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是非常了解的了,而在此之前,大禹的父亲鲧也曾经治水,但是他和大禹使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鲧只是一直堵,而大禹善于疏通,因此鲧治水失败,大禹成功。不过,鲧的死真的只是因为治水的失败吗?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治水究竟是怎么治的?他的死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原因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鲧是怎么当上水官的
鲧是怎么当上水官的?很简单,他有雄厚的身家背景。
五帝时期,虽然号称万国林立,但那时候的国,不过一个个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像个小村子一样,地盘大体在十几里到数十里之间,有个上百里,就成了百里大国,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存在。而在这样的大国当中,先夏族、先商族、先周族,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疑,鲧就属于先夏族,而且还是先夏族首领。
因为先夏族活动于崇山,也就是现在中岳嵩山一带,所以,当时称之为有崇氏,到了大禹手上,因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加封为夏伯,赐予整个儿夏,即古中原地区。大禹也因为这点家底最后当上了帝,夏,将“帝”称之为“后”,所以但那儿起,有崇氏就改称为夏后氏,即,古籍当中出现的有崇氏和夏后氏其实是一回事。
关于这个氏族的来历,春秋左丘明之《国语•鲁语》当中介绍说: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黄帝的后裔,颛顼的直系子孙,有了这等身份,出生就带上主角光环,所以 发展个百里大国简直不要太容易。更何况,战国无名氏之《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还说: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修己是鲧的老婆,大禹的母亲,这里主要讲述大禹出生如何神奇,抛去其中那些不相干的闲话看问题只抓关键,那这里的关键就是“流星贯昴”,一个外来的女人都能认出昴宿,原因无他。
有崇氏也好,夏后氏也好,他们都懂一点天文,崇拜星星,以昴宿为图腾。有背景,有势力,懂点天文,别说上古,即便现在,也是了不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让他闲着吗?当然不,肯定要做一些重要的工作,那么,五帝时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自然是治水,因为那时候的洪水,都到了“浩浩乎怀山襄陵”的地步,平原都被淹了,人们只能在高原或山地生活。估计那时候出个门都是要坐船的,局势危急到这般地步,杰出的人才鲧便因此从事了水务工作,打发到第一任水官共工手下当了助手。
从后面看,也许跟共工相处时间太久吧,鲧,受共工影响很大,甚至命运,都跟他有些相似。春秋左丘明之《国语·鲁语》当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共工当上了九州伯,上古的九州,也就在伊洛之间,大概范围跟大禹之后得到的“夏”差不多。
大禹是治水成功之后得到“夏”,共工呢,估摸着治水也有点成绩,否则,也当不上“九州伯”。一般人有点成绩就会骄傲,很显然,共工就是个一般人,战国列御寇在《列子·汤问》当中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有了点成绩之后就想当帝,颛顼能干吗,共工当帝,颛顼干嘛去,于是呢二人打了一架。
结果共工战败,被颛顼抓起来杀掉,也有说流放, 这事儿准谱,反正打那儿以后,共工成四罪之首是肯定的。然而,问题是,共工处理了以后,洪水问题依然严重,这时候该找谁治水呢?尧帝为此犯了难,并召开国务会议,叫来了四岳,四个掌管地方的大官过来商量。
在这次会议上,四岳推荐了鲧 ,认为当今天下,没有谁比鲧更适合治水,他们说的是老实话。然而,尧帝却犯了难,他犯什么难?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当中说:“负命毁族”、“称遂共工之过”尧帝认为鲧有两个缺点:不听话,很自负以及到现在还认为共工没毛病。
共工已死掉多少年,到尧帝这回儿还为共工鸣不平,鲧的倔强与此可见一斑。尧帝不同意,四岳一听,不开心了: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咋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本事你自己上啊,现在没有比鲧更善于治水的人了。尧帝没有办法,就叫鲧当上了水官。
鲧治水到底有用没用呢?
2、鲧是怎么治水的
鲧治水九年,这里的“九”虽然 不是实指,但很多年,简直是一定的,如果鲧真的治水无效,尧帝能让他治水很多年。要知道,鲧上任,尧帝就是带着怀疑的态度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鲧但凡稍有点毛病,尧帝绝不会让他治水九年。那么,这九年当中,鲧是怎么治水的呢?
同样,战国无名氏之《竹书记年•夏后氏本纪》当中提到:(修己)石纽剖背而生禹。《竹书记年》上说,修己是西羌有莘氏部落首领的女儿。西羌有莘氏,活动于现在的青海一带,石纽,又是现在四川的汶川。
上古,五帝的直辖范围也就在山东、河南、山西一带,而负责治水的鲧呢,青海娶了老婆,四川生了孩子。他跑到那儿干嘛?除了治水还能有什么别的解释,也就是说,鲧治水并非渎职,而是很尽力。甚至带着家人一起吃苦,实在是个吃苦在前,享受假期在后的好干部。这样的人怎会“绩用弗成”,是他治水方法不对。
关于鲧的治水, 神话中说,他偷了天帝的息壤,事实上 ,息壤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可以无限生长的宝贝。古语 ,息,停;壤,土块、石头。用土块石头让洪水停下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堵,其实是共工传下来的法子,鲧继承并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却由此得罪了尧帝,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什么错误?
治水过程中,鲧创造性的制作了竹笼和木笼,将土块、石块装进去投入水中,达到了将河水分流的目的,这个做法一直到后世还被治水专家引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分洪,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然而,竹笼和木笼,装上土块、石块后虽然沉重,但久而久之,容易被洪水冲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鲧创造性的用铜钉、铜铆加固。
如此一来,效果很明显,治水效率也提高不少,本来是件好事,但尧帝不干了,为什么?五帝时期,铜还属于战略物资,只有帝才有资格调用,一般都用在征战和祭祀当中,可这回鲧未经请示,私自用于治水。《尚书•洪范》当中就说了: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五行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使用原则,但鲧却破坏了这种原则,为什么?已经开始不把帝放在眼里了吗?尧帝和鲧,确切的说,是帝和鲧的矛盾就此产生,并且事实证明,帝还担心的早了点,鲧后来没放在眼里的事儿还多着呢。
3、鲧的取死之道
综上,鲧负责治水,不怕吃苦,肯动脑筋,治水九年,自然是取得了卓越成绩的,也因此,被尧帝加封为有崇伯,并且还可以世袭罔替,之后大禹就是继承了这个位子。有功而加封为伯,这在帝王之下,已经是极高的赏赐了,但鲧呢,说他受共工影响很深,是没半点毛病的。
共工取得成绩之后,与颛顼争帝。鲧呢,也没客气,战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恃君览》当中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公开向尧帝表示,他想当帝之下的三公,公开向尧帝争权。
臣子向帝争权,帝能开心吗,于是尧帝很生气的表示:欲以为乱。你想造反吗,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鲧,赶紧低头服个软就是,可他呢?大袖一甩,走了。离开王城,整天不上班,就在自己封地里转悠, 后来呢你,尧帝感觉自己有点过分,派使者向他道歉,希望他还能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帝率先向臣子低头,鲧呢,压根儿不理这茬,按说,这是要跟帝彻底断绝关系了,以后,自个儿逍遥快活也是个说法,但鲧呢。这时候的鲧,用利令智昏来形容,简直恰如其分那。尧帝晚年,荐舜于天,将舜介绍给上天,摆明了百年之后想传位给舜。
鲧听到这个消息,颠颠儿跑到王城,指着尧帝的鼻子就骂开了,骂什么?战国韩非在《韩非子•外储》介绍的很清楚,鲧骂的是:不祥者,孰以天下而传于匹夫乎。祸害,你为什么要把天下传给一介平头百姓。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 尧帝就闻到了芝麻糊的香味,再也坐不住了。坐不住怎么办?鲧有势、有功,却利欲熏心,觊觎大位,对舜不满,已经危害到江山社稷,危害到江山社稷怎么办?争权这是朝廷秘闻,不能公之于众,想来想去,只能找个“治水九年,绩用弗成”,找个渎职的罪过,合理合法的抓起来。
至于之后,也许,尧帝还念着点旧情,不忍下手,但舜帝,就无需那么客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