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年代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拿着枪骑着马的人朝着一个村子前进,等村民看到他们后会大喊一声:“响马来了”,随即四散而逃,那这个“响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响马在古代指的是拦路抢劫的强盗,因为早期他们在抢劫时会放一支响箭,因此得名。有一句话叫“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说过,这次就准备来讲讲响马和蹚将之间的关系,一起了解看看吧。
响马和蹚将
说起响马,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无非就是些骑着马的土匪,马贼。他们经常成群结队,不定时地抢劫周围的村庄,经过响马洗劫的村庄,那绝对是凌乱不堪,同时又“干干净净”。
多数响马,往往只会求财,求粮食,不会伤人性命,但若是遇上穷凶极恶的响马,那这个村子可就惨了。血流成河,奸淫烧杀,没有这些响马做不出来的。当然,他们也会半道劫财。所以,古时候的村民但凡是遇上响马,根本不会管财产,只来得及惊慌逃命。
知道响马的意思了,那这个“蹚将”又指的是什么人呢?其实,从“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蹚将”的意思其实和“响马”差不多,也指的是土匪,不过,它与“响马”还是有区别的。
先不说这个地域不同,就从装备上看,“蹚将”和这个“响马”也差的远呢,因为“响马”几乎都有马,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非常狡猾,与这个“蹚将”比起来,快了很多。
如此说来,“响马”和“蹚将”都是土匪的意思了。
既然“响马”和“蹚将”都指的是土匪,那他们又是怎样与山东、河南扯上关系的呢?这事要从养马说起。
明朝的时候,朝廷需要大量的马匹供军队使用,于是他们就推行马匹“民牧”的政策。“马匹民牧”,顾名思义,就是朝廷规定当时所有的养马大户都必须上缴固定的马匹数量,否则就需要赔偿相应的钱财。而当时这项政策并不是在全国实行,而是着重于河北、山东等地。
这些地区的养马户都负担了朝廷大量的马匹订单,但这个马驹数量谁又说得准呢?养马户们经常交不齐马驹数,只能按照朝廷规定赔偿所缺少的金钱,而这些金钱数额往往高得难以想象。因此,山东地区养马户多数因为赔偿数额过高而破产。
心灰意冷之下,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利用自己的马匹,专门抢劫别人,以此来填饱肚子。就这样,山东等地的土匪就多了起来,又因为山东的土匪喜欢在马脖子上挂铃铛,马儿跑起来叮当作响,响马由此而来,所以说:“山东出响马”。
再来说说这个“蹚将”。“蹚将”本来被称为“蹚匠”,他们其实都是些普通的人,多为木匠、泥匠、铁匠等,全都是靠自己手艺吃饭的劳动者。
但是,自古每个凭自己手艺吃饭的劳动者都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这个手艺工作非常累、也非常辛苦,手艺人们常常累出病来;其次,这种普通工艺是赚不了什么大钱的,手艺人们往往吃不饱;最后,这种工作通常都是不定的,有人找的时候就有活,没人找你就闲着,养家糊口都是问题。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出于和响马一样的目的,河南,山东一代的这些困苦劳动者,受当地饥荒影响,在逃难过程中,往往就会抢劫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觉得这样来钱快,又可以吃饱肚子,就慢慢地开始占地为王,成为“蹚将”。所以说:“河南出蹚将”。
被逼无奈
“响马”和“蹚将”都是人们心中极度讨厌和恐惧的一类人,人们只记得他们的罪恶,却没想过,为何这些人会成为“响马”,成为“蹚将”。
人们都知道“时势造英雄”,却不曾想,罪恶的时代和朝廷也会造就土匪。若不是饥饿与黑暗社会逼迫,谁不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呢?谁想做这种头悬在裤腰带上的土匪呢?答案肯定是没有。可以这样说,只要朝廷社会稍微善待他们,他们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境地。
不过,被逼无奈成为响马也不是他们可以抢劫杀人的借口。社会是社会,人是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抢劫杀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为法律所容的。不过如今,在咱们这个新时代,“响马”、“蹚将”这类的字眼是再也不会听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