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母亲在一个聚会上,互相谈起了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母亲说,大家都说她的孩子很聪明,她也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所以每每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很配合,效果也很明显。可是后来,孩子就不耐烦了,似乎对很多目标都丧失了兴趣,情绪也一落千丈。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另外一个母亲的孩子大一些,已经上幼儿园了。孩子放学后经常跟一群朋友在小区广场上玩,过了吃饭的时间都不回家。开始的时候她很不高兴,往往去揪孩子回来。孩子很不耐烦,因为这样一来,那些孩子就不跟他玩了。后来她再去找孩子,他就偷偷躲起来,还让小伙伴骗她说他已经回去了。等她走后,他才出来继续和伙伴一起玩。
对于孩子的这些表现,她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她没有再强求孩子怎么做,而是通过幼儿园的老师,召集这些小伙伴的家长。这些家长对孩子贪玩也很头疼,也遇到过孩子的软抵抗。现在他们一致行动起来,让孩子在饭前可以痛快地游戏,但要求孩子必须在规定时间前回家吃饭。当然这个规定时间是统一的,孩子们看到大家都要在同一时间回去,再也没有人贪玩,忘了回家吃饭了。
两个母亲在亲子关系上遇到的麻烦,根本原因是栽在了超限效应上。当人体受到过多的刺激,这种刺激强度很大,持续时间又很长的话,就会引发不耐烦或逆反心理,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一种纯粹的心理反应,只要触及了超限点,就会引发超限反应,轻则表现出不耐烦,重则产生逆反心理。儿童由于身体机能不成熟,更容易产生这种反应,在父母看来就是孩子怎么老不耐烦老不听话啊。其实父母不知道,当孩子不耐烦的时候,即使父母出发点再好,孩子也不会买账。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母亲反复告诫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孩子却依旧我行我素;父亲要求孩子能像个男子汉那样准时起床,和自己一起参加晨练,可是孩子总是睡懒觉。父母没完没了的要求这要求那,往往让孩子产生听觉疲劳,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就很自然了,时间久了甚至会让孩子极度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另外,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需要把握一个度,在表扬孩子时也要掌握这个度,并不是多多益善。批评多了就会很不耐烦,不易引起警戒和重视;表扬多了就会索然无味,更不用说发挥激励的作用了。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热情好客的杰米扬精心熬制了一锅鱼汤,请好朋友福卡前来品尝。鱼汤确实很鲜美,福卡也吃得很饱了,可是杰米扬依然一个劲地劝福卡继续吃。可怜的福卡虽然喜欢喝汤,但这样不停地喝汤,却跟受罪一样。这次喝鱼汤事件以后,他再也不来杰米扬家了。
当父母听到孩子说“行啦,你已说了100遍了,我的耳朵都起茧子了”,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太不懂事”,其实是父母太不懂孩子的心理。等到孩子说“老是这样说,你们烦不烦啊!”千万别以为孩子这是在使“孩子气”,他们的言下之意是,他已经很烦了。父母接受或者解读不了这样的信号,只会在错误和失败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批评和表扬,都不能超过限度。如果重复要求、批评和表扬,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会对父母的言行感到不耐烦、反感和讨厌,甚至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很多父母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一错再错,认为孩子“太不像话”“无可救药”,觉得失望乃至绝望。这样只会让陷入低谷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
正因为此,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更应该恰当地利用超限效应,使父母的正确引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的父母在批评完犯错的孩子后,还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对孩子进行又一轮的批评。其实孩子在第一次受到批评时,可能已经接受了父母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结果因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评,孩子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最后极有可能演变成反抗心理,与父母一开始的期望背道而驰。
专家支招
在亲子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可能就会成为一句废话。无论父母出发点是多么的正确,多么为孩子着想,一旦触犯了超限效应,那么在孩子那里肯定得不到正面的回馈。苦口婆心的劝说,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些都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耐烦,甚至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