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徐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了,那么很多人要说了这个事情其实真的有意思,背后的故事也是让人看得非常的叹息,但是其实有人要问了,徐庶竟然已经去了曹营了,那么为什么不既来之则安之呢?就去成就曹操得了,但是话说徐庶还是一言不发啊,那么这个一言不发到底是不是真的?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直接证据,只能合理推测。
《三国志》中,没有徐庶的传记。这也不奇怪,那个时代英雄人物太多,关张赵马黄尚且要合为一传,更何况是徐庶。
到了曹营之后,是不是真的没有献过一策?
我们可以从他投奔和离开刘备的情形,以及在魏国的官职机遇,略窥一二。
一、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进入曹营的。
与三国演义不同,曹操并没有费尽心机去,以徐庶老母相威胁,骗得徐庶前来效命。相反,可能曹操并不知道徐庶这个人。
曹操南征荆州,在长坂坡追上刘备,一场混战中,徐庶的母亲被曹军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十多万百姓。由此可知,曹军并不是冲着徐庶来的。可是徐庶受不了啊,抓了我的老母,这还了得,老妈不在了,我还活个什么劲。于是向刘备告辞,径自来到曹营,投靠了曹操。当时刘备丢盔弃甲,全军覆没,徐庶在这个时候投靠曹操,名义上是为老母尽孝,但在忠义大节上却是有亏。
那么曹操呢?恐怕只当徐庶是个普通的学士,并不会太过重视。毕竟投靠他的人实在太多。官至更高、名头更响的一抓一大把,又怎会在意一个小小的徐元直。接纳他不过会表现海纳百川、思贤若渴的态度,曹操手下谋士如云,原本也不指望徐庶出什么好点子。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恐怕内心还防着徐庶呢。
二、从官职看,徐庶在曹魏长期不得志。
《魏略》记载,徐庶在曹魏后最高的职务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中郎将是由中郎演变而来。最开始设置中郎一职的秦朝,随后在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说起来,这中郎将原本是有实权的大官。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
但是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而御史中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职,简单说就是御史大夫的助手。御史大夫,我们都知道,就是弹劾百官的。没什么权力,又得罪人。偏偏徐庶还只是个助手。
从徐庶在曹魏的官职就能看出来,他在魏国是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他的老朋友诸葛亮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不禁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二人,一个是是说好友石韬,一个就是徐庶。
徐庶不被重用,我们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徐庶投奔曹操时机不对。
雪中送炭远胜锦上添花。徐庶投奔曹操之时,曹操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谋士如云,已经形成了高效的参谋集团,多一个他不多,少一个不少,当然不会重视。
二、徐庶可能遭到排挤。
徐庶在荆州多年,与曹魏集团重臣素无往来,难保不会遭受排挤,郁郁不得志。
三、徐庶心念蜀汉,不愿为曹魏效力。
徐庶早年间曾做游侠,为人仗义豪放。即便后来折节向学,心中的豪气也许还在。自他投奔刘备之后,被尊为座上宾,言听计从。这般恩遇,想来徐庶一直感念在心。投靠曹魏,心中依然觉得亏欠,不为曹魏做贡献也算是报效刘备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