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这个词,是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身份、背景都不好的人,经过一些事情后,获得最终成功的结果。这样说起来,古代那些原本身份低微,最终却名垂千古的人,也都是逆袭的案例。比如刘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井混混,做到了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样的事情听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了解了其中的经过之后,却又是必然。那么,刘邦的逆袭之路,究竟是怎样的?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古代最具传奇性色彩的帝王之一,他以一介布衣出身,提三尺之剑,霸裂天下,亡秦灭楚,一统山河。刘邦的对手,要么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帝国,要么就是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他们相比,完全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在这场角逐赛事中,刘邦却最终取胜,他所凭借之一者,无非“听人劝”这三个字!听人劝可以让他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犹如迷雾中的一盏明灯;听人劝可以让他规避风险,就像犯错时的当头棒喝;听人劝即知人善任,他将最大的信任给了属下,便收拢了人心,无人不为他卖死命……
司马迁批评刘邦“好酒及色”,世人也皆认为刘邦一身流氓秉性,然而他善于听人劝诫,及时得避免了犯错。当初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入主秦宫。这里的珍宝美女令人眼花缭乱、数不胜数,这种诱惑一般人都难以抗拒,更何况当时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按理说这一切都该属于“关中王”刘邦了,刘邦最开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垂涎三尺,走不动路了。这时樊哙、张良来相劝刘邦,刘邦幡然醒悟,急忙退军灞上,而且刘邦还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这一举动令世人无不称颂刘邦仁义,极大的收买到了民心,为将来刘邦能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樊哙与张良地位崇高,刘邦听他们的话也理所当然,但刘邦更可贵的是,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只要你的话有道理,刘邦就言听计从。当初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自平阴津至洛阳,准备东击项羽。这时,洛阳新城一个掌管教化的小官董公拦住了刘邦。他告诫刘邦:“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则事不成矣。”
刘邦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便按照董公的建议,以项羽杀害义帝楚怀王为名,号令三军为义帝大举发丧,并昭告天下,共同讨伐项羽。这一举动为刘邦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使他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讨逆的正义之师,最终果真集结了56万诸侯联军,一举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彭城。
人在面对自己所好的事情时,往往容易听进人言;但是面对自己所恶的事情时,还能听进人言者寥寥无几,刘邦算一个。当时刘邦一统天下,登基为帝,可谓是功成名就,踌躇满志。这时候,关于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陆贾建议刘邦采用儒家学说,并引经据典,用《诗经》、《尚书》等典籍来说服刘邦。刘邦平生最讨厌儒生,他甚至有过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侮辱性举动。此时正是他志得意满之时,所以刘邦马上不耐烦的驳斥陆贾。陆贾不惧刘邦,他援引历史,据理力争,刘邦越听越觉得陆贾说的有道理,便马上向陆贾道歉,并请求陆贾著书立说。在刘邦的请求下,这才有了陆贾的《新语》。
所谓“忠言逆耳”,一般来讲,别人劝谏的话都不好听,所以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又或者部分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觉得他人的建议没有自己所想的好,因此压根听不进去。无论哪种情况,总之是做不到“听人劝”这三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借鉴刘邦从一介布衣成功逆袭的事迹,多听人言,做一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