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纵横?合纵连横,联合弱小合力抗强谓之合纵,投靠强者欺负弱小谓之连横。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称为"纵横家",也就是现在的外交家。纵横家究竟有多厉害?“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总之需要具备广博的的知识、敏捷的反应、善辩的口才。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苏秦,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这位鬼谷子也是兵家孙膑、庞涓的老师,他的弟子中还有法家的商鞅、杂家的吕不韦、战国名将白起、李牧、乐毅、赵奢等。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位牛逼的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大名叫王诩,道家老学鬼谷派,隐居云梦山(河南鹤壁淇县)修炼,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鬼谷弟子撰《鬼谷子》一书传世。
鬼谷子
给大家讲张仪的故事,张仪,战国时魏国人,学成出山游走的第一站楚国,有次出席楚国令尹的酒会,被怀疑偷令尹的玉璧遭毒打,回家又遭妻子埋怨,张仪说:我舌头还在吗?妻子说:在啊,好好的。张仪说:这就够了。
确实,以后张仪就凭着这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在各国君王之间,无论情况多么凶险总能化险为夷,其聪明才智让人叹为观止。给张仪提供施展才华舞台的是秦国的秦惠王,而张仪献给秦惠王的一份大礼是说动魏王割上郡河西之地给秦,与秦结盟。张仪也因此得到了秦国的相位。
魏王为什么要割地?因为秦国待魏国友好宽厚,礼尚往来,魏国也得有所表示。那秦国又怎么友好宽厚了?秦国听张仪计攻取了魏国的蒲阳不取反而奉还,另派秦公子给魏国作人质。魏王为什么要听张仪的?因为张仪说:别看你们几个国家合纵来对付秦国,真打起来各自打着小算盘作壁上观,没人会帮你。你离秦国最近,得罪了秦国没好果子吃。现在你与秦修好,共同对付南面的楚国,得了地皮大家分分。你说魏王能不心动?何况魏国与楚国可是死对头。
那于秦国究竟又有何好处?首先上郡河西之地几易其手,如今没费吹灰之力重归秦国,秦国当然兴奋,这样整个黄河以西的土地都归秦国所有了。另外最重要的是,当时六国受苏秦蛊惑正搞合纵,秦国空前孤立,能争取到魏国这样一度强大的国家联盟自然喜出望外。
魏国居中央之地,北有赵、南有楚、西有秦、东有齐,列强环伺,为生存也是难为它了,所以魏国也是一直在连横合纵之间摇摆不定。几年后,张仪被秦惠王派往魏国任相,目的只有一个,说动魏国坚定连横。作为配合,秦国不时地给魏国以一定的军事打击。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楚国门户洞开,张仪又被秦惠王派去出使楚国。在楚国张仪要对付的是楚怀王,说到楚怀王,这是一个悲剧人物。楚怀王初期用屈原等人改革,一度战胜强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其时之中国秦、齐、楚最为强悍,齐楚联盟并其他诸国合纵对付秦国。但随着张仪的到来,楚怀王却昏招频出,以至于后来被秦扣留,客死他乡。
张仪至楚,首先贿赂拉拢楚国的一帮权贵,特别是吹枕边风的楚怀王夫人郑袖,有一帮卖国贼说好话,楚怀王对张仪首先有了好的印象分,接着张仪故伎重演,以利相诱,说楚王你只要不和齐好与秦好,秦国就给你600里地,并让秦王把女儿嫁你。楚怀王居然心动了,这时候楚国有个叫陈轸的出来劝阻,说天上怎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大王你应该表面与齐绝交,暗地里与齐修好,看张仪是否说话算话再作行动。
楚怀王不知是真愚蠢还是受礼仪熏陶,决定不做小人,一本正经地与齐绝交,派员随张仪去秦国受地。谁知张仪真小人,说我有6里封地愿献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攻秦,陈轸又出来劝阻,说大王不如割地贿赂秦国,与秦国联合攻齐,这样还可从齐国获得补偿。楚王不听,执意攻秦,结果被秦齐联军打败,楚王不甘,增兵再战又败,结果割城议和方罢。
楚怀王遇张仪竟然连环出错,先是听信小人之言,后又利令智昏,不听忠言,发现上当怒而攻秦,孙子兵法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最后兔子急红了眼,越败越战,徒添笑柄。
张仪或许真是楚怀王克星,事情到此还没完。其后秦楚交涉互换土地,楚怀王说,你叫张仪过来,我情愿白送你黔中土地。张仪仿佛吃定楚怀王,大摇大摆地又去了楚国,还是先找那些卖国贼去吓唬怀王夫人郑袖,女人么,最怕失宠。接着张仪又吹牛皮吓唬楚怀王,最后还是以利相邀秦楚结盟。楚怀王晕晕乎乎居然又被张仪说动,这时连屈原都看不下去,出面劝阻,终无果。
张仪一时兴奋,索性韩、齐、赵、燕的转了一圈,往各国游说,各国居然都被他说动。正在张仪兴致勃勃地回秦路上,传来秦惠王去世的噩耗,继位的秦武王不喜欢油嘴滑舌的张仪,加上国内汹涌的反对势力,张仪感觉到危机,避居魏国为相,一年后死在魏国。
陈轸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两位与张仪关系密切的纵横家,一个就是上文提到的陈轸,陈轸,齐国人,初为齐王阻楚国大将昭阳攻齐,讲了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后与张仪共事于秦,遭张仪排挤赴楚。在楚国陈轸为楚怀王出谋化解了秦韩联手攻楚的危机,但其后面对张仪的巧舌如簧,却没能说动楚怀王免遭欺辱。
另外一个是人称“犀首”(官名)的公孙衍,魏国人,初在秦国为秦惠王大良造(官名),领军攻魏取阴晋(陕西华阴)立下大功,后得魏贿赂停止攻魏,恰此时张仪赴秦,揭穿公孙衍的阴谋,将之排挤出秦。公孙衍离秦赴魏,一心报复,首次提出了合纵之计,披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印,但遭秦、齐、楚的破坏而失败,魏国经短暂的张仪为相后,合纵派又占上风,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联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最后因各国不齐心惨败,其后公孙衍游走各国均遭人排挤,可谓英雄落魄。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所以据此推测,张仪与苏秦并没有交集,张仪的真正对手应该是公孙衍,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最后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后生可畏的苏秦,苏秦与张仪同师从鬼谷子,苏秦对前辈张仪很敬仰,鬼谷子对苏秦这个关门弟子很器重。苏秦学成出山的前几年往各国游说却到处碰壁,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遭到兄嫂弟妹及邻里的讥笑,连妻子也埋怨他百无一用,苏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把藏书拿出来更加用心地读了起来,有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其中“锥刺股”就是讲他如何用功的。
一年后,苏秦应燕昭王之招赴燕国效力。燕昭王是燕王哙的公子,燕王哙本是个勤政爱民的主,但后来不知听了哪位的馊主意,居然学尧舜禅让,让国于国相子之,太子当然不干,就叛乱,结果遭子之镇压,于是国内大乱。边上的齐国齐宣王乘乱攻燕,燕王哙与子之均死,公子职在韩国组织流亡政府,又娶了秦惠王的小女儿,在丈人的支持下复国称燕昭王。
燕昭王复国后发愤图强,拜郭隗(wei)筑求贤台,结果招来了邹衍(阴阳学派五行学说创始人)、乐毅(著名军事家)、苏秦等大名鼎鼎的人才。苏秦为燕昭王出使齐国,三言两语就把被齐宣王夺去的10座城收了回来。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先吓唬齐宣王,你得罪了秦王的女婿就是跟秦王作对,到时候秦燕再联合其他国攻打你齐国咋办呢?不如归还10城结好秦燕,到时候号令天下谁敢不服?
齐宣王给苏秦一蛊惑居然信了,回国时燕昭王却对苏秦不冷不热,苏秦知道肯定是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了自己坏话,有张仪使诈失信在前,再骗人难度系数可大多了。但最终苏秦能说动燕昭王信任如初,他又是怎么做到的?苏秦说,大王你别看我不老实,要是像曾参那样孝顺、伯夷那样廉洁、尾生那样守信的人能像我这样卖命地帮大王干事吗?(这让我想起和珅)苏秦接着还讲了个遭冤枉的侍妾的故事,说有个女人和人私通,那天她丈夫回家,女人准备了毒酒给丈夫喝,侍妾为保男女主人故意打翻酒具却遭主人毒打。
苏秦讲的这个故事感动了燕昭王,其后苏秦被燕昭王派往齐国卧底,他对燕国的忠心以及卓有成效的间谍工作为燕国最终破齐完成复仇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苏秦在齐,首先取得了继位的齐闵王的信任,那时候秦、齐两国最强大,秦王就约齐王共同称帝,一个西帝,一个东帝,齐闵王未免心动,但在苏秦的劝说下主动放弃帝号,使得天下舆论赞齐谬秦。
苏秦又投齐闵王所好,劝他攻打宋国,建立伟业。齐国攻宋剑锋南指,减轻了燕国的压力,齐国攻宋必然引发楚、魏、赵等国争食,加剧齐国与他国的矛盾,宋国是秦国小弟,齐国攻宋也就直接和秦国闹掰。如此形势在苏秦的花言巧语之下齐闵王全然看不清楚了,他的眼睛只看到了宋国这块肥肉。
对齐国攻宋秦国很是不满,就责怪赵王,要他罢免当权的李兑,李兑联合魏相田文(孟尝君)、苏秦合纵攻秦,这样赵、魏、韩、齐、燕组成了五国联军于公元前288年展开了著名的伐秦战役,秦国受到的压力不小,秦王被迫取消了帝号。苏秦趁机在齐闵王面前吹牛拍马,说齐王你厉害了,想打谁就打谁,各国都听你的,另外,这与我说服燕王忠于齐国也有很大关系啊。
五国攻秦其实也就做做样子,各国各怀鬼胎,所以最终不了了之。齐闵王还是放不下宋国这块肥肉,加大了对它的打击力度,其他几国除了赶来争食,更是私下与燕昭王密谋,准备联合起来攻打已经疲惫不堪的齐国。齐闵王也是有所防备,苏秦得此消息劝燕昭王要忍耐,暂缓攻齐。
又过一年,齐闵王第三次伐宋,终于啃下了这块肉骨头,宋国灭,齐国也是精疲力尽,齐闵王杀红了眼,杀完宋国对国内的大臣也是杀杀杀,苏秦不失时机地送出情报,燕昭王用乐毅领5国联军伐齐,使得齐国差点国灭,可惜的是在即将看到胜利的曙光之前,苏秦的身份暴露,一代间谍被五马分尸,结束了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