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一般都被当做是“顿兵于坚城之下”的反面教材,攻取陈仓而不下成为部分网民的笑柄。但军事行动从来不能单以杀伤了多少人、攻下了多少地盘作为判定胜负的凭证。军事行动最重要的是判定标准是:我方是否达到了预定目的,只要达到了这个目的,就算是没有取得大规模的杀伤战果,同样也可以视作是胜利。如果以这个角度来审视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可以发现,诸葛亮并不是为了攻下陈仓,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战略目的,而他本人更是通过灵活的机动,巧妙地达到了作战目标,可以说是无愧于军事家之名。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之演变
毫无疑问,自228年开始的第一次北伐仅仅经过短短数月就已宣告失败,这对于蜀汉帝国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利的消息。根据《三国志·魏书十七》的记载,张郃部在发起对马谡部的突击后,产生了“大破之”的效果,对此役的胜利,曹魏方面更是大加渲染,他们更是书写了一封诏书,自鸣得意地称其“虎臣逐北,蹈尸涉血”。尽管第一次北伐遭遇了重大失利,但诸葛亮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一方面深刻地反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却未能取得胜利的深刻教训,另一方面,他也在蛰伏待机,密切地关注着当前的局势。
第一次北伐失败当然有着很多原因,如错用马谡、魏军驰援速度极快等等。但诸葛亮方的部署并非是完美无缺。如马谡部之所以会前出街亭与久经沙场的张郃交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蜀汉军占据三郡的意图已被对方察觉,引发了“地震”式的效应——边境事发,魏明帝即刻御驾亲征,从洛阳赶到长安指挥整体行动。张郃的兵团更是千里迢迢从荆州回撤,前往陇西与蜀汉军的前锋部队交战,意图打开缺口。因此才导致了马谡前出街亭、最终被击溃的后果。
图·1:公元228年初诸葛亮北伐局势图——曹魏察觉三郡不保、遣军击破马谡
对于“出祁山、割凉州”后,敌军倾巢而出驰援陇西的情形,诸葛亮并非不知,他在第一次北伐中命赵云分兵斜谷,造成进攻曹魏腹地的假象,用于掩盖自己的意图。赵云是关、张、马、黄等名将相继谢世后蜀汉方仅存的宿将之一,由他统领部队出斜谷,当然会给人造成“蜀汉大军兵发斜谷”的错觉。而诸葛亮自己则率蜀汉军主力围困祁山,攻伐天水等三郡。但曹魏方面察觉边境上的异动后,即判断诸葛亮的目的是占领三郡,对于赵云部,曹魏方只是命大将军曹真坚守郿县,却并未忽视诸葛亮占据三郡、割裂凉州的企图。而张郃部则率军驰援陇西,一举击溃马谡的前部并迫使对手撤退。此战的失败固然有诸多深层原因,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被对方察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图2:赵云出斜谷时的路线。制作者:大内义兴
此外,诸葛亮的“分兵”之举虽然短暂迷惑了曹魏方面,但赵云部此后并未发挥太大的作用。在马谡的前部溃败后。赵云部亦遭到魏军进攻,在“兵多于贼”的情况下仍吃了败仗。全赖赵云本人出色的统兵才能和烧毁栈道的做法才得以保全。换句话说说,在诸葛亮的前部(马谡)败退后,赵云部没有起到掩护作用,基本上是坐视中军败走、自己又被牵制,在自身难保的同时只能是干着急。
当然,如果将其简单归咎于诸葛亮本人的安排失误也极为不公,因为益州的周围均有大山阻隔,在全靠人力联络的古代,赵云部既无法得知战况,也不能跨越山脉驰援中军。可以说,受限于地理原因,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的分兵举措并没有发挥最佳效果。被很多人讨论的“子午谷奇谋”实际上也因地理原因而难以实现,诸葛亮、魏延若兵分两路,相隔百里,在无法互相联络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魏延部覆灭、诸葛亮部因信息滞后而继续冒进、进而被对方一锅端的情况。所以,因为川、陕边境群山密布的地形限制,诸葛亮的“分兵”之策必须有着更好的考量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否则就是白白分散、给予对手可乘之机。
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下一次北伐必定要掩盖己方的战略意图,尽可能地迷惑对方、使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诸葛亮即使是分兵也要做到两军能够互相掩护,避免此前被各个击破的后果。
二、公元228年的吴、魏战局与孙刘双方的军事合作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并未轻举妄动,而此时的吴、魏边境又起了异动。自曹丕伐吴失败后,曹魏方面对于江南的觊觎并未就此停止,他们反而开始了又一次的征伐。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魏再度发动了对吴战争,此次南征兵分两路,负责荆州战线的是司马懿,而负责江淮战线的则是大司马曹休。不仅如此,曹魏方面甚至还嫌兵力不够,将此前刚刚从荆州离去、火速驰援陇西击溃马谡的张郃部召回,再度支援荆州的征吴作战(张郃:MMB)。而张郃早在明帝即位时就已经南屯荆州了。
图3: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魏伐吴前的准备
如此一来,东吴方面的军事压力就更为沉重,虽然8月东吴方面在石亭取得了一场大捷,但当年冬天张郃依然屯于荆州,只不过是因为水浅而无法行船,故此未能前进,只是返回了方城暂作休整。无论如何,对于孙吴来说,军事压力始终是存在的。为此,孙刘双方必定会就此展开探讨。但史书对商议军事机密这种事情不可能做到详尽记录,孙刘双方何时约定、约定了什么我们都无从知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史料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在与兄长诸葛瑾的书信中,诸葛亮说道: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也就是说,此次北伐的目的在于“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换句话说就是牵制曹魏的兵力,减轻东吴方面的压力。因此,蜀汉方要尽一切可能性,想办法制造各种动静,危及曹魏的边境乃至腹地,令其产生 “边地已朝不保夕”的错觉,进而命荆州战线的重兵集团迅速回撤,避免诸葛亮有进一步的行动。因此,诸葛亮明智地认识到,这次行动应当是一场“速袭战”,他的速度越快,东吴方面的军事压力就越小。另一方面,从8月石亭之战东吴取胜,到11月诸葛亮方才上表求战,这其中存在着时间差,但考虑到当时的通讯条件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也为诸葛亮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一个祸患——他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而集结兵力、筹备粮草、整饬军备都要在这段时间里完成。
三、战争爆发——围攻陈仓、张郃驰援
228年冬季,诸葛亮的大军如约从汉中出发,再伐曹魏,兵锋直指陈仓城。当然,陈仓虽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却并非诸葛亮的目标。诸葛亮出兵陈仓自有协助盟友的意图,但这并不代表他一定要占领陈仓。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进攻陈仓只能走陈仓道,此路狭隘难行,且诸葛亮准备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就算在这两个月中完全建造好了各种攻城器械,如何通过以崎岖难走著称的陈仓道前往目的地也是一个大问题,换句话说,诸葛亮此时也不具备拿下一座“坚城”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图4:陈仓道示意图,制作者:大内义兴
另一方面,陈仓的地理位置固然险要,但作为曹魏的前进基地,陈仓可以得到长安、陇西两个方向援兵的增援,即使他日攻下陈仓,诸葛亮也将会陷入两路夹击的困境,极有可能被对方“一锅端”。更何况陈仓是曹魏的前进基地而非蜀汉的,蜀汉方面要想对陈仓保证控制,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给养和武器,这一方面会加大诸葛亮的损耗,另一方面又授予对手断绝其粮道的机会,诸葛亮绝不会愚蠢到固守死城、任人宰割的地步。
图5:倘若诸葛亮攻占陈仓后的局势图,极有可能陷入两面夹击的险境。
行进至陈仓后,诸葛亮即刻开始了攻城行动,两军开始了惨烈无比的拉锯战,《魏略》记载诸葛亮连续使用了多种攻城器械,但都被郝昭等人破解。但考虑到此前所言,蜀汉军未必可以带得了如此之多的武器装备,因此《魏略》之言也未可全信。一方面,蜀汉军围攻二十余日不能将其攻下,但进攻甚为猛烈,《张郃传》的说法是诸葛亮“急攻陈仓”,“急”在古汉语词典上的含义是“行动迅速”,放在这里都可以反映出当前的紧急状况。
另一方面,诸葛亮又分兵郿县,兵锋直指曹魏腹地,边境上一时间是如火如荼。诸葛亮之所以采用猛攻的方式进行作战,而非围而不打,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需要在边境上制造足够大的动静,越大越好,只有他闹得越大,曹魏高层方面的精神才会越紧张,撤军回援的愿望才会更强烈。虽然诸葛亮未能攻下二城,但边境上的动作已经大到魏明帝本人都认为陈仓必须要依赖一支强有力的援军才能避免沦陷的命运。然而此时的曹魏大军早已赶往荆州战线与江淮战线与孙吴交战,石亭之战已经令曹休部元气大伤,他本人也于不久后死去。而司马懿仍屯居于荆州预备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此时能够动用的也只有张郃部,魏明帝即刻下诏,命张郃与他的关中军团掉头驰援陈仓。不仅如此,将军费曜也奉曹真的命令,率军从关中出发,准备阻击诸葛亮的大军。
图6:诸葛亮进击郿县,企图制造更大的动静。
在张郃出发之前,魏明帝与张郃有如下对话:
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张郃判断诸葛亮“粮不至十日”,也就是说诸葛亮此行携带的粮草是有限的,这应当是很准确的判断。而诸葛亮此后的北伐行动中大都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筹备。在古代,要想发动战争,需要集结兵力、操练军士、筹集足够的粮草、安排后勤运输等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诸葛亮发动的大规模的征伐分别在231年、233年,均坚持了两个月以上,但这背后是长达一年以上的准备。张郃判断诸葛亮缺粮,实际上也很难称得上是先见之明,因为蜀汉军刚刚经历大败、又仓促起兵,粮食带得少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张郃领受军令后,魏明帝又为其增兵,保守估计其兵力在三万人以上。如此庞大的重兵集团连同费曜的中央军一起,迅速前往陈仓解围,看起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诸葛亮北伐时间表
四、战争余声——诸葛亮退走、二郡沦陷
两路大军出发后,局势果然如张郃所料,诸葛亮在张郃抵达之前就已经先行撤离,甚至还斩杀了追击的骑将王双。张郃部根本就没有赶上战事,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就已经结束了。这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一方面,曹真在数月前“蜀军必攻陈仓”的预料得到了证实,其本人更是获得一笔吹嘘的资本。张郃对诸葛亮的判断也非常准确,他也不必再千里迢迢奔赴陈仓解围,只是屯于南郑而已。随后,张郃进京面圣报告情况,“蜀贼”诸葛亮已然“败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胜利”,似乎参战的每个人都可以对诸葛亮嗤之以鼻。
但胜利的表象之下是一个四处漏水的烂摊子,一方面,虽然陈仓保住了,但诸葛亮根本就没打算彻底拿下陈仓,反倒是通过一系列迷惑性的行动,将张郃的军团从荆州千里迢迢地调离。成功地减轻了东吴方面的军事压力,当然,随着曹休的大败和张郃的离去,此次征吴战争也就不了了之,孙吴方面当然是有恃无恐,甚至在公元229年改元“黄龙”,足见其气势之盛。
图7:根据《张郃传》绘制的简明版活动轨迹示意图。注:此处略去了张郃还屯方城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退走后并未偃旗息鼓,公元229年春,陈式受诸葛亮之命出兵武都、阴平,郭淮自率大军前来应敌,然而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的重兵集团突然出现在建威一带,郭淮只好撤走。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一旦不撤走,魏军很可能面临两面受敌的困境,更有可能令上邽等腹地门户大开,给诸葛亮趁虚而入的机会。
但考察之前的行动我们可以发现,228年年底诸葛亮还在围攻陈仓,第二年春天就出现在了建威,如果他是沿陈仓道直接返回的,那谁又给他时间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里再筹备粮草、补充损失、继而行军至建威抵挡魏军呢?因此我们认为 @大内义兴 的推断更为准确,那就是诸葛亮沿陈仓道返回后并没有直接抵达汉中,而是半路改走祁山道,在河池接受补给,待陈式出兵后再北上迎敌,因此才逼退了敌军,两军再也不像第一次北伐时一样相互割裂、无法互援。而另一方面,张郃早已返回京城面圣,而由他指挥的军团在227年到229年的这三年中更是频繁往返于荆、凉之间,早已疲敝不堪,因此其未能及时援助郭淮也在意料之中。
图8:一般认为的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示意图,如果按此图的标注,诸葛亮如何在短短三月内完成返回汉中、整饬军备、西出武都的行动?
图9:大内义兴绘制的诸葛亮北伐示意图,自祁山道抵达建威在时间上更为合理一些。
至于武都、阴平二郡,虽然关于其到底是“富”是“穷”早已有很多争论,笔者也不愿趟这趟浑水,但《诸葛亮集》对于此地“信为殷矣”的描述以及武都、阴平在地理上的重要作用,我们还是可以管窥此二地的价值,至少不是“白费功夫”这么简单。
图10:武都、阴平的地理位置。
五、结语
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通过灵活的兵力调动,吸引曹魏的注意力,通过围攻陈仓迫使驻于荆州的张郃回援,进而减轻了东吴的压力,协助其破解了曹魏在228年发动的大规模伐吴行动,撤军后又屯于建威,与陈式互为奇正,逼退了郭淮并成功占领二郡。
但在互联网上,不知从何时起兴起了一股“诸葛亮不是军事家”的逆流,仿佛没有像白起一样取得杀伤数十万人的战绩就不算是军事家一样。在此次北伐中,诸葛亮能够在短时间内集结兵力、筹备粮草、行军至陈仓并展开军事行动,迫使魏明帝都认为陈仓已朝不保夕,只得派遣本来在为伐吴做准备的张郃回援陈仓,此次征吴战争也因陆逊的抵抗和诸葛亮的搅局而生生化为泡影。更何况诸葛亮在制造动静后还能够算准敌方抵达的时间,在此之前有条不紊地组织撤退,全身而退的同时顺带击败追击的敌先头部队,继而与陈式军互相配合攻取二郡。组织协调、战略欺骗、互为奇正,精通此道的诸葛亮如果不是军事家,那什么样的人算是军事家?
特别鸣谢:
@快意恩仇法孝直 @大内义兴 二位
参考
《三国志·张郃传》
《三国志·明帝纪》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与兄谨书》
《三国志·张郃传》: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
《诸葛亮集·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
《通典》:太和二年,诸葛亮以数万人攻陈仓,将军郝昭以千人守二十余日,不拔,在今县东三十里故城是。攻郿又不克,在今县东北十五里故郿城是。并今扶风郡县。
《三国志·张郃传》
《三国志·明帝纪》: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
《三国志·曹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