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服饰主要是一御寒,保护皮肤为主,以实用性为主,一般都是一些兽皮、树叶等东西做成的。能缝的就缝一下,不能缝的也就只是简单的打个洞拿个绳子系一下,说不上什么形制。到了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开始养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léi zǔ] 开始养蚕缫丝,而黄帝则制定了服装的形制——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这夫妻俩一起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基础——也就是说,现在做汉服生意的,都得供这两位为祖师爷。
而考古也确认是在这一时期,有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出现了冠冕,制定了服饰制度。
所谓衣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这里要搞清楚的一点就是: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裤子。
除了形制,服装的颜色也有讲究。
《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这里“乾坤”指天地。天未明时为玄色,所以上衣法天用玄色;下裳象地用黄色。这种用上衣下裳的形制以及上玄而下黄的服色,就是由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服饰上的形和色。
到了夏代,为了强化阶层等级,还建立起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
《论语》中说“子曰,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黼[fǔ]冕”,就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黼冕,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夏代的冕服没有文物的实证,现在网上的冕服图样都是汉代的,包括夏禹的画像,最早的也是出自汉代的画像砖,所以一笑也不能乱放参考图误导大家。
跪坐玉人像是妇好墓中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整件玉器以细腻的写实手法,传神地表现了商代贵族的形貌和装束,是了解当时衣饰的最珍贵的资料。
玉人高7厘米,玉料为和田玉,通体有黄褐色的浸痕。
玉人双手抚膝跪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上戴箍形束发器“頍”[kuǐ],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平顶冠。
身穿交领长袍,衣上遍饰云纹、夔龙纹。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
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脚着方鞋。
腰束菱形纹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腰左侧挂着一件钺类兵器。
由于妇好随葬的就有斧钺,所以有人就推测这玉人就是妇好本人的雕像
——斧钺一般都是程咬金、李逵之类的人物使用,但出现在妇好这么一个王妃的身边确实有种违和之感,加上当时雕刻技术不过关,看脸的话完全看不出男女,所以也有人怀疑这玉人是妇好的随从或者护卫。
你也别怪我们先人手艺不精,以写实精美闻名的古希腊在这个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小雕像还只是这样(公元前750年《赫拉克勒斯与萨提洛斯》),所以这个玉人像已经算是中国古代玉雕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了吗,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精品了。
有人可能要问:“这玉人像为什么要跪着呢?”
首先要纠正一下,这种姿势准确的叫做“跽坐”,即两膝着地,臀部坐在小腿肚上。
古人之所以要跽坐,一是没有发明椅子凳子,二是因为服饰。
前面说过,从黄帝开始,中国服饰就形成了“衣裳”的形制。但裳就是裙子。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为了散热,裳都做得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内裤。只有跽坐,才能防止不可描述部位的露出。
所以,《封神演义》里面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那些神仙们(尤其是女仙)在腾云驾雾时是怎么避免走光的。
一般来说,商代时期的奴隶主是能穿丝织品的,玉器也是特别常见的装饰品,样式基本上可以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武士和军人,一般会穿兽皮和青铜制成的铠甲、头盔以及麻布衣服。
一般民众则没有明文可查,但可想而知,一般都是麻布。
而头上戴的,据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不少于三四种:尖顶帽、平顶冠、筒形高冠或裹巾、圆箍形冠束发等。
殷商时期最有名气的就是《封神演义》,今年大火的《哪吒:魔童降世》,年底要上映的《姜子牙》,正在拍摄的《封神三部曲》,以及N多的跟风之作都是源于这个大IP。
但作为一个明代撰写的神话小说,又不能完全照搬殷商服饰,所以以殷商服饰、纹样为基础,参考宋、明代道教壁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封神三部曲》的美术指导叶锦添,自打《新红楼梦》失手后,好像吸取了教训,这次叶锦添为了《封神三部曲》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了河南安阳的殷墟以及博物馆采风,并有毕业于清华美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家参与,声称“《封神三部曲》专有的美学体系,是以13-15世纪道教水陆画作为基础,融合商周青铜器美学元素以及宋人山水,将中国经典的美学形态以影视方式再创作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