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土木之变后,孙太后为何同意让朱祁钰当皇帝?

虽然说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朱瞻基的儿子,但是只有朱祁镇是孙太后之子,朱祁钰却不是,然而土木之变中,朱祁镇成了瓦剌的俘虏,朝失去了皇帝,虽然朱祁镇没死,可是人却不在大,所以朝还是需要一个新皇帝的。而为何孙太后会统一让朱祁钰当皇帝呢?朱瞻基还有没有别的儿子,朱祁钰为何是具有当皇帝的资格的呢?

代的朝贡政策,一向以赔本赚吆喝著称,凡是向朝称臣纳贡的番邦各国,都能以极低的朝贡成本获取王朝丰厚的赏赐,在利益的驱动下,番邦各国对于朝贡,都显得异常的积极踊跃。

土木堡之变的导火索恰恰就出在朝贡之事上

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日渐强盛的蒙古瓦剌国,派遣所谓3000人的大规模贡使团,来向王朝朝贡,意图尽可能的多捞赏赐,这简直就是把朝当成人傻钱多速来的二愣子国了。

宦官王振核查贡使人数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实际居然只有2000人,还有1000人是虚报名额,然后以朝贡之名交易给朝的马匹,也存在诸多劣质情况,于是王振只按照2000人的标准发放朝廷赏赐,另外要求按照约定价格的八折购买马匹,这下可把瓦剌太师也先激怒了。

同年七月,瓦剌国集结全部精锐,兵分四路向朝发动军事进攻,其中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主力,突破长城防线,围攻朝边防重镇大同,在烽烟四起的边境局势下,英宗充分继承了朝历代皇帝御驾亲征的光荣传统,以号称五十万大军前去迎敌,结果众所周知,军惨败几近全军覆没,英宗也被瓦剌人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1.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郕王主持大局确定战略方针

土木堡之役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震惊朝野,要知道英宗这次御驾亲征,京师几乎全部的高级武将、以及各部重臣都去陪同随驾,结果在乱战之中让蒙古瓦剌杀的所剩寥寥,军政各部顿时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仅名将贤臣惨遭屠戮,皇帝被俘虏这么简单,这次御驾亲征瓦剌,负责京城防务的精锐部队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倾巢而出,结果三大营十几万将士在土木堡损失殆尽,而北京城仅剩不足十万二三线军队,战斗力不堪与瓦剌一战,这时候北京的安全岌岌可危,而此时瓦剌兵锋正盛,进逼京城不过是时间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朝很有可能重蹈北宋“靖康之难”的覆辙,满朝文武,皇室宗亲都会被瓦剌一波给团灭了。

这时候,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急召剩余的朝中大臣商议对策,翰林侍讲徐珵抛出了著名的“迁都论”,理由很奇葩,徐珵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星象有变,说天命已去,要赶紧迁都南京避祸。

南迁这种事,本身当时不少群臣也心有所想,但是都怕背负畏战逃亡的千古骂名,谁也不敢提出来,所以当徐珵提出来之后,顿时引发不小的骚动。

不过虽然朝兵部尚书邝野出征身亡,幸运的是留下了兵部侍郎于谦,于谦厉声呵斥道:凡是提议迁都南京的人,可以直接拉出去斩了,这下吼住了全场,本身提议迁都就是个背负骂名的差事,于谦这么一说,谁也不敢硬着去顶这个骂名,最终郕王一锤定音,确定了坚守北京城的战略方针。

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问题是朱祁钰为什么要做皇帝,而不是继续监国?

皇帝朱祁镇与郕王朱祁钰是宣宗仅有的两个儿子,两人年龄相仿,自幼感情颇深,原本按照代祖制,皇子年满十五岁之后,就必须要离开京城前往封地,由于朱棣“靖难”夺位的缘故,朝对于藩王防范及其严格,没有宣召的情况下,藩王是绝对不允许离开自己封地的,崇祯年间,清军进逼北京城,唐王朱聿键违反制度,私自组织数千人北上勤王,结果直接被崇祯皇帝废为庶人,并且关进了凤阳监狱。

但是朱祁钰被册封为郕王之后,因为与皇帝朱祁镇兄弟情深的缘故,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前去封地,当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的时候,信任的安排自己朱祁钰监国,全权负责朝政事务。

既然监国已经可以总领朝纲,那么土木堡之变后,郕王为什么不继续监国,而是非要被推上帝位呢?

这个要从当时的严峻局势说起,土木堡之变后,朝京师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先率瓦剌大军马上就要直逼北京城,朝上下此时深深的感受到了灭国的危险,郕王朱祁钰虽然以监国身份总领朝纲,但是毕竟不是皇帝,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因此在很多方面也颇受各种礼制的制约,而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时不我待,急需一个人能够政令无阻高效的指挥全局,而当时皇子年幼,最佳的人选无疑只剩下郕王朱祁钰了。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英宗被俘虏之后,也先意图挟皇帝以令朝上下,如果这样的话,局面就会变得十分棘手,如果英宗在被威逼的情况下发出某些圣旨,那么朝政府是执行还是不执行?又或者英宗被挟持到北京城下,城门是开还是不开?如果不执行或者不开城门,谁又能承担致使皇帝被撕票这么大的罪名?

郕王监国的命令与被绑架皇帝的诏令,朝政府究竟该如何遵从?

法理上讲皇帝才是国家最高领导,但是现在的情况,如果遵循皇帝的诏令,显是自寻死路。

所以这个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被绑架的皇帝失去法理性,重新另立新皇帝,这样才能够实现政令高度统一,避免朝臣执行层面的被动局面,并且有效的挫败也先的阴谋意图。

而在这个国家存亡一线的危局当中,三岁的太子,完全不具备处理国事的能力,因此朝群臣集体力谏皇太后,以国家社稷为重,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

2.立郕王为帝,孙太后两套方案流产之后的无奈之举

英宗与郕王虽为亲兄弟,但是毕竟是同父异母,孙太后作为英宗的亲生母亲,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皇位旁落的,所以孙太后当时其实心中理想的方案有两个:

1.是花费金银财宝想瓦剌人赎回被俘虏的英宗。

2.是由太子朱见深继位,郕王朱祁钰负责监国辅佐。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孙太后第一时间敕令朱祁钰,让其暂时总领百官,负责朝政事务,这个敕令的背后非常有深意,要知道原本郕王朱祁钰就已经是监国总领朝纲,而这时候为什么又要特意重申一下呢?

其实重点在于“暂时”一词上,孙太后的意思很确,皇帝还是会回来的,郕王你不要有非分之想,只是暂时让你负责国家大事而已。

随后孙太后命人送了大量金银财宝给瓦剌太师也先作为赎金,也先虽然收下了赎金,但是并没有释放英宗,很显然也先的胃口可不仅仅是一些金银财宝能够满足的,所以孙太后的第一个如意算盘宣告失败了。

紧接着孙太后开始推出第二个方案,宣布册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东宫太子,让郕王负责辅佐太子,代理国事,孙太后希望郕王朱祁钰担负国家重任,带领朝上下成功渡过这次危机,但是也仅仅担任监国就好,如果皇帝能够回来,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皇帝不能够回来,等渡过这次危机,再让太子继承皇帝位,这也不失为孙太后心中最好的选择之一。

但是孙太后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了,面对当前极为紧迫的危机局势,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深知主少国疑,权利争斗的危害性,于是集体强烈上奏要求尽快稳定大局,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最终孙太后无奈之下,只能遵循群臣的提议,同意立朱祁钰为皇帝。

廷臣合辞诸于孙太后曰: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3.掌握册立皇帝决定权的孙太后,为什么不得不遵循朝臣之意立郕王为帝?

一代,后宫虽然素来有“不预一发之政”“未曾预闻一政”的赞誉,但是其实并不是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宣宗驾崩的时候,当时太子年幼,所以在遗诏中还特意要求,凡是国家事务,一定要先奏请皇太后、皇后,然后才可以施行。而土木堡之变的皇位继承事件中,孙太后在其中参与并起到的作用就不小。

可是身居高位的孙太后,心不甘情不愿,却为何还是得遵照群臣奏请,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呢?

这个要从代选妃制度说起。代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与外戚篡权的事情发生,所以一般都是从民间小户人家里选妃,所以这些妃子一般都出身低微,家族势力弱小,所以通常外戚形成不了足够的势力,缺乏足够的干政力量。

由于外戚势微,孙太后自身缺少足够的政治干预力量,再者由于代禁止后妃干政,祖制了各种规章加以制约,而且在朝臣们集体支持拥护下,郕王朱祁钰已经开始逐步的掌握了实际权力,面对这一情况,孙太后其实也是无能无力的,虽然名义上在皇位继承权上有最终决定权,但是实际上不得不依从朝中大臣的既成意见,立朱祁钰为皇帝。

结 语

按照代皇位: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继承法,郕王朱祁钰原本是无法继任皇帝之位的,但是由于朝当时面临的巨大危机局面,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处理国政的君主,所以在满朝大臣的干预下,孙太后试图阻止郕王登基的目的未能达成,最终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助送下,一步步的登上了皇帝之位,并且成功的挽救了大江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后  太后词条  土木  土木词条  皇帝  皇帝词条  同意  同意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中国

 元朝灭亡是因为远征日本吗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元朝时期,忽必烈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远征日本呢?对于这个事情的原因大家可能并不能给出答案。但是后面元朝的灭亡,是不是和远征日本有关呢?而且最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