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朝后期需要怎样的官员?李白有理想却终究实现不了自己的

我们都知道李白朝伟大的诗人,不过李白除了写诗以外,他也有想入仕为官“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李白曾多次投身仕途,只是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实际上玄宗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后 ,朝的根基就已经被动摇,国力也逐渐衰退,李白也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可惜并没能给到他这样一个机会。那朝的中后期到底需要怎样的官员呢?从李白的仕途之路或许能受到启发。

一. 绝望的李白

辞职得到批准的李白,从皇宫财务处结了工资,落寞地离开了长安。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再做什么工作,而且当了一名旅游博主,走遍名山大川。直到安史之乱后,李白才真正等来了一个看似不错的机会。

给予诗人这个机会的人,便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位答应张小敬释放闻染要求的永王李璘。

永王是玄宗的第十六子,本是最没有希望成为玄宗接班人的皇子之一。不过到了安史之乱时,永王却被避难蜀中的玄宗册命为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一时声势颇盛,大有与此时在灵武自行登基的肃宗李亨分庭抗礼之意。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打着救援河南的旗号,率领舟师由江陵东下。他抵达江西后,其“谋主”韦子春即大力推荐自己的好友李白出来一起共事。

李白的诗文本来就名扬天下,加上韦子春的推荐,永王便邀请此时正在江西的李白出任江淮兵马都督从事。已经失业很久的李白闻讯欣然前往,还写下一首感激涕零的诗: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

李白眼里,这是一个让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他认为永王东巡,目的在于收复河南、扫静胡尘,自己跟着永王,一定能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

然而,大洋彼岸阿甘的妈妈曾经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

永王东巡,尽管在表面上突破了玄宗《命三王制》中所规定的都统范围,属于出师无名。但已有很多证据表明,玄宗对永王的东巡是持默许态度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肃宗的势力。肃宗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为此,他派人诏逾永王,要求永王掉头回去。

可是永王却不理不睬,反而还出兵攻打肃宗控制下的丹阳。于是,肃宗便决定要以强硬的手段来遏制永王、对抗玄宗了。

最终,永王兵败,而玄宗也不得不在肃宗的压力下将永王东巡定性为谋反,并下诏将其贬为庶人。

李白作为永王李璘的“同党”,自然也要受到连带的惩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大将郭子仪等好友的积极斡旋之下,李白由被砍头改为流放夜郎。

于是,一向自大的李白就在夜郎这个自大的地方住了下来,直到三年后,肃宗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从西南那个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回到中原。

朱熹曾经就此事刻薄的讥讽李白:“李白见永王璘反,便从更之,文人之没头脑乃尔...李白诗中说王说霸,当时人必谓其果有智略,不知其莽荡,立见疏脱”。

但是,李白真的对于永王东巡的合法性和潜在危险没有过一丝的察觉吗?

对于李白这样一个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的人,当有机会来时,“欲借之以立奇功”的心态便压倒了一切警觉。所以,李白做出错误的判断,不完全是缺乏政治洞察力,还有因为建功立业的“私心”作祟。

此后,回到中原的李白,还想从军杀敌,但已然是力不从心了——他都六十一岁了。

不久,诗仙就病逝了。《新书》记载,代宗继位后以左拾遗征召李白,但是召令未到,李白就已经驾鹤西去。折腾了一生,李白都没有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二、歧路

其实像李白这样,指望在代的官场上一步登天,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想法。

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所以苏秦、张仪这些人可以运用纵横捭阖之法,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为诸侯国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但是到了代这样的大一统王朝,纵横术早就失去了其用武之地。大一统帝国需要的是具有真正办事能力的官员,而不是什么合纵连横与诡辩之术。

李白深信自己所学之术,可以运筹帷幄锁乾坤,纵横捭阖定大事,就完全是不合时宜的妄想。

其次,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然后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的历练自己,积累政绩,最后才有可能升职加薪,位居三公。

以狄仁杰为例,起先,他是通过科举考试及第,获得汴州判佐的职位。尽管这是一个很小的官,但是他在任上尽职尽责,锻炼自己的行政能力。

不久,工部尚书阎立本就发现狄仁杰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夸奖他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并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努力学习吏治、兵刑等典章制度。凭着对法律事务的熟悉,狄仁杰后来又升任大理寺丞。

就这样,一步步,狄仁杰最后成为朝中兴名臣。狄仁杰是通过自己的政绩让伯乐发现自己,举荐自己,而李白是通过写自荐信来寻找伯乐发现自己,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通过从基层做起,可以慢慢的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源,打下自己的政治根基。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波云诡谲,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如何能站稳脚跟?大家看《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太子李亨,虽然是太子,也照样要与右相林九郎做殊死的搏斗。

如果太子没有自己的亲信李必、何监、郭利仕等人的支持,估计早就被废黜了。

李白可曾想过这一点?玄宗就算任命你为宰相,你就能真的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你可知道有多少暗流涌动,又有多少杀机四伏?

《长安十二时辰》的李必就是因为看到了李白郁郁不得志的原因,所以才说“他豪冶华丽,我却务实”。

可以说,没有李白的失败经验,就没有李必务实的政治思想,没有李必务实的政治思想,就无法推动整部剧的剧情发展。

李白,尽管在这部剧中没有露脸,但是他才是这部剧真正的源起。

作者:霍小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李白  李白词条  唐朝  唐朝词条  后期  后期词条  官员  官员词条  终究  终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