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能够取得成功的改革,都一定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做基础,这其中军队的立场尤为重要。清政府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惨败后,保留下来的25万八旗兵、46万绿营兵和30余万防军,仍是拥护旧制的武装。依照“西法”刚刚编练成的新建陆军仅有7000人,其首领袁世凯又在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左右摇摆,在加入推行变法的“强学会”的同时,又向慈禧最宠信的军事统领荣禄表忠心。
甲午战争前,旧军的腐朽落后已经暴露无遗,然而八旗兵是清王朝的起家之本,朝中无人进谏改制。戊戌变法开始后,被破格提拔进入中枢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痛陈旧官制、旧军制和科举制度等阻碍改革,力谏应尽快予以破除。光绪帝受其影响,终于痛下决心,颁布《明定国是诏》,提出裁减多个衙门、废除文武科举考试,还提出要裁汰绿营、建立新军。诏令虽未谈及八旗兵,但有允许旗人自谋生计之说。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期间,光绪帝下达了一大批由康、梁等人起草的诏书,其中兴办工商、倡新学、建新军的内容看似美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也无法立竿见影,马上让人得到实惠。不仅如此,诏令一经颁布,伤及利益的人遍布朝野,北京城内更是一片哗然。此前朝廷搞洋务运动,办新政而不废旧制,顽固派虽有反对之声却也还能容忍。戊戌变法一下子抛出如此激进的裁汰令,直接威胁到广大文武官员的饭碗。国内众多想通过科考“学而优则仕”的人因丧失前途而惶惶不可终日,过惯了寄生虫生活的百万八旗子弟更是如丧考妣。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汰令,更是群情汹汹。此时的光绪帝自感皇位不稳,康、梁等手无寸铁的书生更是觉得大难临头,只好铤而走险求助袁世凯。
拿着光绪帝密诏的谭嗣同到天津找到袁世凯,让他调动新建陆军“勤王”,诛杀荣禄并兵围颐和园。这位“北洋枭雄”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向荣禄告密,此举最终决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派不懂军事,又无把控全局的能力,即便能争取到区区7000人的新建陆军,也绝无压倒全国旧军和旧官僚的希望,更何况袁世凯此刻也不可能把宝押在维新派一边。
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慈禧太后迅速赶回紫禁城,以“皇帝生病”为名囚禁了光绪,并由自己“亲政”,变法中废除的旧制马上全部恢复,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问斩菜市口。维新变法的指令本来就难以推行,在遭遇顽固派反扑时更是毫无抵抗能力。其原因就在于,维新派既无枪杆子又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光绪帝及维新派想废旧军、建新军而强国,其愿望虽好,在顽固腐朽势力根深蒂固的环境下却无实现可能。没有牢固基础却急躁变法,结果只能是加速自身失败。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时代,维新变法之路走不通,八旗、绿营(后改为巡防营)这些腐朽武装通过辛亥革命才被打碎,由北洋军发展起来的新军又变成祸国殃民的军阀。历史已证明,想用变法裁掉这些“军-绅”结合的反动势力根本办不到,最后只能以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革命将其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