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太极",或许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会是玄妙深奥太极八卦图,抑或是一招一式充满韵味的太极拳。除此之外,相信很多人还会想起一位堪称宗师级别的人物,那便是张三丰,相传他活了200多岁。
大部分人了解张三丰或许是通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在其笔下,张三丰天赋异禀,又极富正义感,不但曾经从元军手中救下常遇春、周芷若,还对徒孙张无忌的抗元大业十分支持,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高人。
不过,历史上的张三丰却与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历史上,张三丰也是一位天资聪颖、隐于山林的高人,但并没有过什么反抗元朝的事迹,还在自己的词作《上天梯》中自称是"大元飘远客"。据说,后来太祖、成祖请他出山时,张三丰还直接表示自己是元朝遗民,所以婉拒了朝廷的邀请。
那么,历史上的张三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为何以元朝遗老自居呢?
据《明史》记载,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也就是今辽宁省阜新市一带。从外形来看,他"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也就是身材修长伟岸、肩宽背厚。而且,他有着大大的耳朵和眼睛,因此耳聪目明,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胡须也是又长又硬,可以说是容貌十分奇伟。
按照人们普遍认可的说法,张三丰出生于南宋末年,而当时的北方是金国的领地,所以严格来说,他其实算是个金国人。
要想了解张三丰前半生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他自述生平的《上天梯》中找到很多信息。首先,他曾经"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也就是说,他在踏上修道之途前曾经置身宦海,后来为了学道才毅然放弃官途,转而云游四方。接下来,张三丰又写道:"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
这几句诗是在说,人到中年的张三丰双亲过世,但为了探寻"丹秘"而没有按照传统礼数为父母守丧。下定决心出家后,张三丰更是在一个天还没亮的清晨就悄悄告别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一心要"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
经过多年的苦修,张三丰终于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他写道:"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所谓的"火龙师",就是相传为陈抟弟子的火龙先生贾得升,在其教导下,张三丰终于获知了自己寻访多年而不知的元丹奥妙,这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根据《明史》所记,张三丰得道后却没有人们印象里那样仙风道骨的形象,而是非常邋遢。不管寒冬还是炎夏,他都只穿一件薄薄的道袍,有时披一件简陋的蓑衣,而饮食上,他要么只吃一点点,要么就几个月都不吃饭。平日里,张三丰经常四处闲游,但因为行踪过于飘忽不定,人们都认为他具有日行千里的法术。
元朝时,张三丰就已经享有盛名,元末惠宗还曾先后封其为"三丰仙神"、"忠孝神仙"。明朝建立后,据说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前往武当山请张三丰出山,但都被后者避而不见。
靖难之役后,成祖朱棣成功登了基,而他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就派出亲信胡广前往武当山寻访张三丰。传说,这是因为当时有说法表示建文帝是逃入武当山当了道士,朱棣请张三丰出山是假,趁机搜寻建文帝才是真。
和朱元璋一样,朱棣也没能成功找到张三丰,但他还是于永乐十年(1412)派遣大量工匠前去武当山修筑亭台楼阁,表达朝廷对武当派的支持。或许是这一举动让张三丰感到欣慰,也或许是胡广的多次造访和诚心请求让他软了心。总之,传说中张三丰曾经前往金殿中与朱棣见面,也有说法是他将长生之道通过徒弟转达给了成祖。
总之,出于对张三丰的尊敬,成祖在位时曾封其为"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此后的熹宗、英宗、宪宗等皇帝也都为其增加了不少有些浮夸的封号。作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太极拳与内家拳的始祖,张三丰的历史成就是非常高的,即使在传统武学没落的现在,他的大名依然为人们所熟知,这也可见其影响力。
至于张三丰为何要自称元朝遗老,笔者认为可能有三种原因:其一,作为修道之人,张三丰早已看淡了俗世争斗,也知道天行有常的道理,所以只是把元朝当作一个普通的历史时期,自称元朝遗老,是表示自己的年纪而非立场;其二,张三丰曾经受过元朝皇帝的恩惠,又不愿放弃自由出山为明效力,便如此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