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指颠倒是非黑白,将事实混淆。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背后,讲述的是一个政治夺权的故事。
秦始皇历尽艰辛,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天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秦始皇的身边有很多的跟随者,而赵高就是其中一个。赵高是一个宦官,身为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手中的权利也不小。而且赵高不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平日里,一直都与秦国的宰相李斯作对。
在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却假传圣旨,最终令本应成为皇帝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身亡,并且控制了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让胡亥成功的当上了皇帝。
赵高正在使用了计谋将李斯这一个对手推翻之后,成功的当上了秦国的宰相。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赵高有看上了胡亥的皇位。但是赵高担心朝中众多得到大臣不支持他,于是就将一只鹿先给秦二世胡亥,但是却在朝堂之上说这不是鹿,而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笑道:“这分明就是一只鹿,不是马,丞相真是糊涂。”
赵高对秦二世胡亥的话不以为然,只是观察朝中的大臣是什么反应。有不少大臣为了附和赵高,便说是马,也有不少大臣说是鹿,而最终说是鹿的大臣全部都被赵高迫害而死。从而留下了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讽刺颠倒黑白是非的事情。
指鹿为马出自哪里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使用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来讽刺他人颠倒是非的话语或者是行为。那么,有多少人知道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哪里的呢?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本历史着作中,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背后也有一个故事:
秦始皇身边的大红人、着名的宦官赵高,在秦始皇死后,与李斯私自篡改圣旨。使得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秦始皇次子胡亥继承皇位,而赵高一直控制着胡亥。当赵高手中权力越来越多大,便不再满足在胡亥的背后掌控一切,萌生了犯上作乱,谋朝篡位的心思。
赵高想要知道朝堂当中有多少人是支持自己的,于是就向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借此观察朝堂官员是什么反应。有很多的官员惧怕赵高的权利以及手段,纷纷附和赵高,说是一匹马。而其他说不是马的官员,在事后都遭到了赵高的报复。因此,民间将赵高指鹿为马的事情流传开来,借以讽刺赵高颠倒是非黑白。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流传了多年之后,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通过知情人士或者是民间的传说,将指鹿为马这一个背景故事编写进《史记》当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教育了后人,应该尊重事物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千万不可以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的启示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讲的是秦朝时期,一代宦官赵高为了谋朝篡位而使用的一个计量。而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主要意思就是指黑白颠倒,否认事物的本质。通过了解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我们也应该收获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的典故:秦朝宦官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但是担心到朝中的官员不会支持他,于是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秦二世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见到是鹿不是马之后,便笑赵高糊涂,但是赵高却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应。果然,有不少官员附和赵高,说是马不是鹿,而说是鹿不是马的官员全部都被赵高害死了。
启示一:不可以颠倒黑白,也就是不可以指鹿为马。即使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是终究也逃不过事实的评判。
虽然赵高在朝堂之上赢得了很多官员的赞同,但是却是权力逼迫所致,在赵高失去权力之后,那些曾经认同他指鹿为马说法的官员便不再支持他。
启示二:为了一己私欲,颠倒是非黑白是会遭到报应的。
对于启示二,只要是知道赵高的结局的人都可以理解。赵高在害死了秦二世胡亥之后,正准备登上皇位,但是文武百官却不在支持他,使得赵高只得将皇位传给赵子婴。在最后,赵子婴使用计谋将赵高骗到宫中,令宦官韩谈一刀杀了赵高。赵子婴登上皇位之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列赵高的种种罪名,令赵高遗臭万年。
指鹿为马比喻什么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别人将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强加到另外一个事物上面,颠倒黑白。此时,我们就会就会说这是在指鹿为马。因此,指鹿为马就比喻故意扭曲事物的本质,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这一个成语是出自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着作的《史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章节,针对这一个成语的由来,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秦朝着名宦官赵高由于深得秦始皇的信任,是秦始皇身边的大红人,而赵高的权力以及党羽也不断的扩大。当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私自将秦始皇的遗嘱更改。而更改遗嘱的结果就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本应成为皇帝,但是却落得自杀的下场。秦始皇的次子胡亥成为了皇帝,但是却是赵高以及李斯的傀儡。
随着赵高手中权力越来越大,将李斯除掉之后,又想要谋朝篡位。赵高为了检验朝堂上的官员当中,有哪些是服从他的,他就将一只鹿送给胡亥,但是却说是一匹马。朝堂之上的官员有的为了顺从赵高,就说是马,而不顺从赵高的官员则说是鹿。最终,说是马的官员得到了赵高的重用,而说是鹿的官员,基本上都遭到了赵高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