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荆轲不想刺杀秦始皇?荆轲为何会失败?

荆轲,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心中敬佩的英雄人物,他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恩情,明知自己前往秦王宫刺杀秦王,就是一件必死的事情,不论成败,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尽管《刺客列传》中只有他是失败的,但是他却成了名气最高的一位。但是有人确认为,荆轲之所以会失败,原因竟然是他自己根本不想去刺杀秦始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代“荆”、“庆”音近),战国后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人,以刺杀秦王而闻名天下。

据说荆轲从小就喜欢读书舞剑,以慷慨侠义而闻名四方。不过对于他的剑术或武功究竟达到了什么高度,历史上一直争论不断。在《史记》中就两个故事能从侧面印证他的功夫。一个是有一次荆轲在榆次与当时的武林高手盖聂谈论剑术,聊了几句后话不投机,盖聂便对他怒目而视。随后,荆轲便退了出去,当人们来到他的住所时,发现荆轲已经收拾行囊,不声不响地走了。另一个故事是荆轲来到了赵国的邯郸,与赵国的武林高手鲁句践讨论剑术时发生了争论,鲁句践当即训斥了他几句,荆轲立即无声息地逃走了《史记•荆卿好读书击剑》

这两个故事有两种原因,一、荆轲是性情沉稳的高手,懒得与他们争论;二、荆轲的功夫的确不怎么的,说两句就露馅了,自知不如后,识趣地走了。

后来,荆轲又辗转来到了燕国,和当地的杀狗的屠夫及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的高渐离混成了好友。几个人经常喝得醉醺醺,在大街上一会放声歌唱,一会儿又相拥哭泣,疯疯癫癫没有几人能懂。《史记•荆轲既至燕》

太子丹的刺杀计划

当时的秦国在诸侯国中一家独大,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程。韩、赵两国已经被秦国打得无还手之力,亡国只是早晚的事。燕国为了向秦国示好,便派太子丹去秦国做质子(相当于人质)。

太子丹可谓命运多舛,以前也被派到赵国做过质子,和出生在赵国的秦王嬴政曾经是好朋友。燕王喜正是考虑到这一层关系,希望太子丹去秦国做质子后能缓和两国的关系。但秦国人心里很清楚,太子丹与秦王之间的关系再好,也无法阻止秦国吞并燕国。将燕国纳入秦国的版图是大势所趋,而且时间不会太久。当秦军在韩、赵两国的征战结束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燕国了。由于有了这种想法,所以秦国人并没有拿做质子的太子丹当回事,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辱没他的人格。这让太子丹很是生气,觉得一味向秦国示弱讨好是救不了燕国的,于是他便于公元前232年左右逃回了燕国,准备换种方式来挽救燕国的命运。《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当时的燕国国君是燕王喜,他不仅胆小怕事,而且凡事无主见。太子丹知道和父亲燕王喜是商量不出什么结果的。于是就去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劝他与齐、楚、匈奴结成同盟,共同抗击秦军。但太子丹觉得那样太慢,他急需一种又快又省事的方法。那有什么办法呢?不久,太子丹想到了一个一步到位的想法,派人直接把秦王杀了,只要秦王一死,燕国就能暂时躲过亡国之灭,而后再与齐、楚、匈奴结盟也不迟。

没过多久,秦国的将军樊於期(?―前227年)因率兵攻打赵时吃了败仗。由于秦王为人残暴,对他这种败将往往会给予严厉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樊於期只好逃到了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了。

秦王得知消息后,把樊於期的全家老小杀了个精光。当鞠武听说樊於期投奔燕国后,劝太子丹赶快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以防给秦国留下进攻燕国的借口。并加快向西与三晋,向南与齐、楚结盟,向北与匈奴和好,然后再想办法对付秦国。但太子丹还是没有采用鞠武的建议,依然固执己见,一心想找个人杀掉秦王一了百了。

太子丹与荆轲

后来,太子丹经朋友田光的介绍,与正在燕国的荆轲相识了。刚一见面,太子丹便不顾自己的太子身份,跪下叩拜,请荆轲一定要帮自己一个忙。当听说要派他去杀秦王,荆轲当即推辞了。但太子丹再次跪下以头叩地,请他不要拒绝,并许诺以优厚的回报。荆轲想了想,于是便答应了。

这让太子丹大为感动,当即就封荆轲为上卿(战国时的上等爵位,一般只授予少数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安排他住进了上等的馆舍(类似于现在的宾馆)。太子丹每天都要去请安问候。每顿都要给他准备丰盛的宴席,还时不时地送些稀世珍宝,豪车美女。从此,的荆轲日子过得比燕王还要逍遥自在。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将来是要替太子丹去卖命的。《史记•荆轲遂见太子》

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听到太子丹的条件后,荆轲是断然拒绝的。但当太子丹再次叩头相求,许以优厚的回报之后,荆轲勉强答应了。看来是利益的诱惑让荆轲动了心。

荆轲接下来的做法也可以印证这一点。他一直没有实际行动,成天在馆舍中尽情地享受着太子丹提供的美食、好酒、美女。据后来不少历史学者推断,荆轲早就料到燕国会被秦国吞并,而且时间不会太久,于是便耍了个小心眼,打算在燕国灭亡之前混吃混玩,等秦国人打过来之后,他再设法脱身。

樊於期的人头与燕督亢的地图

公元前227年,秦国即将结束灭赵国之战,秦兵也驻扎到了燕国的南部,但荆轲依然丝毫没有去行刺秦王的意思。

太子丹可坐不住了,急忙登门催促,荆轲说:“现在的秦王可不是一般人说见就见的,如果没有能吸引秦王的东西,我现在去根本见不到秦王。樊於期将军是秦国悬赏千金捉拿的人,如果我能拿樊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去,秦王必然会见我,那样我就有下手的机会了。”《史记·刺客列传》

这是荆轲的第二个小算盘。因为此前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曾经两次催促他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太子丹都死活没同意。现在提出要樊於期的头,荆轲料定太子丹肯定也是不会同意的。

第二个是燕督亢的地图,督亢是事关燕国生死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秦军一旦突破这里,便可以长驱直入燕国。像这么重要的地图,荆轲觉得太子丹也是不会给的。

只要是这两样中的任何一样没有给,荆轲就有理由继续拖延下去,一直拖到秦军灭掉燕国,到时太子丹想追究他的责任也没有机会了。

为了把戏演得更像些,荆轲事后还专门去找了一趟樊於期。按照当时秦国的规定,将领临阵叛变,他整个家族都要株连灭族的。但樊於期当初为了逃脱个人的罪行,竟然置整个家族的性命而不顾,投奔了燕国。所以,荆苛觉得樊於期是个非常惜命的人,绝对不舍得把自己的头给他的。但让荆轲意外的是,樊於期听说荆轲的来意后,竟然没有拒绝,当即就拿剑自刎了,把头给了荆轲

听说樊於期死了,太子丹伤心痛哭了好一阵。他觉得樊於期为刺秦王,连命都不要了,他也没有必要搂着个督亢地图不放。于是,心一横,把督亢给了荆轲(也有民间传说,所给的地图有改动,与燕军的实际布防不相符)。

惊险的刺秦

这下荆轲下不了台了,只好答应动身。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别说真的去刺秦王,就是有了行刺秦王的想法被秦王知道后,都可能被株连九族。荆轲当然不傻,知道这是个要命的事,但他的要求太子丹都满足了,已经找不到理由不去了。

出发前几天,太子丹给了荆轲一把精制的,用剧毒药水泡过的匕首。这把匕首已用活人做过试验,只要划破一点皮肤,就必死无疑。为了提高胜算的把握,太子丹还找了个名叫秦舞阳的人协助他。这个秦舞阳也不简单,是燕国的将军秦开的孙子。他十二岁就犯下了杀人罪,平日走在大街上人们都不敢正视他。《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

在出发的那天,众人都来为荆轲送行,折腾了半天,荆轲一直没动身,关于这一场景《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荆轲说自己在等一个人同行,不过这个人离得较远,一时半会还赶不到。但太子丹开始怀疑荆轲的动机了,荆轲很非常生气,只好带着秦舞阳上车了,头也不回地走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对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先买通了秦王信任的贴身卫士蒙嘉(蒙恬的亲叔叔)。然后通过蒙嘉说服了秦王,秦王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位重要官员迎送。),在咸阳宫召见荆轲等人。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就是荆苛走时有车有马,到咸阳后还献上了价值千金的礼物,看来不是他和秦舞阳两人同行,而是有一队人马,不排除其中有些人是奉太子丹之命监督他的。

关于荆轲见秦王的场景,《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那天,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的首级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有督亢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者的次序分前后进殿。当走到大殿前台阶下时,看到威严的满朝文武,秦舞阳害怕得脸色发白,两腿发抖,秦国的大臣们都感到奇怪。

荆轲赶忙解释说:“他是北方的小地方来的粗野人,从没有见过天子,有些害怕。”

于是,秦王就让荆轲拿着地图上殿去向他展示。

荆轲便拿着地图来到秦王跟前,向他慢慢地展开卷着的地图,当地图完全打开时,卷在里面的一把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另一只手拿起匕首就刺。好在秦王反应快,猛地向后一闪,一甩手把衣袖挣断了。随即,秦王想抽出随身佩戴的长剑还击,但由于过于慌张,试了几次都没能抽出来。

与此同时,荆轲拿着匕首扑了上来,情急之下,秦王只好绕着大殿上的铜柱转圈。按当时的规定,秦国的大臣们上殿是不能带任何武器的;那些拿武器的卫士也只能站在殿外等候,没有命令不许进殿。所以,面对这样的突发意外,大臣们一时无计可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王身边一个叫夏无且的医官抄起放在身边的药袋,击中了荆轲的脸部。同时,秦王也拔出了宝剑,冲上来砍断了荆轲的一条腿。

荆轲受伤倒下后,又举起匕首扔向了秦王。好在年轻的秦王反应够快,快速一闪身,匕首刺中了旁边的铜柱。随即,秦王又冲上去连砍了荆轲八剑。荆轲知道败局已定,只好靠在铜柱上说“我之所以没有杀你,那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迫你订立契约,归还诸侯们的土地,以回报太子丹。”

如果此时秦王不想杀荆轲,就地救治,或许他还有活下来的可能。但秦王丝毫没有让荆轲活的打算。很快,殿外的侍卫们闻讯赶来,秦王立即示意众人将荆轲乱枪刺死。

荆苛的历史评价及燕国结局

其实荆轲是个练武之人,而且是有备而来,而秦王却是毫无防备。按常理而言,荆轲在图穷匕首现的一瞬间是完可以刺到秦王的。且不说一刀致死,至少刺伤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即使是第一刀没刺中,事后在大殿上追那么久,总会划伤一下的,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想来的确令人匪夷所思。荆轲最后的那几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令人意外的结果。他就是想吓吓唬唬秦王,逼秦王签个协议退还诸侯们的领土。一则回报太子丹的期望,二则给自己留条生路。

当然,荆轲这么做是有先例可借鉴的。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用类似的计谋,在秦国上演了一出绝妙的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之会上,与赵惠文王随行的蔺相如又用类似的办法,当众逼秦昭襄王击过缶。

我们不可否认荆轲的智慧和胆大,他的确是个英雄。但可惜的是他只会效仿前人,而不懂分析形势。在蔺相如那个时代,赵国与秦国的实力相当,秦国是不敢轻易惹怒赵国的。而到了荆轲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是独霸天下,而燕国已经岌岌可危,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所以,秦王肯定会要荆轲死的,而且死得很惨,秦国人对他的尸体实行了“体解”,也就是用刀分解成十几块,扔到荒野喂狼或狗。《史记·秦始皇本纪》

当然,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把荆轲称为趁燕国之乱,混吃混玩的小混混。比如北宋司马光在其主编的《资治通鉴》中,就以“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荆轲,君子盗诸!”等评价,把荆轲贬得一钱不值。

刺杀事件结束后不久(公元前226年),秦王就派大将王翦、辛胜等人全面进攻燕国,燕王喜及太子丹率领部分亲信和军队退到了辽东(今辽宁辽阳)。随后,秦军一路追杀了过去。

为了活命,燕王喜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但秦国没有接受。当时恰逢秦国与魏、楚两国战争升级,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秦军暂时停止了对燕国残存势力的进攻。

三年后,(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楚、魏两国之后,秦王立即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最终俘虏了燕王喜,燕国就此灭亡。

当然,事在人为,究竟2000多年前的事是否真如《史记》所说,还有待商榷论证。毕竟《史记》在写作时也是引用了前人的文献,并非作者所见,即使是作者本人所见,也有立场不同而结论不同的可能。发此文不带个人观点,只是摘取各家观点,作为茶余饭后谈资而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荆轲  荆轲词条  秦始皇  秦始皇词条  刺杀  刺杀词条  失败  失败词条  不想  不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