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洋人当着李鸿章的面演示马克沁机枪将大树拦腰射断,李鸿章

据说在清朝末年时期,朝廷重臣李鸿章在一次出国访问时期,洋人当着他的面使用马克沁机枪把一颗一抱粗细的大树几下子就打断了。对与当时洋人如此霸道凶狠的武器,李鸿章当时的心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被震撼到了这绝对是必须有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屡来犯,清军屡战屡败。中国有识之士其实早早就意识到,大刀长矛是无法与先进火炮的西方军队抗衡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早早地就试图进行改变。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样的机会。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位有识之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得到机会,创立了一支军队——淮军。

李鸿章对军队建设颇为重视,他能够清晰认识到先进武器装备对近代化军队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购买新式枪炮。早期淮军中,使用新式步枪的比例超过了20%,远高于其他部队。随后这个比例不断增加,到19世纪70年代,一个淮军营的至少装备新式洋枪三四百支,火力是同级别湘军的两倍以上(当时一营大约680余人)。

此外李鸿章还建设了独立的炮兵部队,至1864年,李鸿章已经有六个营的炮兵,而且装备的都是重炮,最大的炮是108磅炮。至于像机枪这种新式武器,李鸿章更是爱不释手,购买时相当大方。

李鸿章还很有远见的看出,如果仅凭购买,武器弹药难以为继,且耗费巨大。他主持在苏州,南京,上海建设兵工厂,制造所需的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其中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军舰都可以造。

当时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外来资金,李鸿章很快就成了德国人的忠实客户,堪称中国最早的德粉。1871年起,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大炮114尊,并引进生产两百余尊。至1884年,淮军总共装备了370余门先进的大炮。

李鸿章如此费尽周折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其效果如何呢?应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是非常有效的。虽然淮军仅几万人,但面对十几乃起义军仍然能连战连捷,靠的就是先进装备。毕竟当时起义军最好的装备也就是老式火绳枪,抬枪,与淮军的西式枪炮完全无法相比。

但真正的试金石是在甲午战争中,然而装备并不落后,人数占优的清军却一败涂地。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而逃,直接逃到中国境内。之后清军一败涂地,面对人数更少的日军毫无抵抗能力。其原因何在呢?

李鸿章只知道买枪炮,却不知道怎样让这些武器发挥威力。许多新式武器由于怕损坏搁置不用,等到打仗时候拿出来发现根本不会用。更致命的是,弹药严重不足。平壤战役时,清军领到的弹药只有标配的一半不到。而步枪火炮也因为长途颠簸有不少损坏。

清军将领叶志超,依克唐阿等屡次催促,但补充的武器弹药就是迟迟不到。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由于清军未建立统一的后勤体系,军需部门缺少协调,各自为政。且缺少铁路运力,运输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日军人数不算多,但十分精炼。仿效德国的参谋本部制度使得军事指挥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另外日军重视后勤,所有部队弹药充足。其学习德国之后建立的师团制,使得大兵团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日本还设立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军事人才。

清军在军队体制上改革很不彻底。仍以旧式的编制为主。虽然李鸿章建立了以营为单位的制度,但营之上就没有建制。每个营日常训练尚可,但作战时远远不够。如果参战的营过多,负责指挥的军官就会手忙脚乱,严重降低指挥效率。至于军事人才,要么是武举出身的旧军人,要么是李鸿章等大员的亲戚朋友。几乎无人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的军队。

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兵役制度,清军兵源没有保障,素质参差不齐,有了损失也无法补充,即使补充了也没有作战能力。而日军则学习西方建立兵役制度,有足够的预备役部队。前线有了损失能迅速补充训练好的兵源,保证战斗力不下滑。

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仅子弹便缴获60万发,虽然对于上万清军来说,这些弹药不到一上午就会打完,但在弹尽粮绝之前就已抱头鼠窜,清军战斗力可见一斑。

回到开头那张照片,李鸿章能理解机枪的威力,但是永远没搞明白为什么人家就能造出这么好的武器。更没有明白,如何让武器发挥威力,以及最终能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人。购买武器能买来一时的安宁,却永远买不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鸿章  李鸿章词条  拦腰  拦腰词条  机枪  机枪词条  洋人  洋人词条  马克  马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