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茶是一种压制茶,压制后,形成了一定的形态。唐时,饼茶的原料比较粗放。因此,在压制以前,有一道“捣”的工序,即使原料碎烂;“捣”后即“拍”,所谓“拍”,就是装模和紧压;“拍”后再“列”,“列”即摊晾,使其定型。经过捣、拍、列,饼茶的成型过程也就完成了。
成型的工具共有六种。
捣茶工具:杵、臼(碓);
拍茶工具:规(模或椿)、承(台或砧)、檐(衣);列茶(晾茶)工具:芘莉(籯子或蒡莨)。
杵臼就是民间用以脱粟的木杵和石臼。这两种工具,由来很古,“昔圣人教民杵臼而粒食资焉”,“杵臼,舂也……‘黄帝尧舜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均见元王桢《农书》卷十六《杵臼门》)。这几句话,说明在有了粮食作物以后,随着就有杵臼了。在唐以后,杵臼有了发展,如宋代的捣茶工具就有专用的茶臼(见宋秦观《茶臼》诗),除了起“捣”的作用外,还有“榨”、“研”、“磨”的作用,即操作的动作已起了变化。
规、承、檐是三种拍茶工具。规就是模子,是造型工具,铁制有圆形的、方形的和花形的三种。承是放置模具的砧礅。檐是普通的油绢、旧衣,用时,放在砧墩上,它实际是一种清洁用具。在拍茶时,用檐摊在承上,再把规放在檐上,然后把蒸过捣好的芽叶装入规内,压紧后取出(即出模)放在列茶工具——芘莉上进行自然干燥。
《二之具》关于成型工具的形制和使用方法,虽作了较详的记述,但没有说明规的规格(深度、圆径或长度、花的形式等),这就使后人无法了解饼茶的大小和重量;同时,也没有说明捣茶和紧压的适当程度,这虽然属于“造”的技术,但在《三之造》中也未加以说明,这就使后人无法知道饼茶的松紧程度了。
宋黄儒《品茶要录》对饼茶的压榨程度曾有所说明,但黄儒说的是建茶,与陆羽时代的饼茶有所不同。他说:“如鸿渐(指陆羽)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从现在看来,茶味以厚而甘为好,黄儒为什么要“惟欲去膏(汁液)”,他自己在同书中已作了回答“试时……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渍膏即不去膏。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