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可以说是我国一个非常出名的朝代了,而它出名确实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它非常的“弱”,战争经常战败,还要花钱买和平,地位也非常低。但是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眼中非常弱的朝代,却是美国高校教材中一个“中国最伟大的朝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朝到底是怎样的景象,为何在外国人眼中是这样一个听上去非常了不起的朝代呢?
1.宋朝真的很弱吗
其实在中国也有一大批的学者、文史爱好者崇拜宋朝。在不久前,我也是觉得宋朝有啥好,至于被吹捧成这样?于是抱着“找茬儿”的心理,我去读了一些关于宋朝的书,结果,成功被策反了。
宋朝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一方面,它的疆域与其它统一的朝代相比有点窝囊。另一方面,它的社会经济、文化又有种病态的繁荣。因为我主要是写文化史方面,慢慢地,我发现许多我们熟悉的制度、思想都是在宋代形成的。宋朝在文化方面,对于之后的朝代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宋朝真的很弱吗?或许是敌人太过强大,还有猪队友。
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朝都面临着强大的劲敌。北宋时面是西夏、辽,南宋时又有金、元。哪一个敌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说宋国窝囊吗?说宋国是重文轻武?但是,你看两宋时期似乎也是不缺名将的?
北宋时期有杨家将,一门三代精忠报国,战功赫赫。南宋时期有“中兴四将”,即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虽然其中最有名的是岳飞,但是其他三位也不差,并且其他三位还都是将门世家。只是最终这些人被罢兵的罢兵,冤死的冤死。
宋代是不缺名将的,在战场上他们一往无前。可是朝堂之上,却没有他们的立身之地。再有,宋代的文臣、文人中也不伐爱国之深之切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铁马秋风的陆游;“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积极变法(虽然不怎么成功)的王安石;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等等,太多了。
所以,无论是国力、武力,还是爱国的热情,两宋的底子并不弱,弱的是朝堂之上。弱的是皇帝不辨是非、不辫忠奸、不能用人。还有就是,敌人太过强大。就像“三国鼎立”时一样,也不能说哪一方弱吧。两宋就是赶上那个档口了。
两宋在文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开放的程度、扶持的力度、兴盛的程度、审美的高度等等,都是历朝历代中不可多得的,是士与器的黄金时代。
这并非是洗白宋朝,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认识一个朝代。
2.两宋的弱是在哪里
说“两宋”窝囊,指的是他的军事,说他伟大,指的是他的经济和科技。
军事
赵匡胤是在陈桥“黄袍加身”夺得皇位,所以他不认为北方虎视眈眈的少数民族是威胁,他觉得真正威胁他的是国内的兵和将领。
于是赵匡胤在国内施行“重文抑武”政策,将兵权交给宦官和文官,他认为这些人没有胆量谋反。这种把军队当摆设的做法,直接就导致宋朝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一遇战争,马上溃败的局面。
面对敌军的入侵,他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岁币纳贡,二是割地赔钱。这就够窝囊了。
经济和科技
这样一个在军事上弱不堪言的国家,但是在经济、科技上居然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宋朝的人口已经高达1亿以上,一年的GDP占全世界的60%以上。国库收入最高的一年,大刀1.6亿贯,相当于现在300多亿人民币。宋朝的科技也是发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两种就是在宋朝时期研发出来的。比如改变冷兵器时代的“火药”。比如改变航海技术是指南针。这些都是让外国人敬佩的地方。
3.为何对宋朝评价不一
对于宋朝评价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是由于中外历史研究传统和观点的不一样所导致的,中国对于历史的评价传统上来说是以疆域的扩张或者是保持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传统评价上的有为之君都是积极拓展疆土或者能够有效地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略的,这种评价方式深刻的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核心是政治史,中国历史人物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哪一个方面进行评价其核心都是本人在中国政治上的影响,当然这种历史评价方式随着我们与西方交流的越发密切,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评价方式,而不再占历史评价主导地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宋朝并没有完全的保持唐朝甚至是汉朝的疆域,在政治上缺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大有为,而在军事上面处于长期被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压制的状态,这些都沉重的打击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汉族民族自信与情感,再加上由于汉唐时期军事政治的大辉煌距离当时的文人墨客还并不遥远,这样的反差更是严重的刺痛了当时希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与爱国军人的内心,结果就导致了宋朝在中国传统历史评价上一直被作为一个笑话的存在。
同时随着少数民族问题对中国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影响越来越大,其达到顶峰的标志就是元王朝成为了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政权,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即便是现在也有人认为自唐朝以后愈演愈烈的北方少数民族问题归根到底来源于宋朝在军事与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因此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观来说,宋朝并没有那么的出色,甚至可以说是表现差劲。
但是在欧美高校教材之中,宋朝往往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行研究,并且享有很高的评价。其原因在于欧美教材之中的史观与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史观不同,在西方政治军事史研究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经济史、国际交往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交史)、文化史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欧美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
归根结底是因为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传统上我们认为源于工商业,也就是家庭手工业与对外贸易,繁荣的家庭手工业要求更多的贵金属货币以及更广阔的市场,而另一方面通过新航路开辟获得的贵金属货币进一步自己家庭手工业向下一阶段发展,形态不断成熟,开始从分散的家庭形式的手工业逐渐的演变成为早期的手工工场,在这时虽然并没有引入机器生产仍旧是以手工生产为主,偶尔还会以风车等手段辅助生产,但是其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与后来的工业化生产组织形式别无二致,已经基本奠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大体框架和方式。随着手工工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市民阶层的范围由原先的城市居民逐渐开始扩大,这些市民阶层后来构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由此早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开始不断发展。
许多学者在研究世界史的时候都通过这个逻辑进行推导看一个文明在某一阶段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有的地区课本中认为宋朝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有的地区课本则认为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都是因为这些课本的作者是通过对比这个逻辑链中的出现的成分与实际是否有吻合?如果有,那就可以将其视为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或者是近代化的发展。
换言之,一旦中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与这条逻辑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似的地方,像是雇佣劳动或者是面向市场进行商品化生产,都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所以许多欧美教材对于中国宋朝的评价极高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地理大发现的海外贸易拓展高潮,而这种高潮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同时在宋朝,中国文化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文化不再是知识阶层所独有的而已经普及向了全国人民。由于在宋朝手工业面向市场生产的情况司空见惯,同时国内外商业贸易繁荣,这就导致了中国城市作用的一个转变。在宋朝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而存在,是一种当地组织农村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维持该地区政治安定的军事要塞。但是在宋朝以后,城市的经济作用开始上升,成为了组织该地区经济活动的商业中心,同时城市的数量开始大规模增加,新设的城市往往是作为商业活动的市镇而存在。
这种城市作用的变化就导致了城市之中的居民也就是市民阶层壮大,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市民阶层本身就属于能够通过不从事农业劳动就可以获得生活必需品的阶层,本身相较于农业阶层有更多的富余时间也生活的更为集中,这些促使市民阶层创造一种更为广泛的平民文化,而非是原先停留于上层知识分子之中的贵族文化。这种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平民文化的出现在西方是先进思想出现并传播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史方面宋朝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文化与市民阶层的一个发展高潮。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教材中占据很大篇幅的经济文化史方面,宋朝都有着独特而杰出的创造,因此宋朝在欧美教材中自然会具有独特的地位,并享有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