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朝花钱买官的人很多吗?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人该怎么办呢?

中国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的国家了,一个自由,公平公正的国家,而这也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由发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过在我们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封建制度在很多方面并不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就比如今天要说到的,已捐款的名义来买官。

这个制度听起来是让人感到非常黑暗的,当官位都能够通过这种手段来得到,那么百姓的生活必然非常艰难,有关于朝廷卖官鬻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根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公元前243年,秦国就因为蝗灾的原因,让百姓可以“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而在西汉时期,为了巩固边疆,晁错就建议汉文帝“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在汉武帝的时候,匈奴来犯,而为了能够有足够的军费来抗击他们,就曾令“吏得入谷补官”、“令民得入粟补吏”,意思就是可以通过缴纳相应数量的粮食,就可以做小吏。

如果说之前这样做是为了抵抗蝗灾带来的灾难,为了抗击匈奴的入侵,那么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位臭名昭著的皇帝汉灵帝,同样是卖官鬻爵,但是汉灵帝绝对是为了一己私欲,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为自己聚财享受,而且他这种卖官的行为可以说是做到非常嚣张,可以买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小的官位,“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汉灵帝的做法简直是非常的昏庸,但是他却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做法,考虑到可能有些人实在想当官但是钱却不够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汉灵帝就告诉大家了,是可以先付个首付的,等到上任之后,再慢慢的把剩下拖欠的一部分给补上,是不是很“人性化”呢?这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种贷款的方式很正常,但是也只是贷款买车买房而已,而这贷款买官真的是开创先河了,似乎是贷款的起源了吧,身为皇帝的汉灵帝只是为了自己,不会想到通过这种办法上任的官员是怎么剥削百姓的,以此来弥补买官所带来的损失。

其实这种买官的行为,只是在最初的封建社会早起时有发生,也只不过是是一些政府的临时举措,根本就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发展到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制度,这也是朝弥补财政空缺的重要制度之一,而这种办法也可以看得出来,朝时期民间的财产分布是多么的不均衡,大量的财产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不然百姓也不会通过这种手段赚钱,但凡是百姓生活过的还可以,多收些税收肯定比这种办法收到的钱财更多。朝时期的捐纳制度不仅是解决财政危机的防守,还与科举制度互补,也是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内容上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明明是一个捐钱买官的行为,为什么说他是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呢?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也能叫做人才么,顶多算是一个有钱的官员吧,其实,关于朝的捐纳制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捐纳的,需要当地所开的籍贯和白册,并且还要有乡邻具结担保,这种方法就排除了一些不法分子入朝为官,而且也能防止平日之中一些恶霸入朝为官,再有,这种捐纳制度并不是你有钱了就虽是都能够捐纳的,只有在这五种情况之下才能够捐纳:军需、赈灾、河工、营田开荒跟海防,有了这些限制,可以看出这个捐纳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那么,有人好奇了,有这个捐纳制度存在,科举制度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虽然有捐纳制度的存在,但是科举制度更是不能够丢弃的,而且虽然能够捐纳买官,但是朝朝廷也并没有傻到如此程度,什么官位都能够通过捐纳得到,有许多官位是不能够通过捐纳来上去的,例如一些负责考试的官位,还有铨选官员的,这都是朝廷之中重要的位置,还有一些其他的京官,尚书、侍郎这些级别的都是不能够进行捐纳的,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的领导岗位,而要进行捐纳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也无学识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胜任这个位置的,除此之外,例如翰林院官职更是不能捐纳得到,因为翰林院是朝时期用来培养跟储备高级官员的机构,而且入选翰林院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需要高中进士,更是需要成为进士中出色的人。还有一些地方官,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也是不能够捐纳得到的。

那么能够捐纳得到的都有哪些呢?在京城,只能是水衙门或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官职,在地方,则只能是道员、知府、知县等地方官,并且在朝时期的捐纳制度其实是非常严格的,想要捐纳一些小地方的一把手的难度更是非常大的,所以说,虽然这种捐纳制度能够让很多人过上当官瘾,但是要想靠这种捐官的方式混出成绩其实是非常难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上位当官甚至还会让其他的官员瞧不起,当然凡事总有特例,例如代直隶总督李卫就是靠着捐官发展起来的,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特例。

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捐纳的方式来买官做,但是,真正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是不削于这样做的,他们宁可从千军万马的科举制度中落榜,也不愿意做这种交易,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还能够让人们前仆后继的往里面挤,是因为一旦科举高中之后,他们在官场上的前途,是捐官者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人参与科举考试都是因为家境不好,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而捐官的费用是寒门学子没有办法承受的,简单来说,一个县令的价格可能是几千两银子,科举考试可以说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捐纳制度并不是给寒门学子开的绿灯。

那么捐官者前途有限,甚至还会遭到同是官员的鄙视,那么为何朝还有如此多的捐官者存在呢?根据统计,在康熙时期,山西一年之内的捐县丞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在嘉庆年间,因为镇压起义军导致国库空虚,于是嘉庆下令允许捐纳,结果捐纳的人数竟然达到了20万之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竟然如此疯狂呢?其实从这个制度实行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个有钱人的才能玩的起的游戏,所以捐官者中大多都是有钱无身份的土豪,他们并不在乎在官场上能够走多远,只是希望有个官身能够光宗耀祖,或者在乡县之中横行,更有一部分人非常有经商头脑,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上任之后发一笔横财,这也是在朝晚期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不知道对于这种捐纳制度的形成,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举  科举词条  清朝  清朝词条  花钱  花钱词条  上来  上来词条  很多  很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