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权性格温和为什么孙皓却很暴虐?刘禅和孙皓有什么区别?

孙权在世的时候,吴国还一切安详,是三国里内部斗争最少的国家了。但是立储这件事始终逃脱不了双方相争的局面,最后一个被废一个赐死,孙权只好让孙子孙皓继承太子。孙皓刚开始还实行良政,但是到了后期就贪图美色而且暴虐起来,这是和孙权截然相反的性格,以至于最后吴国的毁灭。相比之下刘婵就温和了许多,但是都不算是有能力治国的明君。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的时候,不但综合三皇五帝之称,给自己设定了皇帝这一称呼,还自始皇帝,梦想着以后会有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这也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而已,秦朝传至秦二世,便已亡国。之后的每一个开国皇帝,大约都曾有过同样的梦想,只是谁都未能实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自封建社会的开始,到大清的灭亡,我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亡国之君。这些亡国之君中,有人令人叹惋,有人则遗臭万年。

单以三国时代为例,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虽然留下了乐不思蜀的笑谈,但很多人为他平反,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史料中也没有记载,他导致亡国之后,遭到百姓或者什么人的愤恨。可是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却令人痛恨不已,至今仍旧背负着骂名。他们两人,为什么名声差距如此巨大呢?

一、刘禅仁慈,孙皓暴虐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虽然刘禅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一点,自古以来便有争议,但是他的性格温和这一点,却从未遭到抨击。据记载,诸葛亮曾称赞他“天资仁敏”,而且他在位期间,也的确不是什么暴君,反而因为蜀汉连年征战,人口数量减少,数次大赦天下。孙皓则与他完全相反,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剥人面皮,凿人眼睛,都是常事,甚至还在宫中开凿水渠,将看不顺眼的宫女杀害后,直接将其顺流冲走。这样一个残暴的人,怎会不遭人诟病呢?

二、刘禅除了宠信黄皓,没做过什么恶事,孙皓却坏事做绝

刘禅虽然曾宠信宦官,也曾在还有兵力的情况下,主动投降,给世人留下了窝囊的印象。但是,他从来没做过什么恶事——既未迫害忠良,也没有铺张浪费,更没有骄奢淫逸。据记载,他有一次想充实后宫,董允劝说道,“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可孙皓后宫的美人多达数千人。

另外刘禅对待忠臣,一向敬畏,既便心生不满,也不会刻意刁难。便如诸葛亮主政十一年,刘禅不但没有猜忌,反而主动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蒋琬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之后,大权大握,刘禅也没有对其进行打压;董允对刘禅要求严格,使刘禅“严惮之”,刘禅也没有迫害他;姜维提出要杀刘禅宠信的黄皓,刘禅也压着黄皓向姜维道歉,让姜维不要把一个小人物放在眼里。

孙皓登基之后,扶持他登基的张布等人,认为他太过粗暴骄横,他便将其处死;曾向张布举荐他接替皇位的万彧,也因多次受到谴责,忧愤而死。除此之外,他大兴土木,扩建宫室,铺张浪费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也就是说,虽然同样是亡国之君,刘禅作为一个帝王,要比他合格的多。另外,孙皓并非孙休之子,只因年长,登基之前又有小霸王孙策的风采,于是被尊为吴主,结果他登基之后,却杀害了孙休的皇后,以及儿子,这一行为更令人发指。

三、刘禅虽降,却保全了蜀地,孙皓则被逼到了穷途末路

虽说作为一国之君,需要有骨气,否则就是怯懦,就是没有血性。可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他们大约更希望自己的国君,愿意避免战乱。刘禅便做到了这一点——邓艾大军到了成都城下,他选择了开城投降,避免了百姓的伤亡等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百姓,应该是感激他的,毕竟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要不被烧杀抢掠,被谁统治,都是一样的。而孙皓则是被晋军迫得节节败退,到了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挑降,彼时富饶的江东,早已面目全非了。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同样是三国时期的亡国之君,世人大都怒刘禅之不争,却对孙皓痛恨不已,这是因为刘禅是仁君,除了显稍怯懦,宠信宦官,并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地方;孙皓却是名符其实的暴君,狠辣、荒淫、迫害忠良,可谓坏事做绝。如此看来,世人对他们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是必然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皓  孙皓词条  孙权  孙权词条  暴虐  暴虐词条  温和  温和词条  性格  性格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