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中国比较厉害的比较凶狠的三大名族都有哪三大呢?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有意思,小编不太懂这个凶狠是什么意思,是指的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呢?就当是褒义词吧,凶狠就代表他们比较的骁勇善战了,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最会打仗的三大名族是那三大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匈奴
匈奴是公元前3世纪在蒙古鄂尔多斯一代建立部落。以放牧马牛羊为生北方游牧部落。英勇善骑马,首领称单于。他们是皇帝的后裔。他们自称“胡人,或天子骄子。”
一开始,他们只是夏商时逃亡北方而繁衍起来的小部落,居住在阴山和河套以南。西周开始,就经常骑马袭扰周王朝边境,抢夺财产。一度攻占首都镐京,使周王朝被迫迁都。战国时,又多次侵犯赵国。直至战国末期,大将李牧打败匈奴,十多年匈奴不在扰犯边境。到秦朝时匈奴南下,占领河套地区,并不断骚扰秦王朝,迫使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讨伐匈奴,并赶出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修筑长城,连接赵燕5000里的防御线,在哪里设置郡县,阻挡匈奴南下,一住就是十年。使匈奴不敢进犯秦王朝!
经过多年侵犯,匈奴夺取了大量财产;在作战中得到很多作战经验。又随着秦朝灭亡,趁混乱之际,得到秦朝留下的大量物资财产,包括马匹,粮食和先进武器装备。这是匈奴不断壮大的主要原因。
到冒顿单于继位时,匈奴达到了鼎盛期。开始走向对外扩张之路。首先打败吞并异部落,随后又收复蒙恬所设的郡县。向西进攻月氏,并杀死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奔逃。这样北方和西北一带部落,都纳入匈奴的版图。凭借地域变大,马匹和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屡次进犯中原汉朝。最有名莫属著名“白登山之围”了,公元前202年,冒顿把汉高祖32万大军围困七昼夜,后周勃率大军营救才得以脱险;还有一次单于派使者给汉朝书信。写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以礼自烦。可见狂傲至极!
为了安抚匈奴,汉朝不得采取和亲融合之路!送女子嫁给单于。赠马匹粮食,开放边境通商,方便匈奴往来,才使边境安宁,得到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东汉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突飞进步,国力增强。由于匈奴屡次三番扰犯汉朝。汉武帝向匈奴发动三次战略进攻,公元前127年大将卫青收复河南地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两路大军歼灭九万大军。同时收得降兵十多万。到汉元帝时,匈奴由强盛期逐渐走向衰落。
匈奴不断抢夺王朝财产,兼并小联盟,并且在秦朝灭亡时而得到丰厚的财产,凭借着优越地理位置不断发展而达到鼎盛;又是不断发动作战,耗费巨资,伤亡无数人员,从而走向衰落!
2、蒙古
2.1、特别的地理与气候因素。游牧部族生产、生活的区域,大多都是自然条件苛刻,气候严寒、干旱的地带。这些地区在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持的条件下,是既不利于农耕,又不利于生存的。
因此生活在此地的游牧部族们只有顽强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有可能生存、发展下去。也因此使他们天生就具有了一种骁勇善战、敢于冒险的素质。
蒙古崛起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他们被金国人奴役、分化之时,被迫依靠隐忍待机才得以免遭灭顶之灾——虽然金国定期会到草原上执行“减丁”政策,但总算还是给蒙古部族留下了一线生机,没有斩尽杀绝!
当饱受欺凌的蒙古部族,因为出现了成吉思汗这位具有高度凝聚力的领袖以后,便形成了一股合力,使他们能够产生极大的爆发力。而这种被压抑已久的爆发力一旦被释放出来,并与蒙古部族的报复心理相结合后,便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破坏力!
这一点从蒙古消灭金国这个世仇兼强敌的过程中便可看出。并且蒙古灭西夏、西辽,讨伐花喇子模,无不是报复心理与爆发力相结合的结果。
2.2、特殊的部族生产与生活方式。蒙古部族与其他游牧部族一样,也是逐水草而居,靠马羊为生的。特殊的游牧方式使他们自幼便学会了弓马骑射,而且无需特殊训练便可达到骑射娴熟的程度。
这可比中原人需要特殊训练,才能具备弓马骑射的成本低多了。而且只要是成年健壮的蒙古男子,皆可成为士兵。从而达到“上马出战为兵,下马牧放为民”的全民皆兵的状态。
训练成本低、士兵来源广、弓马骑射娴熟,再加上骑兵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无敌存在之加持,使得蒙古军队天生就具有碾压农耕或半农半牧部族之优势。
而且蒙古军队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他们对后勤补给方面的依赖,是多以牛羊肉干、奶酪及其他奶制品为主的。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后勤供给的难度,而且还比食用粮食,更能提供能量补给,使蒙古军队能够减轻对于后勤供给的依赖,从而轻装上阵大杀四方!
2.3、特殊的崛起时机。蒙古部族崛起之时正值周边强敌衰落之际:金国人朽了、西夏人糠了、西辽人弱了、南宋王朝软了…这种有利的“国际”态势,是蒙古部族实施“打拉结合、远交近攻”策略的先决条件!
也因此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也才能先攻弱敌、先消灭威胁性最大的对手。然后再逐一扫荡残敌,最终完成其最大的扩张企图!
最后花喇子模人及欧洲东部皆被其征服,而后蒙古军队又陆续佂服了吐蕃诸部、大理、直至吞并了南宋,实现了海内一统的目标。
总之:崛起时的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强,乃是由特殊的地理、气候、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骑射娴熟之优势,兼以周边部族及国家的衰落共同造成的!
3、突厥
突厥人: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他们也是中国西北草原上,比匈奴、鲜卑、柔然更加凶悍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是一个崇拜狼并以狼为图腾的民族,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个民族的评价是“见利即前,知难便走,胜为求财,败无惭色”。
突厥是公元五、六世纪,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关于突厥人的起源有着诸多的版本。
据《周书·突厥传》中的记载,传说突厥人的祖先为与狼结合后所生,而突厥人也的确对生性贪婪、凶残的狼顶礼膜拜。在长孙无忌所编纂之《隋书》卷84中记载:“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而开创突厥汗国的人,就是灭掉柔然汗国的阿史那土门。
突厥汗国成立之后,它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国、蒙古草原统一了起来,创造了自己文字,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
突厥汗国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和后突厥,共立国193年。突厥汗国全盛时期的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之庞大的突厥汗国。此后突厥汗国多次遭到隋朝、唐朝的打击,东、西突厥也曾相继复兴,但再也没能恢复西到里海、东至大兴安岭的广阔疆土。
隋文帝杨坚在建立了隋朝之后,他对突厥汗国采用了长孙晟的离间之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随后分军八路反攻突厥,突厥人由盛转衰。
但是到了隋朝末年,随着隋炀帝杨广的骄奢淫欲、穷兵黩武,东、西突厥汗国借此机会,再度强大了起来。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竟率突厥铁骑,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杨广包围在了雁门关,随后突厥大军攻克了雁门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仅余雁门、崞两城未被突厥人攻破,史称“雁门事变”。
隋末唐初也是突厥再次强大的时候,各地军阀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是唐高祖李渊,都曾先后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
唐朝统一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为雪其父李渊,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和他自己亲身经历“渭水之盟”的耻辱,唐太宗便着手解决东、西突厥。贞观四年,唐军联合薛延陀灭了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唐军又亡了西突厥,其余部西迁中亚地区。唐高宗末年,突厥人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但最终亡于公元744年,从此,突厥人逐渐从中国的史籍中消失。
突厥汗国自立国之初,就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云:"突厥所长,惟恃骑射,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陈。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逐水草为居室,以羊马为军粮,胜止求财,败无惭色。无警夜巡昼之劳,无构垒馈粮之费。"
史书中记载的突厥是“突厥众不敌唐百分一,所能与抗者,随水草射猎,居处无常,习于武事,强则进取,弱则适伏,唐兵虽多,无所用也。"
其实突厥汗国不但拥有庞大的疆域,更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根据记载,突厥汗国辖精锐之师"数十万",这支庞大的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侍卫之士、控弦之士和拓揭,即一些文献中记载的三个虎师、十六个豹师和三十二个鹰师。
侍卫之士:即《周书·突厥传》中的"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旧。"在突厥汗国的数十万大军之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可汗的扈从亲兵,因为他们是阿史那氏的狼氏族的亲兵卫队,故取名"附离"。
控弦之士:是突厥军队的主力,号称高达四十万之众,因为侍卫之士的人数毕竟不可能太多,而突厥汗国也不会只靠少数亲兵去东征西讨。这四十万突厥主力军队,大部分是由突厥本部的兵员构成,所以被称之为控弦之士。
拓羯:拓羯是一支由中亚昭武九姓胡人组成的精兵,"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合"。因为突厥汗国重用胡人,故拓羯在突厥军队之中举足轻重,据说这支拓羯在颉利可汗败亡后仍不降唐,由此可见他们是何等之强悍。
同为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突厥人远远要比他们之前的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等强大,即使是称霸草原几百年的匈奴人,其鼎盛时期的控弦之士也不过三十万。突厥汗国虽然很强大,但也只存在了不足二百年,因为他们遇到的了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对手是当时天下无敌的大唐铁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