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明史 袁崇焕真死的冤吗?其中有何隐情

看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入长城,威逼京师。袁崇焕星夜赴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结果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袁崇焕被处以磔刑,终年47岁。当时京城的百姓对对袁崇焕似乎是深恶痛绝,居然从刽子手手中买下他的肉,就着烈酒生吃,直至“血流齿颊间”才觉解恨。

反间计的真相直至清朝修《明史》时才真相大白。《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袁崇焕死后152年,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为他平反。在《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从这个角度来说,袁崇焕死的确实有点冤。

但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西藤县人,骁勇坚毅,好议兵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熟知塞上险要,并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以通晓兵略被荐为兵部职方主事。曾骑出山海关察阅形势,对如何抵御后金的进攻,了然于胸,返朝后自请守辽。被破格提拔为佥事,监山海关外诸军,颇为辽东经略王在晋倚重。

三年,奉命领兵驻防宁远城,重新修筑城廓,将宁远建成屏障山海关的军事重镇。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五年,阉党高第取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下令拆除关外城防,尽撤守军。袁崇焕坚持不撤。六年正月,后金汗努尔哈赤率兵13万向宁远进攻。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临危不惧。他召集将士,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指挥军民凭坚城和大炮,打退金兵多次进攻。努尔哈赤受伤,被迫收兵。明军取得与后金交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升右佥都御史,继升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后遭阉党诬陷,乞休归里。

崇祯继位后,袁崇焕被召回,任右都御史。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成为最为朝廷所倚重的大臣。

崇祯皇帝在召见袁崇焕时,袁崇焕曾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妨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但崇祯皇帝给以绝对信任,袁崇焕在激动之下夸出了“五年复辽”的海口。崇祯帝信以为真,让袁崇焕出关时带去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

但此时东北军事形势已经易手,袁崇焕根本不可能完成此项任务。为此,他采取私下议和的方式,为自己积聚力量,等待时机。虽然袁崇焕的和议在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不可能不让崇祯皇帝产生怀疑。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出于私心,斩杀毛文龙。毛文龙是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同时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但毛文龙不听袁崇焕调遣,袁崇焕遂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杀。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包括:罪之一:“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罪之二:“说诳欺君,”杀降冒功;罪之三:“刚愎撒泼,无人臣礼”;罪之四:“交结近侍”;罪之五:敌攻铁山,“逃窜皮岛,且掩败为功”;罪之六:“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罪之七:“私通外夷”。等等。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不能恢复辽宁寸土,消耗大量军饷,私下与敌议和,擅杀毛文龙,于是,在失去崇祯皇帝的信任,又手握重权的袁崇焕之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可以说,袁崇焕之死,虽死于崇祯帝之疑心太重,也死于袁崇焕自己的过份自信狂妄、独断专行和不善沟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明  大明词条  隐情  隐情词条  其中  其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