕竟“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在其后舜帝时期)就是陆终六子的姓“己、董、彭、妘、曹、芈”。 “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代替《国语》的“斟姓无后矣”,就不是陆终生六子,而是五子了。也与《国语》“斟姓,曹姓之别”相矛盾。
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也称《世本辩姓》,又作世或世系。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目前可考的只有《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十篇。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丢失。《世本》历经秦汉,几经儒者改易增补。但从现存后人校注的八种《世本》。也因此都基本以“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以致与《国语》相悖。
关键词:国语、史记、宋衷、斟姓、姜作董
1、最早史书记载的祝融八姓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
《国语·卷第十六·郑语》记载了祝融八姓的顺序: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是从成天地之功者得以彰显,提及了祝融八姓的后裔在夏商周时期封候伯的叙述。并不是专门以姓氏的介绍。
原文记载:“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矣。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见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11075.html)
这就是明确了祝融八姓的顺序: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告知包括董姓在夏商周的候伯的情形:董姓到夏朝时期还有鬷夷氏、豢龙氏为候伯,但在夏朝被其他氏更替了,商周时期没有候伯。
但八姓顺序有了,但《国语》中的董父不是原来祝融八姓划分时期的“董”。(宋)郑樵着、(明)陈宗 校 《通志卷三十·氏族畧第六·同名异实第一》:“董氏有二:董父之后,以字为氏;又有陆终之子参胡姓董,以姓为氏。”那么,祝融八姓划分的“董”是哪一个呢?
2、左传以谈论“龙”论及董父,没有专门论祝融八姓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三十二年)◇昭公二十九年》原文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 ‘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见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2717.html)
可见,《左传》载,昭公二十九年魏献子与蔡墨的对话,源于山西新绛出现龙。董父的豢龙氏,在夏朝孔甲时期住在陶唐的留累,在豢龙氏的地方学习豢龙,夏赐御龙氏,又被豕韦氏代替。留累到了山东鲁县(曲阜,古为鲁国国都,后曾更名为鲁县),后人改“豢”为“范氏”。
《路史·后纪》:“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后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龙事孔甲,赐之氏曰御龙,以更董之后,则知留累之前为豢龙氏,豢龙之后为关龙氏。刘絫既迁鲁县,之后,则不名为豢龙,而氏为御龙矣。”。这“封于留者”
可见,舜帝时期的董父虽是源于“董”,却不是高辛帝嚳时期祝融八姓的划分的“董”的开始。
3、《史记》、《大戴礼记》第一次出现了陆终第二子“参胡”
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大约在公元200年时期为《大戴礼记》作过注,西汉前的《大戴礼记》与西汉(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12月 )的《史记》出现了祝融八姓的来源于陆终产六子。
《大戴礼记·帝系·第六十三》原文载(见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3334.html):“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产什祖氏,什祖氏产内熊,九世至于渠,娄鲧出。自熊渠有子三人,其孟之名为无康,为句亶王;其中之名为红,为鄂王;其季之名为疵,为戚章王。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写《史记》,开始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对《史记》的注释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记集解》,是现存最早的旧注本,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
《史记·楚世家》:“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见http://gj.zdic.net/archive.php?aid-8809.html)。
因此,较早的古籍已经明确,陆终第二子是“曰惠连,是为参胡”,至于“参胡者,韩氏也”结合其他五子,则证明韩氏为封地为后来“韩”的故墟。
也证明,祝融八姓的董姓,早于董父时期的董姓或董氏。
4、东吴时期韦昭注《国语》祝融八姓,记载陆终六子未见第二子参胡
韦昭(?至公元273年),韦昭笃学好古,博览群籍,有记述之才,著作丰富,堪称是三国时代东吴(220年-280年)第一的史家,其对《国语》的祝融八姓进行注解:“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侯伯,诸侯之伯。”。其中,注解了: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籛,为彭姓,封于大彭,请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大彭、豕韦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复兴而灭之;秃姓,彭祖之别。舟人,国名;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邬、路、偪阳,其后别封也;陆终第五子曰安,为曹姓,封于邹;皆为采卫:皆,妘、曹也;斟姓,曹姓之别。或云夏少康灭之,非也。传有斟灌、斟鄩,浇所灭,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夔越,芈姓之别国,楚熊绎六世孙曰熊挚,有恶疾,楚人废之,立其弟熊延。挚自弃于夔,其子孙有功,王命为夔子;姜,齐姓。嬴,秦姓。芈,楚姓。
韦昭对“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注解为:“齐,姜姓。鲁、曹、滕,皆姬姓。宋,子姓。薛,任姓。邹,曹姓。莒,己姓,东夷之国也。”,对“邬、弊、补、舟、依、(黑柔)”注解为:“案:‘邬’、‘ 弊’、‘ 舟’、‘ (黑柔)’,公序本作‘鄢’、‘ 蔽’、‘ 丹’、‘ ’、‘(黑柔)’,古国名,任姓,在今何地不详。”,对“黎为高辛氏火正”注解为“高辛,帝喾。黎,颛顼之后也。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季曰连,为芈姓,楚之先祖也。季连之后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黎当高辛氏为火正。 ”。
韦昭是较早注解《国语》的,从注解《国语》中,因为《国语》没有论及陆终六子,只是论及祝融八姓在夏商周的候伯。因此,仅对陆终的五子进行详细的注解,而对董姓则注解在舜帝的董父。见上文“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之鬷川,当夏之兴,别封鬷夷,于孔甲前而灭矣。传曰:「孔甲不能食龙而未获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从韦昭注解,明确了“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是符合《国语》的姓的排列的;结合《大戴礼记》与《史记》记载的陆终六子,与《国语》的祝融八姓,则明确了参胡为“董姓”。因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先去掉秃姓从彭祖别出、斟姓从曹姓别出。(毕竟“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在其后舜帝时期)就是陆终六子的姓“己、董、彭、妘、曹、芈”。 “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代替《国语》的“斟姓无后矣”,就不是陆终生六子,而是五子了。也与《国语》“斟姓,曹姓之别”相矛盾。
至于韦昭注解的“董姓,己姓之别受氏为国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结合《国语》:“昆吾、苏、顾、温、董”,这就明确,舜帝时期的董父,是从昆吾的“己姓” 飂叔安裔子的“别出”,晚于“秃姓,彭祖之别”、“斟姓,曹姓之别”,不是原来祝融八姓时期的分化。否则就不称呼祝融八姓了,毕竟,董父前面,在昆吾己姓的就有“苏、顾、温、……飂”。
也因此,(宋)郑樵著《通志· 氏族略》载:“臣谨按。陆终氏娶鬼方之。女孕而不育。十一年。开其左胁而出三人焉。又开其右胁而出三人焉。长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于卫墟。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楚灭之。三曰彭祖。名翦。彭姓。封于韩。大彭之墟。即彭城也。四曰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之墟。六曰季连。芈姓。其后为楚。”。
然而,从《国语》己姓昆吾分化别出氏有:苏氏、顾氏、温氏、董氏;董姓分化:鬷夷氏、豢龙氏;彭姓后有豕韦氏、诸稽氏;妘姓分化邬氏、郐氏、路氏、偪阳氏,曹姓分化邹氏、莒氏;姜、嬴、荆、芈都是祝融部落分化。斟姓无后,被其他氏(姓)所取代。
5、一些西汉后古籍对《世本》、《史记》的不同注解
《世本》,又称作世、世系、世纪、世牒、牒记、谱牒等。“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据说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帝王”、“诸侯”、“ 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记载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世本》散佚之后,后世有许多学者都进行进辑录工作。而最早的则数南宋时的高似孙,但可惜此辑本现已不存。到明朝后,有澹生堂祁氏抄辑过世本二卷,但未刻印,其原稿原为孙星衍收藏,后来则为秦嘉谟所得,这也是秦世本辑补所依据的蓝本之一,其原本也已不见。从清中期开始,因为当时风气喜好辑佚,从事世本辑补工作的不下十余家,而现存的则主要有八种,分别为:王谟辑本;孙冯翼辑本;陈其荣补订孙本;秦嘉谟世本辑补;张澍稡集补注本;雷学淇辑本;茆泮林辑本;王梓材世本集览。
那就是注解的版本了。不论如何,以原本为主,没有原本,以早的古籍为主。
司马迁的《史记》、 韦昭《国语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东汉宋衷注《世本》、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和郑樵的《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世本》书中内容。世本一名最初是见于《周礼·春官·小史》中的: “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其中,系是指天子的帝系,而诸侯的世系则称为世本。而《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后来在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又一度改名为《系本》。然而, 韦昭、杜预、宋衷等人都晚于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那古籍应以较早《国语》、《史记》等为主。
我们把包括符合《国语》、《史记》等记载参胡及其差异主要作者的时间进行罗列如下:
(1)、(东汉)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撰《潜夫论》。
(2)、 韦昭(?~273年),韦昭笃学好古,博览群籍,有记述之才,著作丰富,堪称是三国时代东吴(220年-280年)第一的史家,而他主编的《吴书》也成为《三国志》中吴国史料的主要来源。
(3)、 杜预(222年~285年),字符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4)、宋衷,字仲子,或称宋忠,或称宋仲子,名字不一。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南阳章陵人。刘表据荆州,辟为五业从事。著作有有《周易注》十卷、《太玄经注》九卷、《法言注》十三卷。
(5)、司马贞(679年~732年),字子正,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着《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
(6)、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名叫张守节,此人曾经给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作注,起名《史记正义》,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
(7)、《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着。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8)、(唐)孔颖达(574年~648年)
( 9)、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
(10)、(宋)罗泌(1131~-1189)撰《路史》;
(11)、(宋)邓名世(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撰《古今姓氏书辩证》
6、一些古籍对参胡姓氏记载的混乱
(1)、(汉)史游(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汉元帝时期即公元前48~前33)时官黄门令)《急就篇》:“董氏之先。本已姓也。飂淑安之裔子曰董父。能扰畜龙。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已。音纪。飂。力救反。父。读曰甫。’又周大夫辛有之二子适晋。与籍氏俱董督晋之典籍。因为董氏。”
(2)、(东汉)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撰《潜夫论》云:“‘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莘。’莘、斯、姜从字形上看似为芈、斟、董之误”。
(3)、《潜夫论笺校正》有(汉代)王符合著者,(清代)汪继培(1751~1819)校,[汉] 王符著,彭铎 (1913--1985年)校。《潜夫论· 卷九· 志氏姓· 第三十五》原文:“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父其裔子曰董,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姜姓会人,则周灭之。” 、“‘秃’作‘董’,‘ 姜’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 ○铎按:作‘斟’是也。路史国名纪三云: ‘斟,己姓。北海斟县有斟亭。’汉书地理志作‘纭保音斟。玉篇作’。张澍姓氏寻源十二侵亦据郑语列斟氏,云:他书引国语云:‘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与此无涉。郑语云:‘斟氏无后。’故下文不复出。……○铎按:汉书人表作廖叔安。论衡龙虚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孙蜀丞先生并谓‘宋’字误。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姜姓会人,则周灭之。郑语‘秃’作‘董’,‘ 朡’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会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会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郑语‘鄢’作‘邬’,‘ 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郑语云:‘济、洛、河、颍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古董童重同一)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此说羔裘、匪风,盖本之三家诗序。○铎按:陈氏鲁诗遗说考七以此本鲁诗说。又郐国为郑武公所灭,见郑康成诗谱,自与重氏灭郐无涉。”
可见,王符把舜帝时期董父以及其后董姓作为“秃”,与《国语》以董父为“董姓”有差异,但差异何来?为何如此?把“彭”、 “秃(彭部落分化)”、“曹”、 “斟(曹部落分化)”、“姜(炎帝姓姜)”与“姜姓会人(妘姓之会)”。都与“董”姓部落挂钩。(下文再论,也见我《“董部落”与“古董国”的考证》一文)。
(4)、《世本·卷下· 王侯大夫谱隋书经籍志·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楚世家徐广音义,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楚世家索隐.生子六人: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宋忠曰:昆吾国名,已姓所出。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参胡者、韩是也;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宋忠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郐、国也。会人者、郑是也;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宋衷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宋衷曰:季连名也。芈姓诸楚所出,楚之先也。楚世家·集解·索隐·"校注 原本漏注.据史记补注上七字’”。
(5)、《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二〕集解虞翻曰:‘昆吾名樊,为己姓,封昆吾。’世本曰:‘昆吾者,卫是也。’索隐长曰昆吾。系本云:"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又曰:"昆吾者,卫是。’宋衷曰:"昆吾,国名,己姓所出。’左传曰:"卫侯梦见披发登昆吾之观。’按:今濮阳城中有昆吾台。正义括地志云:"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台在县西百步,即昆吾墟也。’〔三〕集解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四〕集解虞翻曰:"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世本曰:‘彭祖者,彭城是也。’索隐系本云:‘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虞翻云:‘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正义括地志云:‘彭城,古彭祖国也。外传云殷末灭彭祖国也。虞翻云名翦。神仙传云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五〕集解世本曰:‘会人者,郑是也。’索隐系本云:"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宋衷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二十二里。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六〕集解世本曰:‘曹姓者,邾是也。’索隐系本云:‘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邾是。’宋忠曰:‘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正义括地志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东南百二十一里,史记云邾子,曹姓也。’〔七〕索隐系本云:‘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宋衷曰:‘季连,名也。芈姓所出,楚之先。’芈音弥是反。芈,羊声也。”。
(6)、《清茆泮林辑·汉宋衷注·世本·帝王世本》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水经洧水注。】注:鬼方于汉,则先零戎是也【文选赵充国颂注。】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史·楚世家·集解引下一语。索隐引上二语。下并同。今据水经洧水注引郐人条并为一。】宋衷曰:昆吾,国名。己姓所出【史·楚世家·索隐。下并仝。】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
(7)、(唐)孔颖达(574年~648年)《春秋左传正义》载:“祝融之后,分为八姓,唯有妘姓为郐国者,处祝融之故地焉。郑,祝融之虚也,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皆火房也。房,舍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天汉,水也。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
(8)、(宋)罗泌(1131~-1189)撰《路史·卷十七》“惠连,妘姓,其封参胡。参胡者,韩是,周之鄅子,其后也。后有鄅氏、参氏”; (宋)罗泌撰《路史·卷二十六》:“云 员、,同妘也。妘姓之祖,亦作伝、傊、、郧。又用、云。晋志云:‘云,子,古之云梦。’盟会图云:‘子国,在安州。”旾(chūn)秋,郧人,楚灭之,封辛为郧公’。今安之安陆有郧乡、郧水、郧城、郧公庙,周为郧州。参胡 妘姓,韩也。惠连国;鄅 妘姓偊(yǔ),子爵。班志云:‘东海开阳,故鄅(yǔ)国。”开阳故城今在临沂北十五里’”。
(9)、(宋)邓名世(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一》“董:出自已姓,黄帝之后,封国于飂。其君叔安者,有嫡子曰董父,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为豢龙氏。其后有鬷夷氏。至周,太史辛有之二子适晋,与孙伯黡共司晋典籍,以其董督晋史,又为董氏。”,这无形之中漏了早于董父的参胡的“董”排除了。
从上可以判断,史游把舜帝的己姓别出作为帝喾时期的董姓的唯一,是不符合古籍记载的;《史记》校正都是以先前古籍记载进行校正,又以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宋衷注的《世本》的“宋衷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这是三国时的宋衷,与《国语》对祝融八姓列举顺序有差异、与西汉记载有差异,当然,以此差异的版本作为注解,其结论就会明显差异。同理,(清代)汪继培潜夫论笺校正》以唐朝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为版本。
因此,首先是祝融八姓的源流问题与董有关,其次是“彭、董、妘三份部落“封在” “韩墟”、 “韩” 、“郑墟”都是一个地方的不同时期的称呼”。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早在帝喾时代,祝融重黎部落就在此兴旺繁衍。《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郑,祝融之墟也。;《汉书·地理志》:“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然参胡董姓部落观测不仅仅在新郑一带。
7、一些古籍对董姓的混乱误解的原因分析
《大戴礼记·五帝德·第六十二》载:“‘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之子也,曰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豫;黄黼黻衣,丹车白马。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四时先民治之。流共工于幽州,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因此,为何祝融八姓与“董姓”关联,不是董姓豢龙吗?《大戴礼记》就记载彭姓、芈姓教龙舞蹈、豢养。因此,(东汉)王符(约85年~约163年)撰《潜夫论》、(清代)汪继培(1751~1819)《潜夫论笺校正》出现“秃姓朡夷、豢龙,……姜姓会人……姜姓会人……‘秃’作‘董’,‘ 姜’作‘秃’,‘斯’作‘斟’。……郑语‘秃’作‘董’,‘ 朡’作‘鬷’。……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郑语‘鄢’作‘邬’,‘ 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这样,彭姓别出的秃姓、曹姓有姜姓,陆终四子妘姓都与董关联。而董父为己姓之别、“龙、夔教舞,举舜、彭祖而任之”又是彭姓、芈姓与董姓关联。
为何祝融八姓,唯独与董姓混乱不清。炎帝的姜姓其实都为“董姓”,因为董姓其实是董姓部落是管理火(包括制陶)与观测天文的部落。参胡实际取天文观测的参星、胡星。中国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二十八个星区,参星在西方,胡星在北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参(shēn)是一个星宿名,古代天文学家按宿参的位置制定地理位置。胡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唐·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商星,为二十八宿中的心宿。也称“大辰”、“大火”。 《左传·昭公元年》:“故参为晋星”,《新唐书·天文志》:“参、伐(伐也称罚星,在参星三星中间)为戎索,为武政,当河东(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曰:"河东,地名。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夏县一带。’),尽大夏之墟。”。这些封地以人群为主体,常常迁徙数百里乃至上千里。韩、韩原,源于倝(gàn日始出金光灿烂,《说文》:“韩,井垣也。”,其实,这是参胡董姓部落从观测天文的“倝”变成“韩”是在舜帝时期豢龙所致)。实则为参胡的董姓部落地。祝融八姓实际是董姓的子姓。(见我《“董部落”与“古董国”的考证》一文)。
可见,王符把舜帝时期董父以及其后董姓作为“秃”,与《国语》以董父为“董姓”有差异,但差异何来?为何如此?把“彭”、 “秃(彭部落分化)”、“曹”、 “斟(曹部落分化)”、“姜(炎帝姓姜)”与“姜姓会人(妘姓之会)”。都与“董”姓部落挂钩。”
8、现代一些学者对董姓的误解没有走出西汉后古籍误解的误区
河南西峡董国超提供了在山西平遥古城收集的《黄帝姬姓姓氏演变史》基本是西周封国的演变史,把伏羲风姓后裔颛顼、祝融列入,陆终六子明显把“董姓”如上文所述:“因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也。’先去掉秃姓从彭祖别出、斟姓从曹姓别出。就是陆终六子的姓‘己、董、彭、妘、曹、芈’。 ‘宋衷曰:参胡国名,斯姓,无后’代替《国语》的‘斟姓无后矣’,就不是陆终生六子,而是五子了。也与《国语》‘斟姓,曹姓之别’相矛盾。”,况且,从古籍出现的姓氏记载中,董姓也是比较早的一个姓氏。
当然,也有《山海经地理坐标:昆仑和斟灌之墟》研究认为“在埃及第一中间期之后,重新统一埃及、建立中王国的曼图霍特普二世就是夏国王斟灌氏。”
很多姓氏其实是“氏”是在西周封国才形成的,所以有明确的封国范围记载。也有较早的姓,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所以多带有“女字旁”,后人以“上古八大姓 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但也不是绝对的,上古对繁衍的崇拜,以致对自然的崇拜,如伏羲的“风”就是。而“董”姓是:
“日申木中,四周神木为太阳游表即为‘董’。 ‘董’ 有 ‘监督、管理、保管、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之义。‘董’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扶桑’日表)构成,是最早管理火种(包括制陶)和天文观测的部落称呼。远古取火用草木薡蕫也以‘蕫’命名。”是对“太阳神”的崇拜。
西汉前,《大戴礼记·夏小正第四十七》:“荣菫、采蘩。 菫,菜也。蘩,由胡;由胡者,蘩母也;蘩母者,旁勃也。皆豆实也,故记之”把“董”作为一种菜。
伏羲时期有祝融部落,炎帝时期有祝融部落,而且是观测天文的部落,那么,董姓那么早,住在什么地方呢?
《基因看历史》研究“中国汉族男性的父系构成,完美证实O系起源广西”, 广西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白莲洞,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说明了在距今5万年以前,柳江人及广西巨猿头骨是是10万年前,早于北京周口店田园洞的4万年前的人类化石。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煮熟食物,含着旧时器时代晚期经过中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连续单位,时间跨度达至7000年,这在国内尚属罕见。柳江人头骨有明显的原始黄种人特征,是分化和形成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基于黄种人祖先的地位,柳江人头骨的重要发现向我们提供了广西很可能是蒙古人种发源地的信息。
下面的考古资料及其后祝融、参胡、董父的记载,我认为与祝融部落关联。
(1)、距今11000-8000年前,彭头山、八十当等地的人就已形成了农耕聚落文化,距今6000年前,城头山人就已经建造出了“华夏第一古城”。 湖南常德市临澧县附近的杉龙岗遗址,遗址位于湖南常德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发现了具有驯化特征的古水稻——距今8000年的八十垱遗址古河道的水稻;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城头山遗址汤家岗文化水稻田;20世纪80年代末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出大量稻谷、稻米炭化物,经C14测定距今5000到8000年之间;比20世纪70年代末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掘的要早,在400M2的范围内发现很厚的人工栽培稻炭化物,以及石磨、骨耜、木铲等谷物生产工具。经测定距今6700±200年左右。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距今约9000年左右远早于凌家滩遗址,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同类遗址尚有十馀处。
(2)、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大地湾遗址、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
(3)、距今7800年左右高庙文化遗址(有“太阳鸟族徽”、“火神祝融像”和“神农炎帝像”),与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大地湾文化遗址相距200年。位于湖南西部洪江市(原黔阳县)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文化堆积最厚处距地表达5米多。距今7800年左右。存续的时间大致在一千年左右。
(4)、陕西为中心的活动区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陕、豫、晋、甘为主,中心区是关中、豫西、晋南。
(5)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城老城墙的北侧,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专家认为,濮阳发掘的这一仰韶时期的墓葬,则堪称考古学意义上的“中华第一帝陵”,但它是伏羲的,还是黄帝的?是颛顼的,还是蚩尤的呢?濮城是祝融部落居住的地方,祝融部落在伏羲时期就是观测天文的部落,也因为祝融部落发现“风”的南北方向,伏羲才出现“风姓”;
(6)、秦王寨类型为祝融文化,郑州西山古城(始建于5300年前)为祝融之墟,对此王震中、韩建业等先生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述(参见:王震中《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韩建业《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7)帝喾时期,参胡董姓时期的主要居住地。范围包括韩原、新郑、大夏即夏县、曲沃等地。
(8)舜帝时期,封“古董国”在《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闻喜,故曲沃”、《左传·昭公元年》:“故参为晋星”等地。
2020年3月9日23:36荷香月暖作于广西贺州(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