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当官,是古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也是儒家教育中的人生终极目标。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古代人都不愿意去福建做官呢?尤其是南宋时期。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福建地区有大批的原始森林,因此存在着三大问题:炎热的气候;蚊虫、蛇鼠叮咬时常致命;瘴气肆虐。
《三国志·郭嘉传》中,郭嘉曾经有一句话叫做“吾往南方,不能生还”,大体就是说南方气候太恶劣了,自己身体不好,去了必死无疑。由此可见,古人在开发福建的过程中,曾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事实上,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代名人在经营南方的过程中都因病早逝,最出名的有三国时的东吴三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他们的活动范围大体在湖北、湖南、江浙一带,当时的环境还要比福建省好得多。
东晋、南宋之后,多次“衣冠南渡”,福建因为自然恶劣,却同样少了人患,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一些不愿参与世俗纷争的人开始陆续迁往此处,这里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南宋恭宗被俘虏之后,陆秀夫等人就在福建拥立的少帝宋端宗赵昰。
到了南宋之后,福建已经改变了北宋之前大片土地未开发的情况,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样,南宋以后,福建省人杰辈出,比如朱熹、李纲、李贽、施琅、林则徐、严复等等人物,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但是到了近代,日寇侵华时,本来基本已经占领了东部数十个省,福建周围的广东、浙江、湖南、湖北的大片领土已经沦陷,却唯独没有占领福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得不说,这与福建的独特性质有关,其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这样的独特的地理情况下,福建在历史上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情况,人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生活方式。又因为当地人富有冒险精神,历史上匪患严重,所以客家人形成了一些自保武装,修筑了很多坚固的碉楼,自卫意识有很强。日军本来兵力有限,想要攻下福建省,必然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因此他们不得不犹豫。
其次,因为福建的封闭性,自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对这里影响很小,铁路、公路难以通过,港口码头又鲜有修建,当地人纷纷往南洋寻找出路,投资者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近代福建省的工业化非常落后,远远没有东北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其地质决定这里又没有容易开发的铁、煤炭、石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粮食生产也非常匮乏。日军占领福建省,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得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是他们没有占领福建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