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陈霸先为什么用姓做国号?为何把皇位传给侄子而不是儿子?

历史上很少有用自己的姓作为国号的,比如所有的大一统王朝都不是如此,很多分裂时期的国家也不是这样,但是当大家都没有用自己的姓做国号的时候,陈霸先却这样做了,他建立了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国号和自己的姓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会这样做?而陈霸先最后还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他明明有儿子,为何这样做?

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哪怕不是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地方割据政权,像凉、燕、赵、魏、吴、越、楚等,甚至是少数民族政权,农民起义军政权,黄巢建“齐”、徐寿辉建“大完”、李自成建“大顺”、张献忠建“大西”,也没有一个国家,国号和统治者的姓是一样的。

唯独有一个南北朝时的南朝“陈”,建立者叫陈霸先。虽然南北朝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毕竟还是拥有当时的半壁江山,南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号和自己姓一样的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好多人说,是他开国的皇帝陈武帝陈霸先,没什么文化?“小人乍富”,自己当了皇帝,要光宗耀祖一把,把自己的姓,当作自己国家的国号。甚至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七·陈纪一》中也说“武帝既有功於梁,自以为姓出於陈,自吴兴郡公进封陈公;及受命,国遂号曰陈。”也认为“陈”的国号出自姓氏,先不说胡三省观点“对不对”,首先陈霸先不是“吴兴郡公进封陈公”,而是“义兴郡公”。

要真是这样,也太没文化了吧,太不讲传承了吧。

首先陈霸先确实出身不高。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南史·陈·本纪》也说陈霸先“其本甚微”。不过说是“甚微”,陈霸先的爷爷陈道巨是太常卿,曾祖刘猛是怀安令,高祖刘咏是安成太守,再往上依次是散骑侍郎、步兵校尉、尚书郎公、盱眙太守、丞相掾,太子洗马,官宦世家,只是他爸爸陈文赞没有官职记载。

可见陈霸先只是不是“王谢”那样的世家大族,但也算不上“其本甚微”。

而姚思廉的《陈书·本纪·高祖》说的原本就是“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实之后也。世居颍川。”压根没说陈霸先“其本甚微”,说“其本甚微”是李延寿加上的,李还在“汉太丘长陈实之后也”前加上了“自云”两字,变成了“自云汉太丘长实之后也。”

《南史》是贞观年间史学家李延寿所作,但主要依据还是唐初史学家姚思廉(557-637)的《陈书》。而且姚思廉的父亲姚察就曾在梁、陈为官,陈亡后,入隋继续为史官。而李延寿本是河南人相州人,又比姚思廉晚,《南史》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此时姚思廉已经去世20多年了。所以二者对比,《陈书》的记载应该更加可信。

其次,陈霸先文化还可以,《南史·陈本纪》说“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不治生产”说明家庭条件好,“读兵书”说明受过教育。总之,肯定不是没文化。

《陈书·本纪·高祖》更是说“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推服。”何止是没有文化,简直是文化很高,懂得太多了。

那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姓作为国号呢?这就要从公元548年爆发的“侯景之乱”说起。

552年正月,49岁的陈霸先“率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乘,发自豫章。”二月,与王僧辩在白茅湾(今安徽怀宁以东)会师。二人“登岸结坛,刑牲盟约。”三月,在建康与侯景展开了大决战,终于彻底摧毁了侯景暴乱势力,侯景被部下所杀。陈霸先因此授“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进封长城县公。”两人又共同拥立了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登基,成为地位仅次于王僧辩之下的重臣;后又进位“司空”。

554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杀。三月王僧辩与陈霸先商定,以晋安王萧方智为梁王(双字变单字)、太宰,秉承皇帝旨意,就是摄政王的意思。“十二月,晋安王至自寻阳,入居朝堂。”

555年,王僧辩为北齐军势所慑,屈事北齐,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深明为梁帝,以萧方智为太子,二人因此发生矛盾。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死王僧辩,废萧渊明,十月,拥萧方智为帝,“改承圣四年为绍泰元年”,是为梁敬帝。

556年9月,又改绍泰二年为太平元年,进陈霸先“位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扬州牧,进封义兴郡公。”曹操当年就是“丞相”。

太平二年(557年)正月,诏加“帝班剑十人,并前为三十。丁未,诏赠皇兄道谭南兖州刺史、长城县公,谥曰昭烈。”陈道谭是陈霸先之大哥,文帝陈蒨、宣帝陈顼之父,废帝陈伯宗、后主陈叔宝之祖父,侯景之乱时陈道谭“为东宫直阁将军,侯景之乱,领弩手二千援台,于城中中流矢卒。”陈霸先是老二,共兄弟三人,还有个弟弟叫陈休光。从他哥哥当年的官职看,陈家出身应该不像李延寿说的那样。

到了八月,又“进位太傅,加黄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几天后又“加前后部羽葆、鼓吹。”羽葆是指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鼓吹指乐队。建安十七年开始,曹操就“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三国志》)。

九月,又授陈霸先“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陈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绿綟绶,位在诸侯王上。”同时还得兼朝廷的“相国、扬州牧”。

和当年的曹操封“魏公”一样。曹操在封魏公,以冀州的“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建“魏国”,在魏国里可以“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同时兼着汉的“冀州牧”。

当年曹操封魏公前并天下十四州,复为九州,魏公国建都在属冀州的魏郡的邺城,前一年还特意“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所以曹操才叫魏公。等于是“魏”的封号是根据地名来册封的,并不是曹操自己可以随意选择封号。

后来封司马昭为晋公时,《晋书·帝纪》载“今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弘农,雍州之冯翊凡十郡,南至于华,北至于陉,东至于壶口,西逾于河,提封之数,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受封建国是当年周天子封的“晋国”,故称晋公。

再看齐高帝萧道成,“以青州之齐郡,徐州之梁郡,南徐州之兰陵、鲁郡、琅邪、东海、晋陵、义兴,扬州之吴郡、会稽,凡十郡,封公为齐公。”(《南齐书》·梁·萧子显)

梁武帝萧衍,“以豫州之梁郡、历阳,南徐州之义兴,扬州之淮南、宣城、吴、吴兴、会稽、新安、东阳十郡,封公为梁公。”(《梁书》·唐·姚思廉)

可见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

不过萧道成当年封国的十个郡里,也辖有梁郡,那为什么他不用“梁”而用“齐”建国呢?《南齐书·崔祖思传》载:“宋朝初议封太祖(萧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从之。”就是最开始是打算封梁公的,但有谶书“金刀利刃齐刈之”,意思是“刘(金刀利刃)”姓将被“齐”给“刈(yì,割)”取代。

那陈霸先的陈公国辖哪十个郡呢?“南豫州之陈留、南丹阳、宣城,扬州之吴兴、东阳、新安、新宁,南徐州之义兴,江州之鄱阳、临川十郡”。

这个“陈”字是从“陈留”来的。“齐、梁”都是一个字的,“陈留”是两个字的地名。此前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即王莽30岁时,初封新都侯(今河南新野),国号为“新”;李特之子李雄于公元304年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为“成”。公元936年,34岁的“父皇帝”册立45岁的“儿皇帝”石敬瑭国号为“晋”,也是因为石敬瑭早年追随晋王李存勖,起兵于太原,太原古称“晋阳”,故得名“晋”。

公元557年,十月戊辰(初三),又进陈霸先为陈王。当年,曹操从魏公到魏王等了三年,陈霸先只用了一个月。三天后,辛未(初六),梁敬帝把皇位禅让给了陈王,陈霸先正式成为皇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不过谁都知道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一带,汉献帝当年就被封为“陈留王”,作为南朝疆域最小的陈,怎么也出了个陈留了呢?

绍泰元年(555年)王僧辩的女婿杜龛占据吴兴反叛,于第二年兵败被杀,“割故鄣、广德置广梁郡”,后来又改成为“陈留”郡,然后再册封为“陈公”的,有说法是取“为陈保留意”。可见陈霸先也确实有让自己的“陈姓”能够万古流芳的想法。也许也确实是想让自己的姓成为自己国家的国号,但终究还敌不过,从曹魏、西晋、南朝、北朝,乃至此后的隋(杨坚父亲杨忠,攻克随郡,被封为“随国公”,杨坚厌恶“随”字带“走”,改成“隋”),一以贯之的禅让传统,必须是以所“分封建国”的地名作为自己禅让后的国号。

陈霸先想用姓来命名,“对不起,不行!没这么来的,我们只认地名!”只能从先把广德县升级为广梁郡,再改成陈留郡,幻想陈姓能永治天下,这一系列操作,真是煞费苦心。无奈历史的发展往往与人的意愿相反,“陈留”没留住“陈”,“杨隋”走得更快了,一个三世而亡(33年),一个两世而亡(38年)!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陈霸先是个风云时期的风云人物,在历史上不过也仅仅是薄薄的几页纸,寥寥几个字,便一笔带过。对于陈霸先,人们知之甚少,作为六朝中最后一个朝代,他是六朝乱世的终结者,更是新纪元的开辟者,因为只有32年的历史和半壁江山的版图,让世人一直误解甚至是无知,这无疑加剧了人们对陈朝积贫积弱、皇帝荒淫无用的印象。不过也有人指出:“陈霸先是南朝难得的英主。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又由将军黄袍加身,承担下了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究竟,陈霸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出身并不显贵,他是真正地从底层一步一步爬到了高位。他幼年十分凄苦,陈霸先小时候家境落魄,出身低微,家庭条件不好,待稍长些陈霸先就出去捕鱼补贴家用,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他很爱读书,尤其是兵书。《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陈霸先能够读史籍、兵书,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了。

后来陈霸先,怀着满腔报国之志,来到梁都建康(今南京),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来到了南京,成为管油库的小官油库吏。在南京这个古城,他遇到了一个贵人。新喻侯萧映是他遇到的第一个贵人,这个萧映是梁武帝的侄子,陈霸先就到了萧映手下,帮助他传教。因为陈霸先做事精明能干,很受萧映的赏识。此后,萧映到广州任职,在萧映的一手提拔下,陈霸先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逐渐崭露头角而声名鹊起。

梁大同十年(544年)冬,萧映在广州病亡。第二年,梁武帝就下诏命陈霸先为交州司马,在广州一带平叛李贲,陈霸先与杨日票等征讨大军,经过三年的苦苦征讨,终于成功平定,这一战让陈霸先在皇帝的心眼里又重了几分。让他一战成名的是平定“侯景之乱”。

公元6世纪中叶,东魏降将侯景举兵反梁,梁武帝被侯景关押,在重病中活活被饿死。太子萧纲被侯景扶为皇帝,此时的陈霸先已辗转到了萧绎手下。侯景一手操纵朝政的同时,陈霸先已经着手对侯景的征伐。

公元6世纪中叶的一年秋天,寒风凛冽的长江边上,战鼓咚咚,旌旗猎猎,排列整齐的军队方阵前,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骑着战马,用低沉却坚毅的语气对着将士们训话。陈霸先不能输,面临叛军和北方的蛮夷之军的威胁,他们不会将辛苦建立的江山拱手让与他人,他们要誓死捍卫祖国的荣光,誓死保卫祖国不受外敌的入侵。于是,陈霸先率军从始兴出发,开始了他的征途。

陈霸先与侯景手下的高州刺史李迁仕在南康一带展开了拉锯战,经过殊死战斗,陈霸先占得先机取得了这场拉锯战的胜利。陈霸先逐渐在一场场的厮杀中,赢得了威名也取得了众人的尊敬。在萧绎部下都督王僧辩会师时,由于王僧辩忌惮陈霸先的势力,心里对陈霸先多有猜忌。但是,当陈霸先听闻王僧辩粮草短缺时,陈霸先能慷慨馈送三十万石给王僧辩,让王僧辩万分感激,由此对陈霸先越加尊重。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以南方政权的获胜而告终,英勇的南方战士们战胜了南下的蛮族铁骑。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并不少见,缔造这个神话而彪炳史册却是一位村官。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

侯景之乱成功平复,陈霸先的名字就被人们所记住了。萧绎在江陵称帝,即梁元帝,新皇帝上台后没几年,就又被西魏入侵者被杀,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废立之事上陈霸先和搭档王僧辩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王僧辩因畏惧北齐的势力,支持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梁帝,而陈霸先拥立萧方智为帝。苦苦相劝无果的陈霸先,只得杀死王僧辩,自此萧方智为帝,而陈霸先一手掌握了国家的大权。

此后,陈霸先击退北齐、南定萧勃、挫败王琳,平定了内乱解除了外忧,几乎皇帝该做的所有事陈霸先都做了,萧方智在位期间“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与傀儡有何区别,识相的梁敬帝萧方智便禅位于陈霸先,南梁走向了灭亡。陈霸先称帝,改元永定,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史称南朝陈。

那陈霸先把皇位传给侄儿没传给儿子又是怎么回事?原来,陈霸先之前东讨侯景时,陈昌与章要儿、陈蒨都为侯景囚禁。侯景之乱被平定,梁元帝拜陈昌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陈昌时年十六,陈霸先即位,频频遣使请北周释放陈顼及陈昌,北周许诺而未遣。陈高祖陈霸先驾崩后,陈国无皇嗣,皇侄陈蒨接任了皇位,北周欲给陈制造内乱,反而立即将陈昌放还。陈昌自恃是陈霸先嫡子,在途给堂兄陈蒨写信,言辞非常不客气,要求堂兄让位。陈蒨遂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渡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坏溺死。四月庚寅,丧柩至京师,陈蒨亲出临哭,追谥号献,风光大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国号  国号词条  皇位  皇位词条  侄子  侄子词条  传给  传给词条  儿子  儿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