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朝科举考试为何会死那么多人?人死后为何被禁止抬出考场

在我国朝时期,每三年会有一次乡试,这是全国科举界的一件盛事。乡试一般是在秋季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安排在各大省会城市举行。乡试中榜了就叫“中举”,中榜者也都俗称为“举人”,相信大家都听过,电视里也看过不少。一旦中举了,成为了举人,那么这人就有着做官的资格了,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仕途即将开始。

当然,读书赶考好比是“万人过独木桥”,有人喜欢有人愁。不说科场舞弊的因素,每个人水平有高有低,又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有的一考就中、顺风顺水,有的从小考到老,照样一无所获。

每到乡试的季节,成千上万的秀才或长途跋涉,或翻山越岭,前往各省城赶考。就跟高考一样,为了不错过机会,有的抱病前往,咬着牙应试,有的不顾年老体弱,宁可在低矮狭窄的考棚里熬上三天三夜,万一中了呢。

所以每三年一次的乡试,每次都有不少考生病死在考场上。晚时期的《申报》是一份崇尚新闻自由的全国性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于上海,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据《申报》报道,1882年8月,浙江乡试在杭州贡院举行,三场考试下来就死了不少人,“毙于内者不下十人”;1891年8月12日,浙江太平县(今温岭)一考生当天下午突然发病,上吐下泻,于当晚暴亡。

1902年8月浙江乡试,在考场病死的考生就有四人,“一温州人,一湖州人,余二人未详籍贯。”

光绪廿九年(1903年)的八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乡试在杭州贡院举行。当考到第二场的时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秀才考着考着便不省人事,于是马上被官差抬出考棚,很快就病死了。

据此看来,朝时期考场死人确实习以为常,但奇怪的事情还在后面。根据史料记载,在朝的科举考场中,不论考生、家人、考官、差役,凡是死在考场内的人,均不得抬出考场大门。

不过,只要还有一口气,无论病得有多严重,就会被允许抬出门外。所以,有些关系比较铁的考生会把已经死去的同伴用棉被裹起来,一左一右搀扶着行走,让死者看起来还像活着的样子,减少一点折腾。

人死在外面,总得把尸体搬回家,难道被遗弃在考场了吗?当然不会。那不准从大门抬出去,又如何把尸体运出去呢?

1893年的《申报》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年八月的浙江乡试,主考官是殷如璋,就是把鲁迅的祖父周福送进监狱的那位仁兄。某天,殷如璋的一位随从全身发烧,经救治无效病死在贡院内。

据《申报》报道,当时众人“于墙外竖直木,作十字形,引绳其上,将尸体吊出。”就是在围墙外面竖起一根木头作为支点,用绳子把尸体从考场内吊出来。

为何朝时期会有如此奇葩的规定?很多人一时都无法理解。经过史学家的研究,终于给出了一个答案。

原来,满统治者沿用了祖先留下来的丧葬习俗:凡是家里死人,尸体不得从房门抬出,必须从窗口抬出去。因为满族人认为门是活人走的通道,不能让死人经过,这也是科举考场内的死人从围墙吊出外面的原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为何  为何词条  科举  科举词条  清朝  清朝词条  考场  考场词条  死后  死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