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贤良寺与李鸿章的故事,李鸿章最早进入京城的时候就居住在这里,之后的几十年沉沉浮浮,只要是来到京城,李鸿章就一定会住在贤良寺,而且最终也是在贤良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路。那么贤良寺究竟是个什么寺庙,为什么李鸿章身居高位,不在京城置办房产,偏偏住在贤良寺里面呢?
一、其实不仅仅李鸿章,历朝历代的官员进京,甚至于小小的书生,都爱住寺庙!
在历朝历代的神啊、鬼啊的小说中,总会记载着一些狐仙啊、鬼仙啊什么的跟书生调情的描写。在《倩女幽魂》中就有这么一段剧情,宁采臣进京赶考,夜宿寺庙,也就是在这个破庙中邂逅了小倩。
像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啊,包拯啊,苏东坡啊,都爱住寺庙。究其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那里清净,另一方面是住寺庙的人大都是穷人,至少寺庙不是明码标价,随便打赏个香火钱就能住段时间。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段剧情,说的是浙直总督胡宗宪进京述职,他就住在了贤良祠。贤良祠,也是在北京城,难道这就是后来曾国藩和李鸿章住过的贤良寺的前身?
并不是,贤良祠其实是雍正帝时期才建的,是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并非是寺庙。所以,《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住在贤良祠的剧情,是完全杜撰的。
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外地官员们进京,往往有三种住宿的方法:
一种是借住在亲戚家中,这种情况不多见,毕竟那时候交通没这么发达,除非这个外地的官员老家就是京城的。
一种是专门接待官员的地方,像驿馆啊,驿站啊,接待寺啊等等,这是官方特许住宿的地方。
再有则是住旅馆了,离皇宫越近的旅馆价格就越贵,有些官员穷,也就只能住在偏远一点的地方了。
二、为什么明朝这三种外地官员进京住宿方法,到了清朝不适用了呢?
早在顺治帝时期,朝廷就发过几条命令,那时候朝政尚不稳固,也怕官员们勾结串联,于是顺治三年时发布上谕:
“各地来京官员,钻营嘱托,交通贿赂,由五城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
这条命令就使得外地官员进京,住在老乡家,同僚家,同科家的可能性就给断了。
没多久,朝廷又发布了命令:
“禁止二品以上大员出入茶楼、酒肆、戏园,违者以违制论处。”
这条规定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也有体现,当时李卫跟小媚仙私会,雍正帝就拿这条祖制来约束他的。
那时候在京城,娱乐场所必然围绕着住宿的地方,而且一不小心就进错地方了。同样在《雍正王朝》中,刘墨林不就是吃饱了饭瞎溜达,一不小心就进了怡红院吗。
而且顺治皇帝是个超级信佛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在京寺庙发展迅速。这样也导致进京办事的官员,索性就住进寺庙吧,一方面清净,避免了被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另一方面佛门清净之地,也证明自己是个无欲之人,省去很多麻烦。
同样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进京述职时,老四胤禛就把他关在了柏林寺。
三、这就是清朝进京官员大都爱住寺庙的主要原因!
下面就讲到贤良寺了,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又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属于京官了,他完全可以在京置办家产,为什么还是偏爱住贤良寺呢?
先说说贤良寺吧!
又要提到《雍正王朝》了,我(杨角风)怎么什么事都喜欢往《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上靠呢?
在《雍正王朝》中,如果问大家最喜欢哪一个人,很多人会选择老十三胤祥。对的,他后来被雍正帝封为了怡亲王,他的宅子,也就是十三王府,就是后来的贤良寺。
他去世后,雍正帝尊其遗愿舍宅为寺,老十三胤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并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
等到了乾隆年间,这座寺庙又迁了个地方,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成了各地官员进京时的落脚点,并闻名于世。
在梁启超所著的《李鸿章传》中提到:
“李鸿章之在京师也,常居贤良寺。盖曾文正平江南后,初次入都陛见,即僦居于此,后遂以为常云。将来此寺当为春明梦余录添一故实矣。”
由此可知,李鸿章偏爱贤良寺,一方面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做;另一方面则是恩师曾国藩就曾经在这里住过,自己一直在追随他的脚步,自然也住在这里;再有则是,自己从这里起家并腾飞,认为这是福地,且有了感情了,自然不愿意再去别处住了。
四、当然,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
“贤良寺为北京名刹之一,尤以近于禁城。”
进京办事,当然是离紫禁城越近越好啊,一般人进京排队都排不进去,李鸿章自然不愿意让位了。
在《走向共和》中有几段剧情,也跟贤良寺有关:
比如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被弹劾,几乎丢了所有职务,落魄的他从直隶总督府(保定)又搬进了贤良寺。
这期间就有跟袁世凯的一段对话,也正是这段对话,成就了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愿望,并最终成全了袁世凯。
李鸿章在这里一直住到后来再次被朝廷启用,弄了个两广总督,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京城,去广州赴任。半年后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又被朝廷几道诏书召回了京城,也正是在贤良寺,李鸿章走完了最后的路程。
在八国联军占领下的北京城,只有两处地方还属清政府管辖,一处是庆亲王所在的庆亲王府,另一处就是李鸿章所在的贤良寺。
即使还属清政府管辖,其门口也被全副武装的俄国士兵“保护”着,估计一旦谈判不成功,李鸿章能不能走出这个门都难说。
就是在这样的屈辱之下,李鸿章跟战战兢兢的庆亲王奕劻,在外国人的虎视眈眈下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了约回到贤良寺,李鸿章便开始大口吐血,史书记载是“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等到了李鸿章弥留之际,围着贤良寺的俄国人还逼着他签中俄条约,但被李鸿章拒绝了,此时的李鸿章已经穿好了敛衣,随时准备跟这个世界告别。
五、或许是谈判桌上的耻辱让他痛心不已,临终前说了两句话,第一句:
“可恨啊,毓贤把国家耽误到这个地步。”
毓贤这个人我们之前专门有一期讲过,他是极端仇外的,也是他促使了义和团的进京,并演变成了庚子国难。李鸿章在跟八国联军谈判的过程中,慈禧太后其实是在保毓贤的,但最终迫于形势,还是赐死了毓贤。
李鸿章在最后的时光里,估计因为毓贤的行为导致了八国联军提出了苛刻条件,让李鸿章很难讨价还价,故恨毓贤。
李鸿章说的第二句话是:
“皇帝和太后不肯回京啊!”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李鸿章心中的悲凉,太后和皇上又把他推到了前台,他是一点依靠都没有。凭着一己之力跟西方列强抗衡,心里委屈啊,想跟太后和皇上念叨念叨,可惜,他们不肯回来啊。
最终,李鸿章在贤良寺内闭上了眼睛……
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艰危之交,失此柱石重臣,曷胜怆恸!”
同时下诏:
“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赏银五千两治丧,立功省分建立专祠。”
这里的贤良祠跟贤良寺不是同一个地方,贤良祠是清朝祀王公大臣中有功于国家者的专祠。
当然,这可不是给李鸿章洗白哦,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看事情还是得就事论事。
就这样,李鸿章起于贤良寺,死于贤良寺,灵牌又入住了贤良祠,至于他到底贤不贤,良不良,只能留给后人评价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59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