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是发扬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因其文化审美的普适性而占有大量的观众群,尤其在当前宅家追剧的情形下。反之,其危害性也是广泛而深远。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大唐女法医》,为表现大唐文化而借助当时兴盛的伎乐演绎场景增加视觉艺术冲击力,从电视剧的第一集开始就出现大量歌舞乐的表演场景。抛开电视剧不重视史实而以较多的戏说之法来招徕眼球不提,剧中最为“辣眼睛”的场景莫过于将大量今天的民族乐器用于剧中表演现场。
《大唐女法医》剧照
众所周知,琵琶是唐朝的重要乐器,它在当时包含四弦曲项、五弦直项及阮咸,以第一种琵琶应用范围最广——它以四弦四品的形制弹奏20个音,与今天的六相二十五品形制差异很大。它的演奏姿势是横抱式,跟今天的竖抱式不同,这在敦煌壁画中、福建南音及东亚诸国中亦有遗存,是学界公认的常识。
日本正仓院紫檀木画槽琵琶
但就是这些简单易查的常识,电视剧却撇开不理。剧中选用的是二十五品、竖抱式的琵琶,尤其令人惊诧的是第四集中有专门的琵琶独奏场景,表演的是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一开始演奏的音区就是琵琶的第二把位,从乐器形制到演奏方式,再到演奏曲目,都是唐朝没有过的。事实上,这种随意选用民族器乐表演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如表现战国题材的电影中出现了七弦十三徽的古琴、二十一弦的古筝、膜笛(贴膜的竹笛)等。由上可见,胡乱选用民族器乐表演在古代题材影视剧中绝不是少数。
产生民族器乐表演忽视历史传统的原因,其一可能是导演不懂。但是不懂可以查一下啊!网查或者问人,都是触手可及的事,而且做历史剧的导演一点都不懂历史文化,也说不过去。其二恐怕是观念问题。他们觉得乐器表演只是剧中的“小case”,在意与否无所谓,打着“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幌子任意地诠释历史,歪曲传统文化。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资金有限,再分割一部分去做演奏部分更是负担。但一件乐器顶多不过几千元,对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影视剧投资来说可谓九牛一毛。
事情小,但这些现象的危害并不小,对不了解此类历史的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难以估量。
一是曲解历史,扰乱视听
以艺术表现之需而进行些演义甚至戏说,是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艺术手法之一,但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内。过度戏说,甚至置之不理史实,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做法。上述电视剧中的琵琶表演是反映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甚至文化繁兴的重要文化符号,横抱式的演奏仪态、四弦四品的古典形制,本身就会为唐代题材的仪态万方加分不少,而竖抱式的、四品之外第二把握的演奏会给人强烈的违和感。选用盛行于明代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将之上溯到初唐的贞观年间,这些都会有强烈的历史穿越感。而且这些曲解历史的做法无益于戏剧呈现,只会有扰乱视听的不利效果。
二是破坏审美,削弱效果
唐代壁画中的乐器演奏是跽跪围坐的形式,其横抱是为降低乐队的高度,为舞队的表演留下更好的审美空间。而电视剧中的演奏影响了歌舞队的表演和唐代歌舞乐协调呈现的视觉艺术整体效果。《十面埋伏》也与女主人公的柔美人物形象不合。再者,唐代的武曲琵琶作品很多,《剑器》《拓枝》《破阵乐》等代表性曲目不在少数,剧中选用超过唐代琵琶音区的表演却很容易让人笑场,削弱了当时采用琵琶演奏以展示女主角乐伎能力的艺术效果,可谓多方不讨好。
三是殃及艺术,影响传承
丝绸之路所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唐朝发展至顶峰,乐器是当时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在影视剧中捎带呈现其历史风貌,是对历史发展中的艺术魅力及其当下传承的有利引导,青少年因观赏影视剧而喜爱那些历史中的艺术是极有可能的。但影视剧中呈现的艺术违背史实的做法,会将错误潜移默化地渗入到观众心中,尤其是撇开唐代艺术所具有的雍容典雅仪态,更是对艺术本身的戕害。也许导演会说,现在的表演者已没有了唐代的演奏方法而无法选用。其实,剧中的演绎就是假演奏,摆什么姿态不行呢?而且,现在已有了大量的古乐复兴者,这类演员还是很容易找到的,尤其是复原演奏举措,还会有益于像唐代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艺术的传承。
“文以明道”,这个“道”当然包括历史的客观事实及其所附载的文化和道理,只有“明道”才能“载道”,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扬下去。历史剧因其久远的题材而产生艺术表现的距离美感,但不能仅借利古代文化的外衣,做着背离历史文化的随性呈现。这是忽视民族器乐表演的历史风貌,也是祸害传统文化、影响艺术传承的不端之举。
文 | 王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