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要9月1日开学?古代人开学会做什么?

正值开学之际,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9月1日开学时候被没有写完的作业支配的恐惧,尽管没有人提醒,这一天到来之前,也一定是疯狂补作业的情景。不过,你是否想过,为什么9月1日成为开学日?为何不是其他的时间?如果放在古代,学校开学的时候,古代的学生们都要做些什么,他们要准备些什么?

看见熊孩纸们背着小书包,有没有会想起当年开学时的心情呢?大学终于不用交暑假作业!这感觉果然太爽啦!掰手指算一算,从7岁一年级起,直到22岁大学毕业,我们岁岁年年共计要经历32次开学

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中小大学校,都非常默契的定在9月1号开学呢?看看以下各路青年神回复:

普通青年说:暑期已过,天气转凉,9月天气更适宜学习,至于1号,可能是为了方便计算课时吧。

文艺青年说:我国是农业大国,秋季是农忙时节,1号还没进入秋收,相对清闲,新学年就在这天开始。

奇葩青年说:历史规定沿袭的,这日子没准从古代就定下了。

这些都不全对,历史是这样发生的:

早在1912年,9月1日就成了我国统一的开学时间,这是孙中山先生确定的,但在这之前我国确定秋季开学有一定的历史因素。20世纪初,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拟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癸卯学制》,即定为秋季开学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及实行。

《癸卯学制》 是中国近代首部由国家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首次明确了全国中小学统一的开学时间(相当于公历的9月初)。但当时仍在使用农历,所以9月1日开学的说法仍未可确定。

直到1912年,孙中山宣布将农历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当年9月至次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史称《壬子癸丑学制》。其中各中小学开学时间延续了清政府的提法,并进一步确定为公历9月1日,且使用至今。

原来9月1日的来历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典故,你猜对了么?

古代儿童的“开学”要做些什么?

汉代,一年有三次入学时间,汉代政论家崔寔曾在《四民月令》中记载过具体入学时间:正月农事闲暇时、八月暑退时、十一月渐渐冰冻时,这三个时间都是农闲时节,为的是家长可以不必因为孩子上学而耽误农活。到了南北朝时,开学时间得到了统一,冬天入学成为定制,但历朝开学时间并不相同,如宋代农历十月份开学,陆游在《冬日郊居》一诗中写道,“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在注释中详细地记载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开学时间的变化基本上都遵循“不夺农时”这一规律。

古代“开学典礼”须正衣冠、朱砂开智

古代的学制并不像今天这样有规律,不过,新生入学仍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八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类似于今天的儿童初等教育,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6岁学会辨认四方 10岁便可进入小学

对于启蒙,古人极为重视。东汉哲学家王充8岁入学,药王孙思邈7岁入学,而蒙馆就是今天的幼儿园和小学。由于国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幼童教育,官办的小学一般仅限于贵族子弟,所以幼童教育在最初并不普及。

到了隋朝,科举制兴起,特别是宋代之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印在时人的脑中,“学而优则仕”已成为世人所追求的目标,于是蒙养教育(特别是私学)便大规模地兴起。明清之际,蒙馆(私塾)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

学习内容方面历朝历代并不相同。以西周为例:幼儿园时期,孩子6岁学习认读数字、学会辨认四方;7岁了解男女有别;8岁熟悉接人待物的礼仪;9岁熟记一个月中的朔望的日子和干支纪年;10岁便可进入小学。而小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便是“六艺”中“书”和“数”这两项,这两项属于文化基础课。“书”是指书写文字课、“数”是指算法和计数课。

宋元时期,初步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成为元明清三代学校教育中最典型的“教学计划”,至今深有影响。其主要实行的便是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蒙学课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与《千家诗》等。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三个阶段。识字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内容。明清私塾多先集中识字。识字教学大致有指物识字、卡片识字、书上识字、对比识字等几种方法;写字,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从蒙学练起。

而且古人对书法极为看重,例如唐代“书法工整美观”成为吏部择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书法家也多为官员,如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高官。字写得美观,是古代文人的一大要求。

在蒙学教育的过程中,基于儿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要求孩子年幼记性好时尽量多背诵,等年龄渐长后再来消化,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记硬背。但此时教师则比较注重读书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于日后的学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学  开学词条  古代人  古代人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