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进入末期,曾经不可一世,猖獗一时的纳粹德国已经是摇摇欲坠。1945年4月30日,在苏联红军包围下的德国首都柏林的总理府地下室中,二战的元凶之一阿道夫·希特勒见自己的败局已定,一是不可逆转的结局,遂开枪自杀。而就在这之前,希特勒留下了政治遗嘱,制定了自己的接班人。而这个接班人似乎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这个人就是海军总司令卡尔·邓尼茨。
就连邓尼茨元帅本人听闻消息,也大吃一惊,不敢相信他的元首居然会选择让自己接班。因为邓尼茨元帅不是纳粹党党员,并非希特勒的亲信。而希特勒此前也曾经在纳粹党中指定过自己的继承人。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选择并非自己嫡系的邓尼茨作为第三帝国的接班人,而不是自己在纳粹党内的亲信们,如赫尔曼·戈林元帅(希特勒曾经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希特勒的“太子”)、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军的头头)等人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希特勒的这些亲信们的表现。
戈林元帅很早就跟着希特勒干事了,啤酒馆的动乱就有他的参与。戈林元帅可以称得上是“根正苗红”的元老级人物了。戈林元帅并非一无是处,一战期间,他也曾经是一位战绩出色的空军飞行员。纳粹党上台后,戈林元帅也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挺不错。可见,戈林元帅也算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希特勒当时指定戈林元帅做接班人也不是乱来的,是有依据的。
但是,戈林元帅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喜欢乱吹牛。1940年敦刻尔克战役(2017年的两部电影《敦刻尔克》、《至暗时刻》均有涉及到),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了海边。前有茫茫大海,后有虎狼德军,盟军的撤退行动可谓是困难重重。当时,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对这次的撤退行动不抱很大的希望。海边的盟军部队大约有将近40万人,丘吉尔一开始认为:如果能够撤回个几万人,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看样子,海边的盟军部队,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但是作为德国空军总司令的戈林元帅,却在无意间给盟军送去了神助攻。为了争功,戈林元帅给希特勒打包票,拍胸脯保证说:阻止盟军撤退,依靠我们空军就够了,我们空军足以单独完成任务。希特勒相信了戈林元帅的说辞,于是他就下令陆军不用前进了,阻止盟军撤退的任务交给空军去做。结果就给了盟军撤退的宝贵时间。等到希特勒重新下令陆军恢复进攻的时候,为时已晚,盟军大部队已经成功撤离了欧洲大陆。德国古德里安将军在回忆录《闪击英雄》里就为此批评过戈林元帅。
(古德里安将军,二战德国陆军名将,《闪击英雄》作者,因创立“闪电战”而赫赫有名。德国投降后曾一度获刑,后获释。)
1942年-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到苏军进入反攻状态后,德军第六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将军)陷入了苏军的包围。戈林元帅又一次向他的元首拍胸脯,保证空军会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补给。希特勒信以为真,没有同意保卢斯将军的突围请求,成为这支部队覆灭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戈林元帅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很大贡献”。他的嘴皮子堪比中国战国时期的赵括。
《闪击英雄》还提到:1944年,希特勒对戈林元帅也忍不下去了,大骂戈林元帅太懒了。放现实中也很好理解:哪个领导会喜欢乱吹牛的下属呢?
(赫尔曼·戈林元帅,德国空军总司令,纳粹党二号人物,曾经是希特勒的“太子”,但是后来失宠。二战后被盟军判处绞刑。)
戈林元帅爱吹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的忠诚度也出了问题。1945年,戈林元帅上书希特勒,建议元首让自己立刻接班,与西方国家和谈。希特勒勃然大怒,认为戈林元帅准备借机逼迫自己,下令立即免去戈林元帅所有职务,将其监禁起来。戈林元帅的接班人梦想化为泡影,而空军人士也因此被希特勒排除出了接班人名单。
2、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希姆莱作为纳粹党卫军的头头,希特勒本来还是很看重他的。但是和戈林元帅类似,希姆莱也在对元首的忠诚问题上犯了错。1945年,希姆莱通过中立国瑞典,背着希特勒与美国和英国和谈。希特勒得知后,大为震怒,给予了希姆莱与戈林一样的待遇,痛骂希姆莱的叛变行径很可耻。这么一来,接班人之位自然也就和希姆莱无缘了。而且《闪击英雄》提到:到后来,希特勒和党卫军的裂痕也愈发突出。1945年,希特勒甚至要求党卫军摘下臂徽,可见双方之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密切了。如此,党卫军人士自然也不可能接希特勒的班了。
(海因里希·希姆莱,纳粹党卫军的头头。1945年因私下与美英和谈,被希特勒解职。德国投降后被盟军逮捕,畏罪自杀。)
排除希特勒的这些亲信,我们再看看其他可能接班的势力。空军和党卫军落选后,还剩下陆海军。
3、陆军与纳粹党积怨颇深
从《闪击英雄》和《失去的胜利》(德国曼施坦因元帅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德国陆军将领不约而同地控诉希特勒打压陆军。希特勒的权力之路,伴随着他和陆军的长期斗争。曼施坦因将军在回忆录中提到,因为希特勒与陆军争权,自己曾在1938年被纳粹党逐出柏林,贬到地方做军长。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二战德国陆军名将,《失去的胜利》作者。和古德里安将军一样,战后一度获刑,后获释。)
《闪击英雄》里也提到,希特勒一再扩充党卫军,是为了打压陆军,因为希特勒根本不相信陆军。由此可见,希特勒和陆军积怨颇深。因此,他绝对不可能找陆军将领做自己的继承人。
4、海军—希特勒仅有的选择
既然陆军也不可能成为希特勒的选择,希特勒的选择范围,也只剩下海军了。海军和纳粹党没什么矛盾。作为海军总司令的卡尔·邓尼茨元帅,战功颇多(如给予盟军沉重打击的狼群战术)。虽然邓尼茨元帅并不是纳粹党党员,但是对于他的元首,邓尼茨元帅也是比较忠诚的。(和上面提到的两位陆军元帅类似,在重获自由之前,邓尼茨元帅也吃了几年牢饭。但即使是在战后出狱后,邓尼茨元帅依旧在进行着纳粹宣传。从邓尼茨元帅的回忆录《十年与二十天》中,我们也可以读出。)
况且,邓尼茨元帅并不属于什么政治派系。也就是说,邓尼茨元帅属于那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人物。如此看来,不是希特勒亲信的邓尼茨元帅,此时反倒成了希特勒最佳的接班人选。
(卡尔·邓尼茨元帅,德国海军总司令,创立“狼群战术”给盟军造成很大损失,《十年与二十天》作者。)
综合以上的几个原因,希特勒选中了邓尼茨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然而,第三帝国的败亡此时早已经注定。邓尼茨元帅虽然接了希特勒的班,也毫无作用。不久之后,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第三帝国也走下了历史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