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神剧不谈,现实中子弹并非打不穿坦克,这是个需要根据不同时间来看待的问题。比如用12.7mm大口径重机枪,配合硬芯穿甲子弹,打一些早期坦克是毫无问题的,美军的勃朗宁M2机关枪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反载具武器,能直接威胁到现代装甲车。如巴雷特M82A1等反器材狙击枪,使用的就是M2机枪的.50BMG子弹。又比如过去那些比较原始落后的坦克,皮薄馅儿大,当然可以靠枪弹击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反坦克,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反装子弹”的做法。
简单的说,就是把弹头反过来装在药瓶上,这样的子弹打到钢铁上,能释放更大的能量。
缺点当然也有,容易把枪搞炸膛,对膛线损害极大,打不准等等。
其实反装子弹在坦克之前就已经存在,主要是德国狙击手在堑壕战中拿来打对方的防盾所用。
坦克出现后,一些士兵继续用这种方法对付坦克,取得了一些战果。虽然反装甲能力平平,但总比手足无措好。
此外,德军当年有专门的碳化钨钢芯子弹“K型子弹”,也就是Spitzgeschoss-mit-Kern(S.m.K.),这种子弹起先也是配发给狙击手和机枪手,用来对付防盾和工事后敌人的,坦克出现后,它们被理所当然的拿来打坦克。
当从普通的Gewehr 98发射时,K型子弹可以在100m距离穿透13mm的装甲,这些子弹对早期的英国和法国坦克相当有效——尤其是在中近距离。这导致了K子弹在坦克上战场的初期就对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
后来英军推出了增强装甲的Mark IV坦克,这让K型子弹有效性大为降低。
不过,此时德军的战术也发生了变化,许多MG08重机枪被指定为反坦克武器,使用K型子弹带集火连续攻击坦克。
这被证明是种有效的做法,持续的固定打击可以使坦克装甲变得又红又软,这样K型子弹就更容易穿透。
德军又制造了专门的反坦克枪——毛瑟M1918 T-Gewehr。
这东西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杆反器材步枪”,德军管它叫“大象枪”。它诞生在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1918年初,其实就是毛瑟Gew98的放大版,口径达到了13.2mm,重达41磅,生产了16800杆。
所以,一战末期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景,德军2人小组扛着巨大的枪械伏击坦克,他们的大枪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炸响,每打2枪会换人继续打;在200多米距离内,英国的坦克很容易被打出洞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的装甲得到高度强化,靠机枪、步枪已经不能打穿,所以普通的轻武器对着坦克射击确实没用。
但二战时同样有各种型号的反坦克枪,苏联、芬兰都曾经使用过。苏联开发的PTR Blyuma 14.5mm反坦克枪,可以在100米距离上干穿虎式坦克的前甲,侧甲更是没有问题。
当年各种反坦克枪被苏联紧急生产,作为应急反坦克武器大量装备前线,德军经常遇到苏军“啪啪”不停的反坦克枪阵地。那些3号、4号坦克还真不一定挡得住。
二战战场上也的确有拿普通轻武器射击坦克的时候,这个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使用带曳光弹的机枪,对坦克进行标记指向,要求己方战防炮、反坦克武器等对其进行攻击。
毕竟当年的通讯手段非常落后,在敌方坦克冲阵的时刻,根本没有什么传令的机会,只能以最简单的办法,冒着风险标定目标。
第二种情况属于干扰射击,过去的坦克没有现在这么厚,观察窗也存在被偶然攻击到的可能,如果有密集的弹雨对坦克进行攻击,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干扰到车组成员。
美军有的回忆录中,称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密集弹雨射击“斯图亚特”坦克时,车内会听到如同啄木鸟凿木头的声音,人会莫名的紧张起来,很容易失去对周围的掌控。至少车长是不能爬外面去了。
第三种则纯粹是士兵歇斯底里无可奈何了,面对不断压上来的坦克,承受了巨大恐惧的士兵下意识的对其进行不理智的攻击。
比如日本的一个所谓“军神”西住小次郎,他指挥的89式中战车在淞沪会战中中弹1300余发,被日军得意洋洋的奉为英雄。当年对面的国军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拼命对西住的坦克射击,企图阻止这辆王八壳子。
顺便说一句,西住在后来的战役中,一次下车侦查,被冷枪打中腿部,大出血而死。
至于现代战场嘛,现代主战坦克马力大,火力猛,速度快,车体庞大,拥有多种传感器,装甲更是远超二战,再拿枪去打跟老寿星上吊没什么区别。别说用枪了,冲起来的坦克洪流用导弹都不顶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