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还在当王爷的时候,认为都城在西北会更好一些,而且还想劝哥哥蒙哥汗定都在西北。而定都北京的事情是一位叫作巴图鲁的将军提到的。《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鲁进谏: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他认为幽燕地势雄伟,北连大漠和东北,南制中原及江淮。为了征服天下统治江山,只能在北京定都。忽必烈听了以后连忙认可说:要不是爱卿的这一席话,我差点犯了重大战略错误。
金朝的都城叫中都,是因为中都的位置在金朝中央。但是元朝疆域辽阔,如果还叫中都就有点不合适了。叫什么就成了忽必烈思考的问题,公元1272年下诏:中都更名为大都。在突厥语中,大都是帝都的意思。忽必烈定都北京必然是从多个角度考虑后的结果,我们具体从这2点分析一下。
1、保证政权稳定
蒙哥汗在位时,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向来反对忽必烈的汉化政策。1259年8月11日,蒙哥汗突然暴毙,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拥护下,于平原的开平自立为大汗。不久后,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本土贵族推举为蒙古国大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展开了长达4年的争夺汗位之战。
最终以阿里不哥失败告终,但忽必烈认为哈拉和林这个地方存在太多逆反势力,于是将阿里不哥的谋臣及重要心腹出谋杀死,并放弃哈拉和林作为王都,选择大都为都城。
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除去第一条说的政治原因,哈拉和林地理位置荒僻,供给水源不足,且不适合人口大规模居住。而北京也就是大都,就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并且方便对全国进行统治。
从地图上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三大交汇处,北接燕山,西北是苍茫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南是太行山脉余脉,南邻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环绕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天然屏障。北京北依山脉,南接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黄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重视。
在现在中国地图来看,北京的位置已经比较偏北了,但是放在当时元朝疆域来看,北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处于正中间,不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相对来说都很便利。而且不仅方便统治天下,元朝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江山,他们很清楚统治根基不稳,如果到时候有什么意外发生,北上退回自己老家很方便。
3、在定好都城后,很快又面临一个问题:城门修建数量的问题。
忽必烈有一个重要的谋臣叫做刘秉忠,元大都就是在他的策划支持下展开了建设。根据《周礼》所言,天子王都的城门有12个,但是刘秉忠还有一些迷信,他通过占卜发现,正北城门处于八卦阵中的“坎”位,寓意着坎坷和凶险,从卦象来看不够吉利。
再结合《易经》,11代表着天地相合。从佛教角度来看,南面的三个门相当于三头,东西两边6个门相当于六臂,北面两个门是双足,加起来也是11,和“三头六臂”说法相吻合,可以驱邪保平安。经过种种一分析,刘秉忠决定少修一个城门。
最终在刘秉忠的设计下,元大都修建完成,成为大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