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伯夷叔齐为何不食周粟?是忠诚还是愚昧?

可能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伯夷叔齐不食栗这段历史故事,讲的是在商朝末期,孤竹君有两位王子,他们两人相互谦让王位,最后两人都离开了孤竹国,来到了国,正好碰上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说无果,后来朝取代商朝,二人因此拒绝吃朝的粮食,宁肯采薇而食也绝不吃朝的任何食物,最终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很多人感慨伯夷叔齐并不以商朝之恶而痛恨它,认为他们非常忠诚,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做其实就是愚忠愚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他们的作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伯夷与叔齐的故事

这个典故,来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话说伯夷、叔齐二人,是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的二个儿子,相互谦让,都不肯继位。时武王伐纣之后,伯夷、叔齐觉得武王以臣子之身,讨伐殷商,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他们曾经拦车质问武王,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武王得胜后,伯夷、叔齐耻于吃王朝的粮食,遂逃入首阳山中,最后饿死。

伯夷、叔齐的举动,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最为推崇的忠君思想,也表现了他们的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难怪,孔子也说他们,求仁得仁啦。

伯夷与叔齐,不畏强暴,誓死捍卫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无不以他们为榜样和楷模。

2、伯夷叔齐究竟是忠诚还是愚昧

后世对伯夷叔齐“不食粟”赞不绝口,褒扬有加。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也”,赞其“不食粟”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孟子则称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等等;吟咏伯夷叔齐事迹的诗词更是多如牛毛。

简单来看,伯夷叔齐“不食粟”无非就是宣扬儒家的“忠”,不事二主。这个且不论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忠”是落后的价值观,有悖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但“不食粟”这四个字里还隐藏着一个更落后的价值观,暗植于“忠”内,无声无息地潜入人们的意识中而被接受,而人们对此却毫无觉察。这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不食粟”表明伯夷叔齐承认与认同取得天下后,天下所有食物都归朝所有,归天子所有。商统治时,所有食物都是“商粟”,换成统治时,所有食物就是“粟”,这就是“不食粟”中隐藏的政治价值。当然,地也是地,屋也是屋。既然如此,天下所有的东西都归朝,伯夷叔齐就只好逃隐于荒山野岭,采食野生植物,自绝而死。但实际上,按其逻辑,首阳山也是山,薇也是薇呀,他们应该立马自杀才对,或者逃到化外之地。

也就是说,“不食粟”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的概念。老百姓劳动所得土地、房屋和食物,一切财物都不归其所有,而归统治者所有。商朝统治时归商,朝统治时归。老百姓手中财产的主人随朝代改移而改移,老百姓并不是真正或终极的所有者。

细想一下这个故事,其实很荒唐。农民种出粮食,商人贩运到市场,店家做成馒头;然后伯夷叔齐说:这馒头是粟,我们耻于吃,宁肯饿死。这不是忠贞,这是愚昧与愚蠢。

3、伯夷叔齐并不是真的忠

伯夷叔齐不贪功名利禄,宁死不食粟,这绝对是做到了的,可问题是,他们真的忠吗?

忠臣何以为忠?那是不是爱国爱君,义无反顾?可他们为什么不去拦住商纣王的车驾进言呢?他们自己都是因为商纣王暴虐,才跑到北海去的,凭什么去拦人家正义的武王?他们后来更曾因为听说国国君好,养老条件好,立马要去做人,这难道也能算忠?只因为那时候的还属于商不成?可他们自己的孤竹,他们也没照料好,丢弃了啊。

孤竹君,不只是父亲,也是国君,孤竹更有一大群臣民需要他们,他们这样就随便跑了,这能算忠吗?这难道就算顾到了父亲的愿望?这不但是不忠,也是不孝。古人既然有大孝小孝之分,既然孝终归是为忠君忠国,那他们这算是在做么?

就是讲小孝,他们恐怕也站不住脚。孤竹君是不是并没有确立叔齐?那他就还是按照长幼之序,传统礼制,把君位留给了伯夷的,如此,伯夷随便推让,随便去国,这孝还是不孝?如果说,即便如此,伯夷也该遵从父亲意愿,那叔齐呢?悌为先,还是孝为先?父亲大,还是兄弟大?孝大,还是悌大?国家大,还是自己大?叔齐竟然为了悌就跑掉,那他的孝又放到哪里去了?那可是他父亲的意愿啊!君在上,国在上,父在上,他们在这里,是不是也根本失去了礼制大节?

他们其实也不悌。悌难道只是他们哥俩讲的吗?那个二弟、二哥,难道不是他们的兄弟?他们倒是忠义孝悌,不争功名利禄了,可是这岂非是将不忠不义不孝不悌,以及家国最难之事(包括对母尽孝,为祖辈父亲守丧、祭祀等事),都给了那老二?总不能三兄弟都跑掉,让孤竹从此无君,成为一盘散沙,让家国宗庙祭祀,从此停摆吧?

古人不是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怕陷人于不义的故事吗?何况这还是兄弟?他们似乎更不义。

商纣王既然暴虐,那为什么不可以讨伐?暴难道是商纣王的专利?老百姓,其他人,就活该去挨?暴难道不去制止,不去打,它自己就会消失?舜诛四凶,大禹杀防风氏,少康复国,商汤灭夏,这些,都是不是以暴制暴?真不知道这二老歌的什么,哭的什么,非的什么。

孤竹如果没有老二,伯夷叔齐这样做很可能就会让孤竹失国,内乱,遭遇外敌,亲族、国家、百姓遭殃。伯夷叔齐极力维护暴虐的纣王,这更是不顾国家,不顾百姓,守小节,失大义大仁的行为。那么他们还凭什么,能叫做忠义孝悌四全?

说不定,那多智的姜子牙,原也不过就是心有不忍,给他们戴一顶高帽,让他们乖乖走开罢了。请注意,我这批评的可不是什么愚忠,这跟岳飞之类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伯夷叔齐最可赞的,其实不过是不贪富贵的礼让精神,和某种价值坚守而已,尽管他们这其中的界限未免太模糊了些。

我这更不是非要鄙薄古人,否定我们推崇的那些价值观念,在任意挑刺,真正的问题是,你非那么拔高,说那么漂亮干嘛呢!你制造出来的古人就是标准啊?你没见就连人家古人,在赞美的同时,也不免要用一下曲笔吗?

《绎史·烈士传》,在写到这两个人时,不就曾编过这样一个段子,“……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天帝曾派一只鹿过来,打算用奶来救活他们,可他们竟觉得肉味更美,想杀而取其肉呢!“圣人”难道不是人?

这两个人其实正跟他们自己所唱的一样,也是“不知其非矣”呢,有时候,有些地方,未必不像我们一样混乱、糊涂。

说实话,在没见到这些话之前,我其实是根本没打算写这篇东西的,就是现在见了这些话,有些反感,我对他们那种宁可饿死,不食粟的奇行(“节烈”就“节烈”吧),也依旧仰慕得很。因为这毕竟非一般人可为。

所以我最终的观点就是:古人不是不可非之,而是不该生造、丑化。对他们,该敬仰处自该敬仰,但也大可不必非要附加以完美,高大上,弄得一无杂毛,金光闪闪。一旦非之,就上纲上线,大棒子乱抡,搞什么“时代的悲哀”,说什么破坏经典,违背公序良俗、价值观,这分明是一种狭隘,一种走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词条  叔齐  叔齐词条  愚昧  愚昧词条  忠诚  忠诚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中国

 薛涛简介,薛涛笺是什么?

顾名思义,薛涛笺自然是一种和唐朝时期有名的才女薛涛有关系的物品。薛涛身为才女,自然有她过人的地方,只是这样一个才女却偏偏爱上了大渣男元稹,元稹靠着他的才华,收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