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敢反吗 王忠嗣究竟为何遭贬

王忠嗣是朝中期名将,一生战功显赫,是当时最厉害的将领之一。王忠嗣曾多次上书玄宗,称安禄山必将作乱,但玄宗却无警惕之心。安禄山则是利用李林甫将王忠嗣扳倒,最后他被贬为汉阳太守,郁郁而终。就在王忠嗣死后6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就此走向下坡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就不敢反”,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当时王忠嗣的确给安禄山带来不少压力。

王忠嗣生平简介

世人皆知,玄宗对于安禄山的轻信,导致其野心膨胀,进而举兵造反,逼得玄宗马嵬驿下赐死杨贵妃,只身逃命入西川。

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若当时有两人在世,安禄山绝不敢反!一人乃是号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此人且撇开不谈。另外一人,则是号称盛第一将的王忠嗣。

大家都知道,安禄山为了取信玄宗,拜杨贵妃为养母,尽管安禄山比杨贵妃大了十多岁。可是王忠嗣的关系,就比这个贵妃养子的身份尊贵多了。

王忠嗣可是名副其实的玄宗养子,在与吐蕃作战中,其父王海宾作为元帅薛仁贵的先锋出战。所谓先锋呢,其实和现代部队的侦察兵差不多,除了要开路侦探敌情外,还要以身试险,一不小心就会被敌人围攻,最终全军覆没,王忠嗣父亲就是这样。

王海宾和敌人在渭州武阶驿相遇,双方苦战,此战的结局以王海宾惨败收场。王海宾也是一员虎将,以骁勇闻名。

《旧书 列传第五十三》: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家于华州之郑县。父海宾,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陇上。

大家肯定会疑惑,这么一员虎将,为什么大败?要知道此时的军可是连年征战,号称是灭国无数。

这是因为朝和吐蕃的主力部队接下来的行为大相径庭,吐蕃是赶忙派兵前去拦截王海宾,史书上记载军却是嫉其功,按兵不救。王海宾寡不敌众,最终战死沙场。等到王海宾战死后,那些观战的人率领大军杀来,大败吐蕃,斩首数万。

玄宗其实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没办法,毕竟打赢了,不好处罚大家,否则军心不稳。

当时王忠嗣只有9岁,后来被带入长安,在面对玄宗时痛苦不已。玄宗感念其父为国战死,将其带入宫中,当作干儿子抚养。这时候的安禄山,还不知道在哪儿凉快呢。

王忠嗣自小在宫中长大,与忠王李亨玩得比较好。并且玄宗非常器重他,彼时玄宗也是有鸿鹄之志,想开创一番不亚于太宗功绩的明君。于是亲自传授他兵法韬略,希望能把王忠嗣培养成为他开拓进取的心腹之人。

王忠嗣也是个好孩子,虽然在宫中长大,但是没有学到一点坏毛病,反而是自律自强,长大后更是雄壮刚毅。玄宗总是称赞他,日后定会成为一代名将。

公元730年,王忠嗣入吐蕃作战,被编入萧嵩部下。但是临出发前,玄宗密令萧嵩不可派王忠嗣担任重要职务,恐其为父报仇心切而陷入险地。

就这样,王忠嗣在这儿待了三年一事无成,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王忠嗣一战成名

公元733年,就在萧嵩回长安述职之际,王忠嗣以几百骑兵大破吐蕃,一战成名。于是萧嵩为他请功,王忠嗣被封为左威卫将军,自此王忠嗣一发不可收拾。

不久之后,河西节度使想要攻取新城,诸将皆面有难色。有人便向河西节度使举荐王忠嗣,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大破吐蕃。此后多次立功,公元741年,升任朔方节度使,此时他只有35岁。

公元742年,王忠嗣兼任灵州都督,与奚族怒皆部在桑干河交战,三战三胜。当时突厥发生内乱,王忠嗣率军前去威慑,突厥乌苏米施可汗为了免于大战,请求投降。但是突厥可汗并非真心投降,拖拖拉拉不肯过来。王忠嗣就施展反间计,挑拨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背叛突厥,并攻打突厥可汗,突厥可汗被打得丢盔弃甲。

王忠嗣抓紧时机出兵,俘虏了突厥可汗的右军,突厥多个部落归降。第二年,王忠嗣又击败突厥人和奚人。从这以后,王忠嗣的名字,就彻底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边境胡人为之胆寒。

这以后,王忠嗣兼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充任西平郡太守,参与武威郡军事,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又代理朔方、河东节度使。到其巅峰时期,王忠嗣身佩四枚将印,控制万里边疆,河西兵力约七万三千人,陇右约七万五千人,朔方约六万四千人,河东约五万五千人。

也就是说,王忠嗣掌控的兵力多达二十万之众,几乎是大所有军事力量的一半。哥舒翰、李光弼等大将无一不受过他的恩惠,哥舒翰能有后来的成就,也是得益于王忠嗣的提拔和伯乐之恩。自朝建国以来,无一人能有这样的权势。

但是对于安禄山来说,王忠嗣就是扎在他心里的一根刺。他在一天,安禄山就没办法反,一旦举兵,他绝对不是百战名将王忠嗣的对手。

遭李林甫诬陷

而且王忠嗣还多次向玄宗进言称安禄山有造反之心,只是玄宗没听进去。所以为了自己的造反大业,他必须把王忠嗣弄下来。但是仅凭他一人,远远办不到,于是他找到一人当帮手,这人就是当朝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与王忠嗣也素有嫌隙,巴不得将他扳倒。有一次,玄宗想攻打吐蕃的石堡城,就问问王忠嗣的意见。王忠嗣觉得石堡险固,吐蕃兵多,直接攻打不是上上之策,不如静观其变。

《旧书》:“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玄宗因此不高兴。估摸着玄宗这时候肯定想,老子把你养这么大,现在学会跟我唱反调了?而这一下,也就被李林甫抓住机会了。

不久,董延光献策攻打石堡城,玄宗同意了董延光的计划,令王忠嗣接应。但是董延光的计划有漏洞,王忠嗣只能敷衍他,实际上并不想让部下白白去送死。王忠嗣的态度被董延光所怨恨,王忠嗣的部将李光弼很是担心,劝王忠嗣拿出钱财向董延光道歉,毕竟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这狗的主人可是当朝宰相李林甫,得罪了他没有好处。

王忠嗣不听,并且跟他说,我不能因为官职而眼睁睁看着我的部下送死,大不了丢了这个将军不做。后来董延光没有攻克石堡城,怕玄宗怪罪,反而污蔑说是王忠嗣故意见死不救,不及时接应。

李林甫又指使他人,诬陷告发王忠嗣曾经图谋扶立李亨为太子。这可就触到皇帝的逆鳞了,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能接受边关大将和太子勾搭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宁杀错不放过。

玄宗大怒,直接将王忠嗣召回京城下狱,差点判处死刑。幸亏当时部将哥舒翰代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玄宗非常器重他,哥舒翰自己曾经受过王忠嗣的栽培之恩,替他喊冤,请求用自己的所有官职爵位为王忠嗣抵罪。

玄宗也是有点感动,同时也不想伤了这些大将的心,于是将王忠嗣贬职。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暴死,终年四十五岁。也有人说是抑郁而终,也有人说是遭人迫害。

之后安禄山去一大敌,熬死李林甫等到杨国忠上台后,安禄山可以说是一身轻松了,放眼大,再无一人是其对手。遂举兵反,安史之乱由此爆发。

反过来说,若王忠嗣还在,安禄山根本不敢叛乱,安史之乱也不可能发生。不知道玄宗慌忙逃命的时候,心里有没有后悔将王忠嗣贬职下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禄山  安禄山词条  究竟  究竟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