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穿衣服。”
“我不穿衣服。”
“不穿衣服会感冒。”
“我就要感冒。”
“感冒要打针。”
“我就要打针。”
“打针会很疼。”
“我就要疼。”
这是在我们上周日的“全民早教·父母训练营”活动中,一爷爷在互动环节中跟专家交流的问题,但爷爷一说完,在场的不少家长哄堂大笑的同时,也表示,自己的宝宝也正是如此。不少爷爷奶奶很困惑,为什么宝宝会说会走会听懂话了,反而更难带了,宝宝简直就从天使变成一个专折腾人的小魔鬼。
现场,母婴专家先恭喜了这位爷爷,表示,这个刚满两周岁的宝宝正进入他的“第一个叛逆期”,这种现象正是表明,宝宝发育很正常。
不过,调查显示,近90%的父母不了解“第一个叛逆期”或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手段,60%以上的家长会对孩子采用专制性教育态度或过度限制和保护。
当孩子处于叛逆期时,家长该如何处理“无理取闹”的孩子?
“第一个叛逆期” 出现在2-3岁
说反话、顶嘴、反抗是正常现象
母婴专家陈晓青说宝宝从一岁多开始就会变得有“脾气”,在两岁时会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宝宝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期将延续到3岁左右,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个敏感期,家长需要的是无限的耐心与忍耐力。
这一时期的宝宝活动能力开始变强,活动范围开始变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好奇心强。一方面,他们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可另一方面,他们尚未成熟的身体无法满足他们动作的需要,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无法清楚地告诉大人他们到底想要怎样。所以,一旦遭到父母的干涉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反抗等现象。
婴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婴幼儿“叛逆”并非坏事,而是开窍的可喜表现。“婴幼儿开心才会开口,开口才能开窍。现在小孩子不仅开口早,而且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逆来顺受’,这是智力发展的表现。”
叛逆期其实是宝宝自己的探索期
处理方法不同 铸就宝宝不同的性格
福建省情商研究会潜能开发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明兴表示,让婴幼儿多体验,是早期教育的方法之一。家长对孩子的行动不要轻易加以干涉,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快乐。
陈明兴建议面对幼儿的“反抗”,家长要放弃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多年后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所以,对于两三岁至六岁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如果家长能突破传统的束缚,认清孩子的反抗并不是在挑战你的威严,抓住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引导孩子从叛逆走向独立,相信一定能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宝宝叛逆期 不听话
家长应该不妥协、不粗暴
“第一个叛逆期”是宝宝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小宝宝不知道如何把握,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陪着宝宝走好这第一步,在面对宝宝不乖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尊重理解孩子,不能粗暴处理也不能过于溺爱妥协处理。以下方法从各早教中心的专家处收集,正一筹莫展的大家不妨试试。
多项选择法。在亲子间发生对抗冲突的时候,你不必急于将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我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式:“宝宝,必须睡觉了,因为明天我们还要做很多事情。如果你现在还不想睡觉,可以选择再听一个故事或者玩十分钟,你选择哪一个?”这种多项选择法在与宝宝打交道的过程中十分有效,很多宝宝即使两个方案都不是他原来想要的,但是他喜欢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感觉,所以能接受,并且因为方案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执行起来十分利落。
反行其道法。当宝宝针对你说的话总是反行其道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效仿,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家长想先带宝宝去动物园再去游乐场,担心宝宝唱反调,就可假装说,先去游乐场,大部分叛逆宝宝会上当,会反对说要去动物园。
约法三章法。宝宝生来就是有秩序感的,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时间及对某些事情的处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则一个外在的规则会被宝宝视作异己加以排斥。一旦他参与了制订,他便会觉得这些规则很神圣,会努力遵守。你也要认真对待你宝宝的约定,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约定。
自然后果处罚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运用孩子行为后果本身,自然而然地惩罚他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不肯自己吃饭,那我们就可以应用自然后果惩罚法,他不吃过会儿肯定会肚子饿,当他饿了时你不喂他,他肯定也会自己吃了。