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失踪的明朝建文帝
众所周知,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父亲朱标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在早年立为太子之后却早逝。因此,朱元璋才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新一任的王朝继承人。
在朱元璋死的时候,朱允炆才21岁,此时的朱允炆登位,建年号为“建文”,称“建文帝”。
但他在位时间仅仅四年,就被其四叔——燕王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给推翻了。
燕王朱棣在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权之后,改年号“永乐”,称“明成祖”。
朱棣成了新帝,那么建文帝朱允炆又去了哪里呢?
据《明史·恭闵帝本纪》中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从这里来看,建文帝并非就真的已经死在了靖难之役中。若是如此,那么朱棣又为何要派遣胡灐和郑和在各地寻找其下落呢?
在《胡灐传》中明确记载着:“先,灐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如释。”
由此可见,朱棣当时也不确定那个从火中拉出来的尸体就是建文帝,而为了永除后患,他才会到处派人去找建文帝的下落。
众说纷纭,真相竟是如此
靖难之后,关于建文帝的结局始终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薄雾。
在这场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究竟下落如何,一直是当时明朝人心中一个大大的疑问,也成为了困扰着后来者的一个谜团。
因为明朝史官记载的模糊以及朱棣前后态度的矛盾,使得在这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诸如建文帝出家为僧、去往南洋、遁入道门等。
后来经过史学家一遍遍的考证和翻阅史书之后,他们终于在清朝修订《明史》中,得出来建文帝可能逃到云南的观点。
《明史》载:“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此外,康熙年间的《武定府志》中也记载:“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
这种种的迹象似乎都表明了,建文帝最终落脚处便是云南。其实,云南也算是较为偏僻之地,躲避在这里也是合理的。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够加强对建文帝踪迹的肯定。
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曾问首相张居正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当时年仅11岁的朱翊钧询问老师张居正道:“建文帝当时正在逃逸,是不是真的?”
对比,张居正说道:“国史虽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这就足以说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了。
云南的狮子山是一座海拔近3000米的佛教名山,又因与建文帝的行踪有着不解之缘,所以被誉为“西南第一山”。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副楹联之外,其实狮子山中关于建文帝的遗迹有许多。诸如“乾坤双树”、“龙凤古柏”、“月牙潭”、“礼斗阁”、“龙隐庵”等。
在正续禅寺藏经楼的一个配殿中,曾经还专门供奉着护送建文帝出逃的大臣们灵位。
诸如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民日报》,就曾刊登了一位历史专家的研究报告。据说专家多方面考证后,已经确认了狮子山就是建文帝的最后落脚处。
在当时“苟且偷生”的情况下,建文帝若是在狮子山削发为僧,也是有很大的可能的。
也有人说,其实朱棣后来已经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只是不点破罢了。
小结
建文帝的下落之谜成为了大明王朝最大的悬案之一,数百年来猜测不断,罪行才有了较为确定的答案,也算是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