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折。日本侵略军为了挽救最后失败的命运,在中国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攻势。为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鼓舞抗日军民斗志,推动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决定召开边区群英大会,树立和表彰英雄模范。
经过广泛的寻找和认真的筛选,朱良才和同志们最终锁定了不同系统、不同类型、最具代表性的3个先进典型。
一位是战斗英雄,八路军晋察冀边区5团1连连长邓仕均。他1932年加入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等百余次战役战斗。1943年,在北岳沟反“扫荡”战斗中,邓仕均奉命带领1连掩护团主力转移,他指挥全连抢占制高点,坚守阵地一昼夜,连续打退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次冲锋,杀伤日军70余人,圆满完成掩护任务。同年,在甘石沟反“扫荡”战斗中,率领全连与日军1500人激战,杀敌30余人,成功冲破日军合围。
一位是爆炸英雄,阜平县五丈湾村民兵自卫队队长李勇。1943年5月,我军获悉日军计划奔袭晋察冀首脑机关根据地阜平,李勇受命带领游击组掩护群众转移,他迅速集中民兵,察看地形,选择布雷区,确定布雷点,在敌人必经之地埋下了子母雷和连环雷,炸死日军8个,炸伤25个,击毙日军小队长一名,打伤两名,开创了北岳区地雷战一次杀伤日军数量最多的先例。在同年秋季的反“扫荡”运动中,李勇和他的战友们利用地雷战共杀伤日伪军364人,炸毁敌汽车5辆。
还有一位是拥军模范,平山县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她带头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部队,还动员村里的妇女支持丈夫、儿子参加八路军。在1943年反“扫荡”运动中,她一面带领群众抢收庄稼,管理好公家的粮食物资;一面组织全村妇女为八路军赶制棉衣棉鞋。敌人进犯时,一边照顾村里的妇女老幼往后山转移,一边安置八路军伤病员。一切支援八路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后方保障工作,她都积极主动,尽心尽力。
1944年2月10至14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如期举行,会议简朴而隆重。群英会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军区司令部、军区政治部、边区行政委员会暨边区抗联的名义发布命令,分别赠予邓仕均“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赠予李勇“边区爆炸英雄”称号,赠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朱良才还代表军区和边区政府,向戎冠秀赠送了银牌、布、铁锹、犁、镐、奖金和一头栗色的大骡子。在所有参加大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朱良才亲自将骡子的缰绳递到戎冠秀的手上,还让戎冠秀骑到骡子上,由他牵着骡子,接受全副武装的八路军指战员的夹道欢呼。
这次群英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掀起了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学英雄、做模范、争先进的高潮,对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的抗战,也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