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而是在洛阳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武则天的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关于这个武则天建都的,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西安建都,很多人帝王都选择是在西安建都啊,为何武则天要选择这个洛阳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值得讨论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影视作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按照武则天真容打造的通天浮屠高丛入云、俯瞰整个繁花似锦的大都城,而被通天浮屠所俯瞰的正是被武则天当做帝都的洛阳城。

帝国不是有一个长安做为帝都吗?那武则天为何又会选择洛阳为新都城?

关于武则天为什么选择洛阳,史书上给出了这样的记载:

话说武则天当上了高宗的新皇后以后,对高宗的前任王皇后及萧淑妃痛下杀手。武则天派人将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的手脚斩断,并将二人泡死在酒瓮之中。

萧淑妃在临死前曾诅咒武则天:“希望自己下辈子变成猫,武则天变成老鼠,自己可以生生世世呃住武则天的喉咙。”

在王皇后与萧淑妃死后,武则天经常看到二人的鬼魂,因此武则天迁居到洛阳,再不回长安。

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资治通鉴》

古人多迷信,武则天惧怕王、萧二人的鬼魂也许确有其事,但仅因为这个原因便迁都洛阳未免牵强了些,善于帝王权谋的武则天不可能如此草率吧!

其实,最先将洛阳做为都城的并非武则天,而是高宗李治。

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

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高宗开始将洛阳做为东都,由此洛阳成为了长安的陪都,这一年发生在公元657年。

高宗李治在将洛阳定为东都后,就不断的对洛阳进行升级扩建。公元660年下令建造合璧宫,公元665年建成乾元殿……

高宗在将洛阳做为东都以后,就经常入住洛阳,就连驾崩时,都是在洛阳。公元683年12月初四,高宗李治在洛阳贞观殿驾崩。

上欲御则天门楼宣赦,气逆不能乘马,……是夜,……上崩于贞观殿。

高宗李治在将洛阳定位为东都以后,就不断的对洛阳进行扩建,日常办公经常在洛阳,就连自己驾崩时都在洛阳。实际上是李治把洛阳建成了大帝国真正的都城,而并非是武则天。

朝既然已经有一个长安做都城了,为什么李治又要兴师动众的再建一个洛阳来当都城呢?

答案就是,洛阳比长安更加适合。

在李治统治的时期,坐落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灾害多发、土地贫瘠,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做为帝都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654年,天下大雨,河水大涨,山洪暴发直冲玄武门。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爬到宫门横木上大声呼喊宫里的人,高宗李治才得以爬到高处躲避洪水。在李治逃出后不久,洪水就淹没了李治的宫殿,当天还淹死了士兵及百姓3000多人。

夜,大雨,山水涨溢,冲玄武门,…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乃登门桄大呼以警宫内。上遂出乘高, 俄而水入侵殿,…死者三千馀人。——《资治通鉴》

试想一下,做为天子的高宗李治住在长安城的皇宫里,差点被洪水淹死,换作是谁不得吓个半死,长安城做为帝都这样怎么能行。然而,长安的灾难还远不止这些。

公元668年,长安发生旱灾,出现饥荒。

公元670年,关中再次出现饥荒,高宗无奈下诏令前往东都洛阳

公元682年,史书上记载关中又出现饥荒,米价涨到一斗三百钱,高宗又前往东都洛阳,留下太子监国。

上以关中饥馑,斗米三百,将幸东都。…发京师,留太子监国。——《资治通鉴》

做为都城的长安除了生活有天子和大臣以外,更有大量的百姓和驻军,然而连年的旱灾、水灾让曾经的天府之国长安沦落为灾区,完全不像一个帝国国都该有的样子。

反观同时期的洛阳,情况要好的多。

公元654年,大丰收,洛州粮谷一斗才值两钱半,稻米一斗十一钱。

公元665年,一斗米才值五个钱,麦、豆多到不列置在市场上。

做为旧都的长安城吃饱饭都是问题,还有被淹死的可能,而东都洛阳简直好的不要不要。洛阳不仅衣食无忧,又有南北通达的大运河,四通八达、可以控制大片国土,还可以向洛阳运送大量物资,换做是谁也会选择洛阳的。

除了天灾、饥荒以外,影响长安做为帝都继续存在下去的原因还有战争。在高宗李治时期,正是西方吐蕃崛起的时期,吐蕃连年侵占大国土,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偏西,极容易受到吐蕃的威胁,所以,从国家地理战略来讲,选择洛阳比长安更加适合。

史料记载:

公元660年8月,因为吐谷浑归附朝,吐蕃发起了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

公元663年吐蕃大败吐谷浑,高宗李治任命凉州都督郑仁泰担任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分兵屯驻在凉州、鄯州,来防备吐蕃的进攻。又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担任安集大使,节制调度各路兵马,做为吐谷浑的援助。

公元665年,吐蕃攻打于阗。

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高宗任命右卫大将军薛仁贵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担任副总管,来讨伐吐蕃。

公元676年,吐蕃进攻鄯、廓、芳、河等州。

公元677年吐蕃进攻扶州,生擒大守将杜孝升。678年,吐蕃在青海大败军,大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刘审礼被吐蕃俘虏。

680年,吐蕃将羊同、党项和各羌族占领,南面和天竺接壤,北面到达突厥,东面和凉、松、茂等州相连,西面攻克龟兹、疏勒等镇,成为胡族里最强大的国家。

吐蕃的强势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大的安危,高宗对吐蕃的战事很是担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的主张和亲,有的主张韬光养晦,有的主张出兵讨伐,一时难以定夺。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挨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发兵击之。——《资治通鉴》

此时的大面对吐蕃很被动,做为帝国国都的长安显然也受到了来自于吐蕃的威胁,而洛阳就要好的多。高宗提前建设东都洛阳其实就是做最坏打算的。

除了吐蕃对大的入侵以外,高丽、突厥、新罗等国均与大发生战争,高宗一时忙于应付。

洛阳处于大帝国的复地,即避免了像长安那样受吐蕃、突厥的威胁,又能凭借着大运河对辽东战事进行支援,战略上比长安安全的多。同时洛阳风调雨顺、粮产丰富、又能凭借运河之便利控制大片国土,运来大量补给,比经常出现饥荒的长安更加适合做帝都。

实际上高宗生前已经将洛阳打造成大帝国真正的帝都了。在高宗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仍然留在洛阳,这只是对高宗选择洛阳的一种继承而已。

684年,武则天给刘仁轨去信道:“汉朝时期将关中事物委托给萧何,现在将西京(长安)的事委托给你,就和汉朝委托萧何一样。”这封信可以被视做武则天对长安的彻底“放弃”。

太后与刘仁轨书曰:“昔汉以关中之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

684年,李敬业、魏思温起兵反叛时,曾打算将洛阳做为主攻方向,以向天下人彰显“勤王”的正义,这标志着洛阳已经成为了天下公认的大帝都了。

武则天放弃长安而继续选择洛阳无疑是正确的,687年,天下再次发生大饥荒,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最为严重。

武则天继续选择洛阳,除了高宗时期选择洛阳的原因外,也有武则天自己的谋划——篡夺李江山。

选择洛阳做为帝都,有利于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助力武则天称帝,同时又控制江南等朝传统控制薄弱的地区,有利于帝国稳定。

公元688年,武则天委派武承嗣在一块白石上凿刻:“圣母降临人间,帝业永远昌盛。”的字句,说是在洛水里发现的,并将它命名为“宝图”。武则天决定亲自拜祭洛水,接受“宝图”,并命令各州都督、刺史和宗室皇亲等,在神都(洛阳)集合。随后,武则天将自己加封为圣母天皇,篡夺了李的江山。

至此,洛阳做为大帝都开启了一个全新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武则天  武则天词条  建都  建都词条  洛阳  洛阳词条  西安  西安词条  不在  不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