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中旬,日军为配合其在华北地区的作战,调集第14、第16、第20、第108师团各一部,总兵力共3万余人,沿平汉、同蒲、道清等铁路线,大举进攻晋南、晋西。
此时,八路军第129师根据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正积极活动在正太提路沿线,开辟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力量。
2月22日,129师以围点打援(确切说是攻点打援)的战法,在井陉、旧关之间的长生口设伏,歼敌一部。之后,主力南移至山西武乡、襄垣地区,主要是对日军后方补给线进行袭击,以策应八路军115师在晋西的作战行动,钳制日军向潼关进攻。3月8日,129师主力进至襄垣以北的下良镇、西营一带,根据当时情况129师制定了“在黎城、东阳关、涉县之线,寻求敌人弱点或诱其暴露弱点而痛击之”的作战方针,随即开始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和必要的作战准备。
根据侦察,邯郸至长治的邯长公路东起河北邯郸,向西横穿太行山脉,西至山西长治,与临(汾)屯(留)公路相接,是晋西南日军最重要的补给交通线,沿线各县城都驻有日军。其中在涉县驻军约400人,黎城驻军约1000人,潞城驻军约3000人。正是在沿线驻军的保护下,日军在邯长公路上比较放心地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是晋西南日军名副其实的生命线。
因此,129师决定,还是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法,以伏击手段消灭来援之敌。之所以打援战法百试百灵,原因就在于所攻击的点,一定就是敌人不能有所闪失的关键要点,正是兵法上所说的“攻其所必救”,这样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来调动敌人。从邯长公路沿线各县的日军情况来看,129师师长刘伯承选中了黎城作为袭击的要点,因为黎城是日军108师团的兵站所在地,囤积有大量的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绝对是日军不能有丝毫闪失的关键要点。而且距离黎城不远的潞城有日军重兵把守,只要接到黎城告急就一定会前来增援,所以计划以385旅769团为左翼袭击黎城,吸引潞城日军来援,以陈赓的386旅为右翼在潞河村与微子镇之间设伏,伏击来援的日军。在整个作战中,袭击黎城只是手段,伏击援军才是目的。
战场上的辨证法
大致的作战计划已经确立,但是刘伯承对386旅具体的设伏地点并没有规定,放权给了386旅自己决定。
3月3日,386旅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作战计划,大家根据地图,觉得神头岭是个理想的伏击地点。因为潞城八景之一的“神头烟树”所在地神头岭,位于潞城东北约15公里,山势险峻,邯长公路则是从两侧山梁之间的山谷中通过,只要占据两侧山头,那么打起伏击来就是胜券在握了。
386旅旅长陈赓听了大家的建议,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提出去实地看看地形。于是他带了旅团干部一起前往神头岭,到了神头岭一看,才发现和地图上完全不一样。神头岭山梁长约几公里,宽不过一二百米,山梁北面隔着一条山沟与申家山遥遥相望,山梁西面就是只有十来户人家的神头村,公路根本不是在山谷沟底,而是在山梁上,除了公路边有一些国民党军队残留的破旧工事外,再也没有任何隐蔽物。这样的地形,部队不易隐蔽,又难以展开,背临北面的深沟,预备队也很难迅速加入战斗。看到这情况,大家心里都是一凉,这里根本不适合伏击,看来要另选地点了。
之所以会出现实际地形和地图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是因为以前从山西上党到河北的潞安邯郸古道,是从山谷里经过。但是1930年修建长邯公路时,就把公路修到了山梁上,原来的古道就成了神头岭村里的一条街,地图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看完地形回到驻地,作战会议继续进行,听到大家大都表示神头岭不适合伏击的意见后,陈赓却提出还是在神头岭打。理由是从地形上看,神头岭确实不是一个打伏击的理想地点,日军也是肯定这样认为,所以思想上一定会很麻痹,也就不会有太高的戒心,所以正可以出其不意进行伏击。虽然公路两侧没有隐蔽物,但有国民党军队留下来的破旧工事,近的离公路只有20米,最远也不过100来米,日军对这些残破工事早已司空见惯了,如果把部队提前隐蔽到这些工事里,日军很可能不会注意。山梁狭窄,虽然不利于我军展开,但同样也不利于日军展开。所以,表面上的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经过陈赓这样一分析,大家也就一致同意在神头岭设伏。
作战计划上报129师后,也得到了批准,因为刘伯承师长也已经去神头岭看过地形了,和陈赓的想法是不谋而合。
出其不意的伏击
3月15日21时,386旅开赴伏击地区。16日2时,到达神头岭地区,以第771团主力埋伏在张庄、王家庄以东公路两侧,以2营位于申家山,作为预备队;团特务连前出至潞河村,向黎城方向警戒,并破坏赵店木桥,断敌交通,确保主力歼敌;以第772团主力埋伏在1187高地和神头村西侧,作为伏击战的主力,以第3营(欠1个连)在李家庄以东,准备适时出击,断敌退路;以3营1个连前出至潞城东北1505高地,袭扰潞城日军,使其不敢倾巢出援;另外以1个排在余庄,警戒主力侧后安全;以补充团埋伏在薛家庄、安南岭以西地区,从公路东侧突击。此外还派出便衣侦察员二十余人至潞城西南活动,严密监视日军。
部队进入伏击地点后,就隐蔽在公路旁国民党军遗留下的残破工事里,在隐蔽时特别要求不能挖动旧工事上的陈土,踩倒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严格进行隐蔽伪装。
3月16日4时,八路军第769团1营袭击黎城,与日军展开激战。由于1营的攻击声势很大,黎城日军认为是遭到了八路军主力的进攻,随即向潞城、涉县日军求救。天亮后在得知潞城、涉县日军均已出动增援,1营就主动撤出战斗。
涉县日军出动约200人乘汽车来援,刚过东阳关,便遭到769团主力的阻击,经过一番战斗后,被迫退回涉县。
潞城日军得知黎城被袭,随即派出了增援。8时30分,增援部队的先头分队乘汽车2辆,沿公路通过386旅的设伏地区向黎城开去,伏击部队将该敌放过。此时,赵店木桥已被771团特务连焚毁,这股先头部队因此被阻于浊漳河南岸,后来也被771团特务连消灭。
9时,日军增援部队的主力乘着汽车进至神头村,稍事休息后,继续向黎城开去。虽然沿途日军也对附近进行了侦察搜索,但由于八路军设伏部队坚定沉着,严密伪装隐蔽,日军丝毫没有发觉就在公路边几十米的地方隐蔽着八路军主力。
9时30分,日军完全进入设伏地区,根据统一信号,伏击部队突然开火,771团拦头,772团3营断尾,772团主力和补充团从公路两侧向日军猛烈攻击,顿时将日军截为数段。由于隐蔽点距离公路才不过几十米,所以八路军的手榴弹可以很轻松地投到日军头上,接着机枪步枪一起开火,密集的火力几乎覆盖了整个日军车队。
日军根本没想到会在神头岭遭到八路军的伏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死伤惨重。日军指挥官笹尾二郎中尉挥舞着指挥刀,亲自带领部队反击,结果刚冲出去没几步,就被八路军的机枪击毙。战斗约半小时后,陈赓命令预备队771团2营投入战斗,日军残部虽然利用汽车、死马作掩护,全力顽抗,但在八路军的猛烈攻击下,终于抵挡不住,一小股残部逃进了神头村,企图凭借这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据房固守等待后续援军。陈赓立即命令772团团长叶成焕不惜一切代价把村子拿回来!772团7连1排在排长蒲达义带领下,以迅猛的突击将立足未稳的日军赶出村外,但日军清楚,眼下也就只有这个小山村还可以作为依托,固守待援,所以随即组织反击,在村口与7连1排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幸亏叶成焕亲率8连及时赶到,才将这股日军消灭。
战至11时30分,除少数日军逃回潞城,其余全部被歼。
14时,潞城日军又出动200人来援,遭到了772团3营的坚决阻击,大部被歼,残部逃回潞城。
一流的游击战术
神头岭伏击战八路军宣布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枝,击毁敌汽车百余辆。自身伤亡240余人。
根据日军资料,当时从潞城出发的增援部队,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林清少尉率领的第16师团野炮第22联队第4大队辎重部队90人;二是由笹尾二郎中尉率领的第108师团第108联队第2中队辎重部队343人;三是由伊藤少尉率领的第108师团步兵第117联队第2中队第3小队52人,以及两名随军记者高桥正男、本多德治,总共是487人。在这批援军中,共战死399人,失踪8人,骡马损失314匹。
另外,八路军和日军资料还有一处不同的是,八路军提到日军有骑兵参战,而日军资料参战的全部都是步兵。
当然,就是以日军的伤亡数据来算,再加上769团袭击黎城、阻击涉县出援日军以及后来阻击潞城第二批援军的战果,消灭日军也至少是在1000左右。即使是按照日军自己的数据,一次战斗400人的损失也是108师团自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被108师团认为是奇耻大辱。这一战后,108师团在军车上刷上“专打386旅”的标语,算是叫阵,或者更确切说是安慰一下自己受伤的心灵。
为了发泄这次惨败的怒火,于3月17日,也就是伏击战的次日,潞城日军血洗了神头村,屠杀了无辜百姓137人,将神头村烧成一片赤地。
神头岭伏击战是129师在长生口伏击之后,又一次采取攻点打援战法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取胜的关键,一是攻点就是打在日军所必救的要点之上,完全调动了日军按照八路军的设想来增援。二是伏击地点的选择,一反常规的是在没有任何隐蔽物的狭窄公路上,将部队隐蔽在日军每天司空见惯的路边破旧工事中,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说,攻击点选择准确,伏击点选择精妙,是这次伏击战的致胜之道,也充分体现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精髓。就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神头岭伏击战是“支那一流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