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最早在《诗经》中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到了隋唐以后,宦官被称为“太监”。
纵观古代历史,汉、唐、明三个朝代比较重视宦官,出现了宦官专权。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别的朝代没有出现宦官专权?
事实上,历史越悠久的朝代越容易出现宦官专权;年代太短的朝代,宦官集团没有发展的余地。
一个帝国,利益集团大致可分为文臣武将、皇族外戚、各路豪强和千万士人。在这其中,只有旧的利益集团不断被清洗,不断斗争,宦官集团才有可能登台。
当然了,也要看皇帝的意思,比如清代大多皇帝就严令禁止宦官干政。
历代宦官,数明朝最为猖狂。明朝的宦官人数号称10万,为历史之最。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亲眼目睹了元朝末年宦官乱政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杜绝这个危害。
所以说朱元璋是怕太监的,他更怕有才华、有野心的太监。有一次一个老太监出于好意指出了公文中的一处错误,朱元璋明知太监没有错,还是把他逐出了皇宫。
由此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对太监的排斥。他甚至特意在宫门上挂了一块贴牌,上面写道:“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可以说朱元璋整个执政期间,宦官的权力一直处于低谷。
然而,到了朱棣这一朝,朱元璋立下的这条法令彻底被废了,甚至反其道而行。
朱棣之所以重用太监,是因为他的上位太监功不可没。靖难之役中,他靠太监里应外合算计建文帝;围攻南京时,他又靠串通宫内的太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所以,朱棣背叛祖训,视太监为心腹。
自此,明朝的太监正式登上权力的舞台。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域这些都是重用太监的例子。
如果说明朝前半段的宦官集团、功臣集团、文官集团形成了政治三角,相互平衡,那么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宦官集团进入了一个全面扩张期。
土木堡之变后,功臣集团被一网打尽,宦官集团首领王振被处死,文官独大。宦官集团没有被彻底消灭,自然不会放过老冤家。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会出现那么多臭名昭着的太监的根本原因。
刘瑾当权时期是宦官权力的顶峰,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扩张过程。之后的魏忠贤等人的掌权,不过是前辈们权力的再现。
刘瑾最终的下场很惨。他死时,整个明朝政府的结构已经被毁的七七八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