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黑了曹操多少次?很多事情都不是曹操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尊刘贬曹”的社会主流和《三国演义》里面,绝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背锅侠。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背了很多锅,明明不是自己做的,但是现在有人一提起来,直接就扣在了曹操的头上,明明曹操也不是那样的人,没有那些性格,却总是被黑得谁都不认识。不知道,如果真实的曹操知道了这些,会不会掀起棺材板来?那就一起来看看,曹操有哪些事情都是被黑的?

之所以总是这样黑曹操,一方面是社会思想,一方面是小说需要。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尊刘贬曹的思想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南宋的统治阶级,大家都知道,总是会和“软弱无能”这样的词语放在一起,之所以称为“南宋”,就是因为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都被丢失了,只剩下南边,首都都被迫迁走。他们的情况,就与三国蜀汉有些许类似,为了让民众安于现状,便将刘备尊为先主,曹操骂为国贼,想要借此来消除民众希望恢复河山的愿望。

另一方面,小说的需要。小说看重的是什么,自然是故事情节,要有冲突,有对抗才有戏,平平淡淡的哪还会有人喜欢看?三国时期,最能有冲突的,就是魏国和蜀国了,所以这两个就成了重点描写对象,也成了后世人们讨论的最多的点,相对而言,东吴就显得没什么存在感了,虽然它在历史上也一直很活跃,但是到了后世人的眼中,经常就会被忽略。

既然这样,罗贯中不黑一把曹操,又怎么能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非常明显的“正”与“邪”的冲突呢?那么,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被黑了多少次?这里选取几个比较有名的片段。

吕伯奢。原著中,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磨刀准备杀猪,但是曹操却以为他们是要杀死自己,干脆直接把他们全都杀掉,结果在杀了他们之后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但是留下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后,逃掉了。

但是这一段在《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记载,《魏书》中说,是曹操路过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但是他的家人贪图曹操的财物和马匹,为了自保,曹操不得不将他们都杀掉。

杨修之死。也不单单是杨修的死,对于杨修这个人,恐怕曹操也不至于“嫉妒”。《三国演义》用一些事例,本想说明曹操对于杨修是怀着一种嫉妒贤才之心,但是却有点走偏了。从杨修的作为来看,他顶多也就是有些小聪明,反应很快,一下子能看得清楚重点,但是不知道收敛锋芒,而曹操,能够广揽天下贤才,又怎么会对杨修这一点小聪明有“嫉妒”之心?顶多也就是一些不爽。这些不爽,在“鸡肋事件”终于爆发了。

杨修看得出来曹操心生退意,但是他最不该做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把这个消息放出去,这是在军中,有一点动静都会搅得军心不稳,万一出现转折,原本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有了机会,这种“收拾东西走人”的想法,岂不就会被扔在一边?但是杨修偏偏说破了,曹操尚且说的极其隐晦,杨修就这样撞到枪口上来,当然就只有开枪了。

只不过,这也只是民间版本,不过就算这样看来,曹操杀他也没什么不对,也不是故意找茬,而是杨修自己太作死了。而历史上,杨修的死因已经无从探究,只知道比较复杂,主要还是政治原因。一个是他参与了夺嫡,一个是杨修和父亲杨彪的政治理念,与曹操的政治理念不合甚至有冲突,算是政敌,曹操自然也不能放过他。

挟天子。因为一个“挟”字,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汉献帝刘协在曹操的手里,就没有什么做皇帝的尊严。事实上,那个时候的人,尤其是皇帝,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幸运至极了,而这还得感谢曹操。刘协从登基那天开始,就注定了是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只是一个象征,真正的大权,都不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说,如果有谁能够掌握住他,就能够拥有号令天下的资本,曹操看的明白,但是袁绍看不明白。

汉献帝东迁,因为宫中时常缺乏用度,曹操抓准机会,经常给刘协进献食物和器物。而且汉献帝和大臣们,如果没有曹操前来搭救,哪里还能活下来,他们抵达洛阳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残破不堪,百官没有吃的,只能自己采集野草籽,实在没有吃的时候,甚至有饿死的。曹操虽然是抓住了机会,但不得不说,汉献帝的命,也都是曹操救下来的。

不仅如此,曹操对于汉献帝的态度也正是一个臣子对皇帝的态度,除了把他握在手里。虽然曹操别有目的,但是,毕竟贵为天子,生活保障和尊重也都不缺,汉献帝也赐给了曹操他想要的东西,官职,地位,和权势。

汉献帝如果放在外面,那可就是香饽饽,谁不想得到他用来完成自己的大业,但是有谁能保证,他能够过得比在曹操手里更好?最终的汉献帝,让出了皇帝的位子给了曹丕,他也没有直接被杀,相反倒是安然度过余生,也算是乱世中难得的结局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罗贯中  罗贯中词条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词条  事情  事情词条  很多  很多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