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掌握在姜维的手里的。而在朝堂之上,宦官黄皓可以说是胡作非为,把蜀国的政治搅得一团糟。姜维曾经想要直接回来跟黄皓对着干,最终还是被劝住了,毕竟在这方面,他斗不过黄皓。但是,姜维毕竟掌握着蜀国大部分的兵权,为什么还要忌惮一个小小的宦官呢?
刘备病逝,诸葛亮扛起了蜀国军队的旗。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国军队的令旗就落到了姜维身上。在当时的蜀国,也只有姜维能抗的起。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严重,能领兵打仗,统帅指挥的只有姜维。魏延虽然也很厉害,但是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不会把军权交予他。
姜维掌握了蜀汉兵权,为何还要害怕小人黄皓。
姜维虽然掌握了蜀汉的兵权,但是他不是诸葛亮,他无法和诸葛亮一样军政一把抓。诸葛亮在世时,小人黄皓根本不敢为难诸葛亮。诸葛亮逝世后,军事交给姜维,政事先后由费、蒋二人掌管。
但是费、蒋二人都过早的去世,蜀汉内政出现混乱局面。黄皓在内排挤姜维,姜维为了自保,为了不让蜀汉出现内乱,就选择屯田在外。
黄皓是刘禅最崇信的太监,善于阿谀奉承,但尚书令董允常常责备黄皓不老实,所以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但董允死后,新任尚书令陈祗不仅不节制黄皓,居然还处处讨好他,黄皓野心逐渐扩大。黄皓专政,率先公开反对姜维北伐,得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
姜维曾上奏刘禅处死黄皓,但刘禅说黄皓只是个小人,就不答应姜维请求。姜维见此情形,加上黄皓在朝内的势力已经很大,担心对自己不利,就选择驻军在外。
其实,姜维怕的不是太监黄皓,而是他背后的那些大臣,那些反对北伐的大臣。樊建担任尚书令,董厥、诸葛瞻统领朝政,他们虽然都知道黄皓干政,但是相对于黄皓来说,他们认为姜维北伐对于蜀国的危害更大。
所以每当姜维弹劾黄皓时,以董厥、诸葛瞻为首的大臣都处处庇护黄皓,姜维对此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姜维一但回朝,在内和黄皓争斗,再想出来统兵北伐,估计是没可能了。干脆,就一直待在外面。
姜维为什么害怕黄皓
在历史上,姜维明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为什么还要害怕区区黄皓?这是有原因的。
蜀汉后期,虽然姜维控制大部分军队,但是他并不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军事和政事一起掌握,但是诸葛亮临死的时候,知道蜀汉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军政一体,所以诸葛亮死后,政事由费、蒋二人先后掌握,军事由姜维掌握。
魏延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且投靠刘备时还带着自己的“部曲”。说白了,魏延归附刘备时,手中是有亲信的。后来刘备进取西川,武将中带的就是魏延和黄忠。入蜀以后,刘备重用魏延,把许多人觉得本该属于张飞的汉中都交给了魏延把守。
魏延在蜀军中,也是一个平步青云的人,既是元勋,又有亲信,同时还不断立下战功,一直被拜将封侯,可以说是仅次于五虎上将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人,却在权力斗争中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姜维作为军权在握的大将,当然不会害怕黄皓一个文官,但如果姜维和黄皓内斗,势必削弱蜀国的综合国力,姜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只好率军外出,屯垦戍边,这样一来保卫国家,二来也避免陷入朝廷纷争。
其实说姜维是怕黄皓只是表面,从刘禅的制衡手段来看,黄皓对姜维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一点姜维应该也能看到,毕竟当时蜀国还能征战的将军并不多,姜维就是当时蜀国的柱石,刘禅不会蠢到自毁长城,而姜维请求外出屯田,不回成都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北伐失利,自己也无颜再见“西川父老”啊!其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直接和黄皓内斗,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让敌人有可乘之机,所以外出屯田防守,为国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