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抗战初川军装备 八年抗战装备从简陋到火力强劲

1937年9月,十多万川军将士出川向东。这些人在战场上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与日军的装备相比优劣何在?在建川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抗战时期,出川军人穿戴过的粗布衣服、斗笠草鞋,用过的中正枪、汉阳造,也见到了日军的钢盔制服,三八大盖,并请建川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杨建朝,解读川军的抗战装备,和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分两路纵队。从9月7日起,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杨建朝介绍,这时川军的装备“极为简陋”。

“由于这部分川军严格说来是地方军阀的武装改编为中国正规军,部队的装备、军事素质和待遇,都不能和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杨建朝说,川军是杂牌军,整体装备都非常不好,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又多在黄河以北地区作战,几乎不能御寒。

武器上,就更低劣了,“汉阳造”都不多,很多是清朝留下来的“老毛瑟”,和大量四川土造的“单打一”七九步枪。清朝留下来的“老毛瑟”年久失修,四川土造的七九枪械故障率等重要指标上,远远达不到要求。有些土造的步枪有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质量上不合格还只是一个方面,数量也是一个短板。一个连也配不了一挺机枪,每个师仅有十多挺。重机枪是一个师仅一二挺。火炮方面,每师只有几门土造的迫击炮,山炮、野炮整个川军中也只有几门。更没有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装备和器材。出川前,还有下面的旅长团长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在市场买枪买炮,补充武器。

那么其他川军情况如何呢?杨建朝说,所有的川军中,要数主力刘湘的部队装备最好。刘湘在1928年以后曾经三次大规模进口外国武器,在汉阳兵工厂购买数千支步枪及几百万发子弹,还通过自己的武器修械所和地方工厂自造和仿造过大量武器。有学者计算,刘湘的每个师平均下来应该有迫击炮60门左右,轻机枪约130挺,在川军中就比较突出了。

川军出川抗战前,国民政府承诺给予武器、装备加强。实际上,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及时到位。而川军薪饷待遇仅及“中央军”的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川军有个别的旅团长以为中央已答应配换和补充武器,就将部队中能用的枪提留起来,作为自己失败后“重起炉灶”的后路;更有拿废枪换好枪,径自私运回家,以致一连之中,仅有一两支枪打得响。至于机关枪一项,一个团或一个旅才有两三挺;手榴弹每兵只有三四颗,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还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川军到达西安时,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拒绝补充物资,并让他们找阎锡山。阎锡山推诿了。

抗战后期,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援助通过滇缅公路、空中航线及其它通道运送到中国战场,驻印远征军和驻滇远征军更是装备了美式武器。杨建朝说,中国士兵在这里头一次扔掉老式“汉阳造”,换上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头戴防弹钢盔,配发进攻型手榴弹。每个步兵班配备轻机枪若干。这样,中国驻印军在武器装备和机动能力上已经达到当时发达国家军队的A级标准,步炮比例达到三比二,第一次从武器和火力上压倒日本人,从而使打败日军成为可能。

1944年10月至1945年2月,约3万四川青年参加远征军,飞赴印度作战。以他们为例,单兵装备就有:卡其布战斗帽、钢盔各一顶;钉有铜纽扣的卡其布军服(夏冬装)各两套;羊毛衫夹上衣一件;棉织内衣内裤两套;短袜、衬袜及呢绑腿各一副;帆布胶鞋、大头皮鞋各一双。还有毛毯、橡胶雨衣、橡皮垫褥、水壶、手电、遮风镜、防蚊头罩、毛巾、铝饭盒、行军背囊等,这些是1937年出战的川军当时不敢想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抗战  抗战词条  川军  川军词条  装备  装备词条  火力  火力词条  简陋  简陋词条  
战争

 一战之后,日本为什么要向英美低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被定义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因为相互之间产生的各种矛盾而爆发的一场战争,但是最终祸及的还是有很多无辜的人。不过在战后,日本也是战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