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战火不断,扰攘不休的民国,他既扮演着“黑道教父”角色,同时又是成功的商人。杜月笙一生曾留下不少名言,以至于被后世奉为经典。杜月笙曾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叫做“不快乐就离开”,然而关于该如何“离开”却大有学问。杜月笙的“离开”之法究竟有几种?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的大佬。杜月笙少年艰苦,14岁时被送进上海十六铺做水果行的小学徒,开始见识繁华的大上海。由于其本人聪明伶俐且颇具交往能力,故此被朋友介绍到黄金荣公馆做门徒。
凭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杜月笙很快便成立了“三鑫公司”,在法租界地区专门做违法生意,赚足了大洋。至此之后,崛起的杜月笙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少数有头有脸的人物。抗战时期,杜月笙倾尽全力慷慨解囊,全面主持后方支援工作,为抵抗外敌做出了贡献。晚年时的杜月笙移居香港并在此逝世,终年63岁,被埋葬于台北汐止地区的一座山上。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各种复杂势力虎踞龙蟠的上海滩,杜月笙能够脱颖而出,说明了其自身的能力超群,这有赖于其本身对于事物的态度。杜月笙曾经说过一句话,“快乐最重要,何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人,何事,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这句话看似浅显易懂,劝慰人们寻找能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情,离开令自己不快的人或事,可是实际做起来却非常难。谈到这里,我们倒不如看看杜月笙究竟是如何审时度势,巧妙“离开”的。
抗战时期,繁荣的大上海最终被敌军铁蹄践踏,成为了不幸沦陷城市之一。在此之前,杜月笙一直支持抗战,此次我军战败,杜月笙所处形势十分尴尬,只能计划远走他乡,从长计议。可是在杜月笙的心中,依然放不下一个人,此人就是同为“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为此,杜月笙专门来到张公馆会见张啸林。
张啸林与杜月笙不同,此人爱国情怀寡薄,一直以眼前利益为主。在杜月笙的劝说中,张啸林表现得不屑一顾,认为无论上海由谁统治,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就可以为谁卖命。即便杜月笙为其透彻地分析了形势,但张啸林仍不为所动。正所谓“好良言难劝该死鬼”,杜月笙见此情形,只能报拳无语离开,兄弟二人至此分道扬镳。
杜月笙的第一次报拳无语地“离开”,带着些许的无奈与遗憾,曾几何时,二人在大上海呼风唤雨,可如今,张啸林利令智昏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对杜月笙的劝说置若罔闻,辜负了兄弟的一片情意。不过杜月笙也明白人各有志的道理,既然二人已非同路,便不必苦劝,只能以抱拳拱手之礼,延续了昔日情分,随即撩起长衫而去,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成就了朋友间的好聚好散。
淞沪会战打响之后,战争局势愈发严峻,我军与敌军殊死搏斗,相互争夺对上海的占领权。可就在此时,白川义则大将使出了一个“阴招”,他命令数千名敌军乔装改扮,公然进入法租界地区,企图以此为根据地包抄我方后路。日方行事虽然隐秘,但仍然逃不过杜月笙的眼线,得知该消息后,杜月笙立即找到法租界领事,严词责问其纵容日方的行为。对此,法租界总领事无法给出合理交代,只能连夜召开会议进行紧急商议。
对于日方的不合理行为,法租界总领事与杜月笙都提出了严正抗议,然而日方公使却在会上大放厥词,甚至以武力相要挟,企图名正言顺的进入法租界。正在气氛紧张之时,素有涵养的杜月笙突然拍案而起,毫无顾忌地大声称:只要有人敢通过日方入驻法租界的议案,自己就带着徒子徒孙们将法租界夷为废墟。随即拂袖而去。
果不其然,从未见过杜月笙暴怒的议员们都目瞪口呆,继而没有通过日方的不合理议案。不得不说,杜月笙的暴怒离开是合乎时宜的,同时也是维护尊严的必要方式,在此时丢下话语转身离去,是对所有人的警告,更是他即将出手的讯号,毕竟杜月笙在上海的真正实力是有目共睹的。
抗战胜利之后,上海再次受到国府的统辖,从重庆回到上海的杜月笙,本以为会接任上海市市长一职,却不想被大人物挤于权力核心之外。可是杜月笙并不甘心,他自己多年的抗战之功被抹杀,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为此,他还是利用手段,在选举参议长时胜出。不过令人没想到的是,刚刚当选参议长的杜月笙旋即告病辞职,在众人的唏嘘叹惋中,不带走一片云彩地黯然离开。
此次离开,是杜月笙一生辉煌的终结,不过他之所以会采取如此方式,完全是由于其要做到有始有终,自己辉煌一时,临走也要风光一次,令所有人对自己再次刮目相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清晰的背影和形象。
遇到令自己不愉快的人、事情、事物,果断的离开,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该如何合适的离开,我们应该向杜月笙学习,这不仅是一个人重要的处世手段,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成长经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